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混合污染现状,阐述了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生态毒理学方法在农药残留混合污染评估中的应用,介绍了当前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判定的研究进展,并对农药残留混合污染联合效应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了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现状,本文对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中动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采用逐级比对法,从标准涉及的动物源性食品类别、农药种类、残留限量指标数量、残留限量值4个层面,对GB 2763-2021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动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规定的异同进行了详细比对。最后从加强标准制定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农药种类、完善配套检测方法以及定期开展标准跟踪评估工作4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植株体内农药含量的灰色建模和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药经茎部进入植株体后在其内输运的特点,着重阐述了植株体内农药含量灰色模型的构造及环境因子与农药含量的灰色关联关系,以此说明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显著地增加了兽医工作在预防动物中毒,以及在饲料中和畜产品中检测农药残留的重要性。用农药直接处理或者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都会使饲料植物受到污染。因此,在利用含有残留农药的饲料时,在各种情况下都必须考虑农药允许的残留量。作者用倍硫磷,二嗪农和伏杀磷作了长  相似文献   

5.
禽类产品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禽体内的农药残留会不断累积,并可能经由食物链富集作用威胁人类健康。本文介绍了禽类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样品前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综述我国现阶段的农药毒理学安全评价状况,阐述了农药毒理学替代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的优化、体内试验替代方法、体外试验替代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替代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整合毒理学模式进行农药安全性风险评估,既满足3R原则,又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饲料是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食物来源,能够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营养需求。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包括秸秆、牧草以及各种精制饲料,为了指导反刍动物饲料营养合理,保障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需要对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一般来说,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确定饲料营养物质的成分(含量),二是研究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利用度)。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成分评定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主要有CNCPS(康乃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分析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范式纤维分析法、概略养分分析法等。反刍动物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度则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评定,主要有体内法、体外发、尼龙袋法(半体内法)等。基于此,从反刍动物饲料特征出发,探究几种常见的评定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农业仿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仿生中心)于1998年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并命名,主任孟昭礼教授。该中心主要从事仿生农药的研制工作。仿生农药就是以生物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为先导化合物(模板),采用有关化工原料模拟合成的农药。它们具有高效、经济、安全的特点,是今后农  相似文献   

9.
昆虫解毒酶解毒机理及其在农药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有关献资料,综合评述了昆虫解毒酶的解毒机理及其在农药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昆虫解毒酶是昆虫在农药的长期施用下,体内产生的可代谢包括农药在内的成千上万种化合物的一类酶,该酶在消除农药的环境污染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实现农药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药、重金属已成为当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污染物质,国内外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卓有建树的研究,特别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通过就农药和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的综合分析和阐述,系统剖析了其产生毒害机理和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相关研究中有待加强的重点,包括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害机理、农药降解中间产物的环境风险以及农药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理等。  相似文献   

11.
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娜娜  姜博  邢奕  连路宁  陈亚婷 《土壤》2018,50(4):645-655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之一,严重污染环境和生态系统,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降解效率高、代谢途径多、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是目前清除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主要手段,能有效降低有机磷农药的危害。目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微生物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纯培养方法获得,与自然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降解功能性微生物信息差异较大,而利用不可培养方法识别功能性微生物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情况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出发,概述了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稳定同位素探测技术和磁性纳米材料等不可培养方法对有机磷农药降解功能性微生物的识别,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功能基因、降解途径及降解机理;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及农药自身性质对有机磷农药降解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微生物降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分析了γ—六六六,七氯,β—二氢化七氯三种有机氯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现摘要如下。在动物体内,r—六六六在脱氢酶、谷胱甘肽—S—芳基转移酶和脱氯化氢酶参予下,变成r—五氯环乙烯。还原的谷胱甘肽和NADPH是氢的供体。r—五氯环乙烯继续脱氯,变为四氯苯和三氯苯。在微粒体氧化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太仓地区有机氯污染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环境的优劣决定着我国未来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土壤动物作为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已成为国际土壤生态学领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土壤动物作为土壤质量表征的研究目前仍处在开展阶段。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时间长,脂溶性强,且利用率低而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前已有文献讨论有机氯农药与土壤的关系,土壤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孟宪玺  佘中盛 《土壤》1982,14(6):210-215
植物、动物和人所需微量元素大都直接、间接地来自于土壤。土壤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过多了,又会使植物中毒,或在植物体内累积,危害动物和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利用及氨基酸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转运、代谢以及氨基酸在肥料和农药上的应用国内外已有报道。已有研究证明,植物可直接吸收土壤中的氨基酸分子,其吸收后的转运、分配、代谢因氨基酸种类而异,产生的生理效应也不相同;氨基酸农药易被日光分解或被自然界微生物降解,在土壤中、植物体内不留残毒,其降解产物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营养物质,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施用这类农药,人畜安全,没有公害;氨基酸肥具有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改善土壤状况和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害虫体内农药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导出了昆虫取食含药植株组织后体内农药积累的计算模型。根据悬铃术体内久效磷含量的灰色动态模型及家蚕各龄期内的取食规律。进行了理论计箅,得出了若干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据此可确定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并可初步判断施药剂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大部分污染环境的有毒化学物质可以透入动物机体,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特点的疾病症状或只表现为动物的生产性能下降。外源性化学物质有相当大的量是通过乳或蛋从被污染动物体内排出或在这些动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因而可能转移到人体。  相似文献   

18.
二噁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因其高毒性、蓄积性、持久性和长距离迁移特性而备受全球关注。由于二噁英容易沿着食物链富集放大,因此,饲料中二噁英极容易在养殖动物体内富集并对动物产生健康风险。本文在国内外最新研究基础上,总结并探讨饲料中二噁英的赋存现状以及其向养殖动物的迁移和蓄积规律,旨在对饲料和养殖动物二噁英的管控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 除草剂的使用提高了农业产量,节省了大量的劳力。但施用后的除草剂除了进入目标杂草体内发挥作用外,也能进入非目标作物体内。与其他农药一样,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也会经历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但代谢特点各不相同。本文就除草剂在植物体内常见的代谢反应及其意义作一概述。一、氧化反应氧化反应通常是除草剂在植物体内转化的主要方式,其结果或是去毒或是活化。反应形式较多,主要的有: 1.β13一氧化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对许多植物的选择性是以这一反应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动物组织器官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稳定性同位素具有衰变期长,不受试验时间限制,灵敏度高、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等特点。稳定同位素在动物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以下2种方式:在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stable isotope tracer methods,SITM)中作为示踪剂、利用动物体内的稳定性同位素对动物进行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stable isotope ratio analysis,SIRA)。本文概述了我国动物组织器官稳定同位素在研究动物食性和营养级的确立、动物性食品溯源、动物产品品质鉴定、动物医学和动物营养等方向的应用进展,以及在研究中常用的稳定同位素碳、氮、氢、氧等元素及其在动物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点;指出了稳定同位素在动物食品溯源研究中尚存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在动物组织器官利用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