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建立了很多规模奶牛场,奶牛养殖业已成为当地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奶牛疾病的发生,常常影响规模奶牛场的经济效益。2013年以来,笔者组织专人对当地规模奶牛场奶牛常见疾病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规模奶牛场对奶牛的传染病、繁殖障碍疾病、产科疾病、乳房疾病、营养代谢疾病抓得比较紧,这些疾病发生后,能够及时得到诊疗。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实际,就北方地区规模奶牛场怎样做好奶牛肢蹄护理及肢蹄疾病的治疗工作谈些具体意见,供广大规模养殖场及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奶牛饲养场中,奶牛消化系统疾病以前胃疾病最多。奶牛前胃疾病以消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奶牛食欲不振,甚至厌食,反刍和嗳气次数出现变化,以及粪便干燥或腹泻。通常所说的前胃疾病是指前胃驰缓、瘤胃臌气及瓣胃阻塞,这些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不但影响奶牛产奶,还能造成奶牛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市太平奶牛繁育中心(存栏620头)、晨光奶牛示范基地(存栏216头)和绿都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场(存栏310头)等地调查,奶牛卵巢疾病和子宫疾病分别占不孕牛的41%、48%。因此,通过对奶牛的卵巢疾病、子宫疾病的病因分析、预防与治疗,有助于提高奶牛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4.
奶牛蹄部疾病的发病率仅次于乳房疾病,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常见病。加强奶牛蹄部保健,及时防治蹄部疾病,可有效减少奶牛蹄部疾病的发生,提高奶牛养殖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奶牛一旦患上繁殖疾病,特别是子宫疾病,无论如何治疗,奶牛的空怀期均会延长,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效预防奶牛子宫疾病的发生成为减少损失并使奶牛保持合理胎间距的关键。笔者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奶牛胃肠炎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四川农业大学奶牛疾病康复中心资料显示,本市奶牛不同程度的胃肠炎发病率约占奶牛总数的60%左右。笔者在治疗奶牛胃肠疾病时,经多年尝试性探讨,找到了一种简便、高效、易行的方法。利用该法共救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奶牛胃肠炎391例,治愈353例,治愈率达90.3%。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奶牛不孕症综合防治宁夏中卫县畜牧站王忠明奶牛不孕症是奶牛常见病之一,据在银川郊区和吴忠对2830头奶牛调查表明,不孕症发病率高达18.1%。其中子宫疾病性不孕占74.65%,卵巢、黄体疾病性不孕占14.1%,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不良引起的不孕症占11....  相似文献   

8.
过去二十多年,随着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的持续推进和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和产奶量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历年来的繁育数据显示,越是高产的牛群,繁殖性能下降的趋势越明显,繁殖问题越突出,高产引发的繁殖力下降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乃至全球奶业发展的瓶颈。低繁殖力会严重影响奶牛生产群的更新速度以及优质牛群泌乳性能的正常发挥。奶牛养殖生产中,造成高产奶牛繁殖性能降低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等。近年来,疾病因素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根据疾病的发生部位,可将影响高产奶牛的疾病分为生殖器官疾病和非生殖器官疾病。作者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不同疾病对奶牛繁殖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资料,重点分析了疾病通过神经系统、生殖内分泌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等多个途径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分子机制,并对疾病与高产奶牛繁殖性能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和思考,以期为提高中国高产奶牛群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奶牛生产中,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过量饲喂精料会引发奶牛疾病。对瘤胃酸中毒、瘤胃上皮角化不全、奶牛肥胖症、脂肪症、皱胃疾病等致病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几十年,随着奶牛育种和规模化饲养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国奶牛群单产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繁殖性能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的盈利能力。繁殖性能的降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畜群管理、遗传和各种疾病等。近年来,生殖器官疾病(也称繁殖疾病)降低奶牛生殖能力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其对奶牛繁殖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简述了国内外生殖道疾病如子宫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卵巢疾病如卵巢囊肿、持久黄体等繁殖疾病发生情况。通过文献检索和数据比较,重点介绍了繁殖疾病对奶牛繁殖性能如空怀天数、产犊间隔、妊娠率、发情检出率、产后首次配种天数、配种指数等繁殖指标的影响和研究成果。