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典型草原生长季内主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碳(CO2)及反硝化终产物N2的排放,本研究采用氦环境培养--气体同步直接测定法,在不同土壤温度(5°C和20°C)和不同土壤含氧量(10%和20%)条件下,关注不同放牧处理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结果显示,不同放牧处理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速率分别为0.3~2.0 [μgN/(h?kg)]、0.02~0.4 [μgN/(h?kg)]、0.08~0.7 [μgN/(h?kg)]和0.01~1.9 [mg C/(h?kg)],N2排放为N2O的8~17倍。由于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并未观测到不同放牧处理对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的影响。土壤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能促进N2、N2O、NO和CO2的排放,而土壤O2含量对其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利用原状土柱研究牧草生态系统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对氮索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相同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硝化抑制剂DCD可以提高牧场的产草量,增产可以达到30%-50%。土壤淋溶液中的NO3ˉ-N浓度,受施肥量的影响,包括有机肥在内,氮肥施用量越大,土壤淋溶液中的浓度就越高。施用硝化抑制剂后降低土壤淋溶液中N3ˉ-N的浓度,NO3ˉ-N的浓度由220mg/L下降到50—70mg/L,氮索的损失由总氮量40.6%降到10%,N2O的排放高峰从560g/hm^2.降到48g/hm^2,高峰期的排放量可以减少11倍。  相似文献   

7.
8.
不同施N策略对棉花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棉花膜下滴灌不同施氮策略对产量及氮素养分和叶绿素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为膜下滴灌精准施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田间分别设2个施N量水平,3个追氮比例,共6个处理,比较产量差异,并采用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分析SPAD值和土壤碱解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60 kg/hm2的施氮量可获得3040.5 kg/hm2的高产,但3个追氮比例策略对产量影响差异小,240 kg/hm2的施氮量下3个追氮比例策略对产量影响差异显著;240 kg/hm2施氮量的SPAD值整体较低,3个追氮比例策略在蕾期以后的SPAD值差异不显著,而360 kg/hm2施氮量处理在蕾期以后的SPAD值差异显著;高产棉花需肥规律的推荐比例的SPAD值与土壤碱氮相关性R2值达到0.9367的最高水平。结论:充足供氮时,调整追氮比例对高产影响不大;供氮不足不易获得高产,但调整追氮比例有一定的增产空间;施氮肥充足并按照棉花需肥规律的推荐比例施氮,可延缓棉花早衰失绿,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9.
N2激光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一些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华 《种子》1999,(3):15-17
以粉质,中杆,无芒小麦辐36为材料,分别用N2激光,氮离子注入和Co^60-γ射线三种诱变因素处理,对第二代植株高度有影响,经前二者处理的对株高有提高趋势,氮离子注入的,二代出现高杆植株占72.6%,1焦耳N2激光处理的在二代中有45.5%是高杆,Co^60-γ射线处理M2株高明显变矮,79cm以下的单株占总株为数中46.3%,在芒性变异上出现顶芒和长芒类型,处理间诱变效果顺序为γ射线〉1焦耳N2  相似文献   

10.
大豆和玉米生长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N2O排放。种大豆土壤的N2O排放总量是相同条件下裸土排放总量的5.9倍,在大豆出苗后89 d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平均速率显著低于裸土,此后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显著高于裸土,种豆土壤N2O排放总量的93%发生在只占全生育期24%的成熟衰老期。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13 d,而裸土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81 d,裸土的N2O排放总量是种玉米土壤N2O排放总量的13.5倍;种玉米土壤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前一半时期里,而裸土的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后一半时期里。无论在大豆还是玉米生长期间,裸土的N2O排放速率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正指数相关,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和植物类型不仅影响土壤N2O排放的数量,也影响土壤N2O排放与温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和常规稻生育后期追施N03-N和NH4-N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杨肖娥  孙羲 《作物学报》1991,17(4):283-291
相似文献   

