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推进"绿色植保"、探明生物导弹在南充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减少农药用量及残留和环境污染与防治成本,确保玉米生产、品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玉米增产增收,采用灯下诱蛾和田间剥查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等方法,开展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效果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投放生物导弹30~37对,平均防效78.0%,防治成本139.50~172.50元,比化学农药防治少142.50~168.00元,玉米产量比空白对照区平均高817.8 kg,增产11.0%,增加产值1799.16元,增收节支1941.66~1967.16元。2003—2014年累计示范推广24507.33 hm2,增产2004.21万kg,新增产值4409.26万元,节省防治费用349.23~411.72万元,增收节支4758.49~4820.98万元,减少农药5%杀虫双大粒剂551.41 t或90%杀虫单使用12.87 t。且生物导弹使用简便,劳动强度小,适于老、弱、妇、幼操作,对人畜和环境安全,节省药械和用水,是有机农业、现代农业、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及IBM绿色防控示范园区防治玉米螟、减少化学农药的理想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2.
<正> "生物导弹"是一种有效控制农林害虫的新技术,即利用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一、"生物导弹"技术发展概述卵寄生蜂是控制害虫危害、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生物类群。由于卵寄生峰对寄主卵具有选择性,即对新鲜卵寄生率高、对发育卵寄生率低等不利因素,在应用方面受到限制。我国1972年开始研究昆虫病毒防治害虫,1985年建立第一个棉铃虫病毒杀虫剂工厂,1993年取得产品登记。目前国际上正式登记注册的昆虫病毒杀虫剂有11种,我国有5种。但是,病毒杀虫剂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其他杀虫剂,究其原因:剂  相似文献   

3.
“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导弹"防治农业害虫新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制,获4项国家专利,国际首创,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其技术原理是以昆虫病毒流行病学为基础,利用卵寄生蜂(赤眼蜂)将经过高新技术处理过的强毒力剂(病毒)传递到玉米螟卯块表面,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与评估测定结果表明,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的校正寄生率达到71.69%,平均防治效果为65.83%,挽回产量损失率为6.47%,投入产出比达1∶20.5。此项技术是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融为一体的生物防控措施,充分体现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对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保证玉米生产安全,提升玉米品质,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具有重要作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大连地区玉米螟越冬期间气象条件越冬后活虫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大连地区玉米螟越冬期间气象条件对越冬后活虫数的影响,以期为防治玉米螟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大连地区最近10年气象资料和玉米螟越冬后活虫数资料,对玉米螟越冬后活虫数与越冬期间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螟冬后百杆活虫数受上年10月下旬-11月份温湿条件影响较大。此间温度低有利于其越冬成活;11月份降水多,冬后百杆活虫数多。建立大连地区玉米螟冬后百杆活虫数统计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6.
黄萍 《种子科技》2023,(20):114-116
玉米种植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病虫害,给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以玉米螟为例,主要介绍了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螟的为害情况、发生条件、发生规律,并结合实际生产经验,从农业性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让玉米生产单位、种植户了解玉米螟为害情况,并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把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棉田玉米螟的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玉米螟危害棉株生长点和主茎后,单株产量损失28.26~88.7%,由于棉株的自我生理调节和群体补偿效应,实际损失为12.61~52.17%。测定了受害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以及受害株率与百株卵块数之间的关系,拟定出不同皮棉产量水平的棉田防治指标:高产田(100kg/亩)4.9块卵/百株;中产田(75kg/亩左右)5.5块卵/百株;低产田(50kg/亩左右)6.2块卵/百株,在玉米螟严重发生年份,应适当放低。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诱捕方式(频振式杀虫灯、干式诱捕器、三角形粘胶诱捕器)对玉米地玉米螟和棉铃虫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在兵团第四师六十四团开展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亚洲玉米螟,频振式杀虫灯的诱捕效果优于性诱器,3种性诱器处理中,以浙江宁波纽康生物生产的性诱捕器+诱芯诱捕的玉米螟数量最高;对于棉铃虫,干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优于频振式杀虫灯。在对玉米地玉米螟和棉铃虫的防治中可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和干式诱捕器(浙江宁波纽康生物生产)诱捕田间成虫,同时干式诱捕器(浙江宁波纽康生物生产)可作为玉米螟、棉铃虫的监测手段予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从扬州大学了解到,经过3年的科技攻关,扬大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专门对付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生物疫苗——"生物导弹",防治效果十分理想。这一填补国内空  相似文献   

11.
Bt粉剂防治玉米螟田间效果测定与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9年黑龙江省龙江县应用Bt粉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结果表明,被害株减退率87.1%,百秆活虫减退率86.4%,虫孔减退率90.9%,平均防效为88.1%,挽回产量损失率7.2%,投入产出比达1∶10.0。此项技术具有安全、低毒、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使用方法简单、防治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玉米螟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10月1113日,由中国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植保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和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2013年"生物防治产业年会"在湖北武汉顺利召开。会议以"创新协作模式,谋划行业发展"为主旨,与会主体是企业家和科学家。这次会议搭建了科学家与企业家在生物防治技术集成、团队协作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目的是为解决我国生物防治产业中的瓶颈问题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组织召开了"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生物天敌防控技术示范"项目启动会,密云、平谷、怀柔、丰台、大兴、通州、延庆、房山、昌平、顺义等十个区植保(植检)站业务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该站生物防治科尹哲科长向参会人员介绍了项目概况,部署了项目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新疆农科院、石河子大学等单位研究了小型无人机超低量喷雾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药效及经济效益评价,为发展科学合理、适宜新疆生产实际的玉米螟高效飞防技术提供指导。研究人员考虑大田实际防效、挽回产量损失、成本投入、纯增效益以及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对不同药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农业部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开展了主题为"灭除外来入侵生物,保护生态家园"的福寿螺现场灭除活动。这也是农业部第三次在该省举办大规模灭除外来生物活动。2003年,农业部启动了"十省百县"除毒灭害行动,湖北是其中参与省份之一。据悉,湖北省在使用人工、物理和化学防治的同时,正在努力探寻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路径。在福寿螺防控上,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县玉米螟发生严重,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为探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2011年我们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为全县玉米田大面积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赤眼蜂蜂卡(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植保室提供)。  相似文献   

17.
<正>据农业部预计,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面积将达到约1.2亿亩。今年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大、长势好,6月份东北、华北、黄淮部分地区降水偏  相似文献   

18.
魏少滨 《种子科技》2022,(13):21-23
文章简要分析了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并以高产玉米目标下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作为切入点,对防治玉米螟虫、玉米蚜虫、大斑病、赤霉病、黑穗病、地下害虫以及瘤黑粉病等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获悉,由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和该站联合组织开展的金华市新型植保器械防治水稻病虫害现场会于日前在汤溪镇寺平村举行。现场演示了由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先进施药植保机械风送式高效远程喷药机——中农"加农炮"。伴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由一辆大型东方红拖拉机拖载的加农炮发射出"水雾"柱,缓缓扬向稻田达30米余,一块30亩左右的稻田的喷药作业约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与会代表对中农"加农炮"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效率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丛 《种子世界》2012,(7):17-18
哈尔滨市呼兰区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9.33万hm2以上,玉米是呼兰区的主栽作物之一。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年发生面积较大,常年减产玉米5%~15%,重发生年可减产30%左右。为了找出航空作业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课题组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镇沈八村开展了化学药剂与生物药剂利用航空作业防治玉米螟虫害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