同时,重点分析了繁殖疾病通过干扰生殖内分泌,损伤子宫内环境,导致卵巢功能异常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可能机制,并对奶牛繁殖疾病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改进中国规模牧场管理措施、减少繁殖疾病发生、提高奶牛群生产和生殖能力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奶牛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养殖户追求奶牛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往往在注重奶产量的同时而忽视奶牛疾病带来的隐性损失。在所有奶牛疾病中,奶牛肢蹄疾病影响奶牛业发展是仅次于乳房炎的第二大病,据有关资料表明:肢蹄疾病在舍饲牛群中发病率高达30%~40%,淘汰率比其它疾病淘汰率高4%~6%,于此同时发生肢蹄疾病不仅增加治疗费用和难度,而且有些牛可能无法治疗而过早的淘汰,从而缩短了利用年限,给养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认识和分析奶牛肢蹄疾病的原因、分类评估,以及综合的预防和重点的治疗是保证奶牛健康,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饲养奶牛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但奶牛不孕症是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据文献记载,在奶牛不孕症中卵巢疾病如卵巢囊肿、持久黄体、卵巢萎缩、卵巢炎等占50%左右,因此奶牛的卵巢疾病已严重影响着奶牛的繁殖和发展。目前治疗奶牛卵巢疾病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治疗效果还是以激素治疗法为最佳。现将山东章丘市兽医站用激素治疗此病的方法总结报告如下,供参考。1奶牛卵巢囊肿的治疗卵巢囊肿又分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两者均是奶牛不孕的重要原因,其治疗方法如下:1.1用黄体生成素(LH)、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具有LH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新疆呼图壁某奶牛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实地访谈、查阅奶牛事件信息记录等方法,对2022年上半年呼图壁某奶牛养殖场3 463头荷斯坦奶牛进行调查,分析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从而探究该奶牛养殖场常见病的发病规律,分析发病原因,为奶牛养殖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结果发现:3 463头奶牛中患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牛分别为497、315、314和100头,发病率分别为14.35%、9.10%、9.07%和2.89%。患病奶牛中产科疾病发病率最高,为40.54%;消化系统疾病和外科疾病发病率相近,分别为25.69%和25.61%;呼吸系统疾病率最低,为8.16%。产科疾病主要有乳房炎、流产、子宫内膜炎和胎衣不下,发病率分别为8.84%、2.08%、1.36%和1.21%;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有腹泻、肠炎、前胃弛缓和四胃变位,发病率分别为4.71%、1.50%、1.01%和0.98%;外科疾病主要有蹄病、拉伤和外伤,发病率分别为7.80%、0.35%和0.32%;呼吸系统疾病有感冒和肺炎,发病率分别为1...  相似文献   

14.
奶牛子宫疾病对奶牛繁殖的产奶量影响巨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美国因奶牛不孕症每年损失高达3.7亿美元;荷兰奶牛不孕病占适龄母牛的20%,英国报道子宫内膜炎造成奶牛不孕约占85%以上。国内奶牛子宫疾病也是严重的,东北地区奶牛场慢性子宫内膜炎占奶牛病的25%~38%;据有关资料介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奶牛产后疾病病例也逐年增加。笔者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奶牛产后疾病遇见不少,特别是近年来对于奶牛产后厌食的治疗,在此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奶牛卵巢疾病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卵巢疾病的临床诊治北京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兽医总站(100085)萧定汉,李兰华编辑同志: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掌握奶牛生殖系统疾病(主要是卵巢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奶牛受胎率一直不理想,很想看到这方面的文章,以便学习和提高技术。河南省读者张万有张万有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奶牛业不断发展和奶牛数量的大幅增加。由于饲养管理水平相对偏低、相关的服务体系跟不上等原因,奶牛疾病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前胃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给养牛业带来很大损失。前胃弛缓是奶牛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8.
奶牛前胃弛缓是奶牛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是各种因素导致奶牛前胃消化功能兴奋性降低和收缩力减弱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奶牛业的不断发展和奶牛数量大幅增加,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低、相关的服务体系跟不上,奶牛疾病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前胃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给养牛业带来很大损失。前胃弛缓是奶牛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前胃神经调节机能紊乱,前胃壁兴奋性降低和收缩力减弱所引起的一种以消化机能障碍、食欲、反刍减退.乃至全身机能紊乱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奶牛产科疾病是奶牛常见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往往会造成奶牛的终生不孕而淘汰,给奶牛养殖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下列产科疾病治疗深有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