13.
流动注射分析法和传统方法测定土壤中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FIAstar 5000流动注射分析仪和传统方法(氧化镁浸提-扩散法、酚二磺酸比色法和镀铜镉还原-重氮化耦合比色法)分别测定了同一流域内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通过样品均值、测试误差、回收率和标准偏差等指标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注射分析仪在测定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时,分析速度快且仪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5次平行次数内结果RSD<5%)。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看,采用流动注射分析仪分析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时,与传统方法也具有可比性,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8.5~102.0%和96.7~98.3%。在测定土壤亚硝态氮时,流动注射分析法仪器稳定较差(5次平行次数内结果RSD>6%),且分析结果普遍偏低,需要进行必要的校正。因此,在大批量测定土壤样品铵态氮、硝态氮时,用流动注射分析法是可行的,但测定亚硝态氮含量时,存在较大的误差,需要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4.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和N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红亮  朱建国  谢祖彬  刘钢  张雅丽  曾青 《作物学报》2005,31(12):1634-1639
利用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设常CO2(ambient CO2)和高CO2(elevated CO2,ambient+200 μmol·mol-1)2个水平和常N(NN,250 kg N·hm-2)和低N(LN,150 kg N·hm-2)2个水平,研究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整个生长生物量和氮(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冬小麦各部分的生物量平均增加28.3%-44.5%,拔节期增幅最大,达36.8%-91.2%,而且NN处理的生物量增幅比LN处理低。CO2浓度升高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小麦的N含量,但是增加了N的吸收,在拔节期LN处理下分别增加20.8%-29.2%,CO2浓度升高使小麦在拔节期NN处理的N相对吸收速率增加44.1%。说明在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小麦会通过生物量的增加固定更多的C,增加对N养分的需求,应着重考虑提高小麦拔节期间的施氮肥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N+离子注入处理后小麦种子豫麦34萌发时期根、盾片、芽、胚乳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可引起豫麦34的不同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的酶带与酶活性的不同变化,除芽中POD和SOD同工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外,其它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均表现为活性增强.4种器官相比,根和胚乳中同工酶变化较大,盾片和芽中同工酶变化不明显.其中,根中同工酶变化更为显著,N+离子束注入处理后根中POD同工酶多了Rf值为0.47的新酶带.  相似文献   

16.
N6培养基添加钙和烯效唑对玉米幼胚培养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浓度筛选和比较试验,将以N6培养基为基础的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的钙浓度,从1.13 mmol/L提高到5 mmol/L,并分别添加1.00 mg/L和0.50 mg/L 烯效唑(S-3307),对玉米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具有促进作用,而不影响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再生。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0.25 mg/L)S-3307,能显著提高分化再生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全球大气N沉降增加和温度升高的背景下,细根生产和细根生理生态的潜在变化将如何影响森林土壤中的养分供应和陆地C循环。本研究基于34篇国内外已发表的北方森林N沉降、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的170组细根数据,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细根对升温、增N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1)增N显著抑制了北方森林细根生物量,明显增加了细根C、N含量,而P则显著减少,细根的呼吸速率显著增加,细根形态变得细长;(2)增温显著增加了土壤C素的有效性,细根的生物量、组织密度、N吸收速率、组织N浓度和呼吸显著增加,但是细根的C和N含量、比根长、直径和呼吸速率却随着温度的增加明显减少;(3)在升温增N的交互作用下,除组织N浓度受到抑制以外,细根生物量、呼吸速率、C、N含量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升温增N显著影响了北方森林细根的生物量、周转率、养分含量和形态特征,可为改进和完善C收支模型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半夏组织培养的技术体系,以其球茎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配比的NAA和N^6-BA对无菌叶柄切段进行继代培养,结果证明:(1)适宜的添加配比为N^6-BA2.0-3.0/NAA0.1-0.2,切段在这些培养基上7d脱分化出愈伤组织,15d再分化出胚状体,30d可形成根苗完整的再生植株,增殖倍数达6-10。(2)单独添加N^6-BA或NAA,切段亦可发生愈伤组织,但难以再分化。(3)低浓度NAA(0.1)配高浓度N^6-BA(4.0)时,可使已经分化成的小球茎与再生幼苗再次脱分化为愈伤组织。若适当提高NAA浓度,可缓解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种质N9134抗白粉病基因的SSR标记和染色体初步定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普通小麦种质N9134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该种质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白粉病流行小种关中四号表现高抗。用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160和陕优225与N9134杂交,F1代对白粉病表现高抗,F2代抗病和感病植株的比例符合3∶1, 表明N9134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PmAS846。采用66个小麦SSR  相似文献   

20.
对水份胁迫(干旱)难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是由于水份胁迫的影响程度受多种作物因素(如物种、品种、物候学)和环境因素(干旱强度持续时间,蒸发需要量)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互作的影响。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的水分胁迫会随作物发育阶段不同而对作物表现具有不同的影响。尽管如此,大家达成共识的是:植物的大部分生理过程受缺水的影响,直至土壤有效水分含量损失60%以上为止。例外的情况是大豆固氮作用比其它生理过程如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生物量积累更敏感。一个试验表明,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固氮作用就开始有反应,从而得出大豆固氮作用对水更敏感的结论。大豆固氮作用对水的这种敏感性说明,即使是不太严重的缺水也会影响N的积累和影响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