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为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莲藕叶斑病的药剂,探索适宜的防治方法,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等单位研究了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多菌灵3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处理对莲藕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第三次施药后10天,10%苯醚甲环唑WG112.5g(a.i.)/ha的防效(72.79%)最高,其次为70%甲基硫菌灵WP787.5g(a.i.)/ha和10%苯醚甲环唑WG75g(a.i.)/ha的防效,分  相似文献   

2.
<正>为明确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建立我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福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6个代表性菌株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评价了苯醚甲环唑对该病菌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药液浸种法研究了两种药剂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处理种子对出苗率没有影响,但对玉米幼苗的株高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戊唑醇处理明显抑制玉米幼苗株高,但戊唑醇处理浓度低于300μg/mL时,其显著增加了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并明显增加了玉米幼苗的可溶性糖的含量.与戊唑醇相比,苯醚甲环唑处理浓度大于300μg/mL时才表现出对玉米幼苗的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处理更有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苯醚甲环唑处理提高了玉米幼苗根系的呼吸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苯醚甲环唑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好于戊唑醇.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和河北省不同地区的157株灰葡萄孢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中86株野生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EC50值)在0.0135~1.2832μg/mL之间,相差95.05倍,平均值为(0.3958±0.3485)μg/mL,可作为敏感基线。田间已出现对苯醚甲环唑的低抗菌株,占检测总株数的9.5%,未检测到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通过测定灰葡萄孢不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嘧霉胺、腐霉利、多菌灵、乙霉威和异菌脲的敏感性,发现苯醚甲环唑与嘧霉胺、腐霉利、多菌灵、乙霉威和异菌脲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联合作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联合作用的类型,采用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及其5种配比对水稻稻曲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对水稻稻曲病菌的EC50分别为1.568、21.487 mg/L,苯醚甲环唑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明显优于戊唑醇。在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的5个不同配比中,4:5配比的EC50最小,为1.858 mg/L。1:8、2:7、3:6、4:5混配组合的SR均大于1.5,表明上述4种混配组合对水稻稻曲病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2~4):(7~5)配比的SR均大于2.0,增效作用最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对水稻稻曲病菌均有较高的室内生物活性,二者按(2~4):(7~5)的比例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有增效作用。建议用药浓度为117~375 mg/L。  相似文献   

6.
三种杀菌剂对火龙果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肉火龙果为材料,研究丙环唑、咪酰胺、苯醚甲环唑处理对火龙果腐烂和保鲜的影响。结果表明,咪鲜胺处理显著降低了火龙果贮藏期间的腐烂(P0.05),提高了SOD和POD(贮藏6 d除外)活性,极显著抑制了H_2O_2积累和贮藏前4天的O-2·含量及贮藏6 d的APX活性(P0.01),减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并对CAT活性、TSS和总As A含量无显著影响;丙环唑处理显著降低了火龙果贮藏期间的腐烂(P0.05),但加速了H_2O_2和O-2·的积累;苯醚甲环唑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中SOD活性和POD活性(P0.05),抑制了H_2O_2和O-2·的积累,但加速了果实的腐烂。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省农业科研人员近期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检测,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三七茎叶对其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三七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2.312.8天;叶面施药后,其可被三七茎叶吸收并迅速向下传导至根部,且主要集中在须根中。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不同部  相似文献   

8.
ECD气相色谱法对苯醚甲·丙环唑乳油在水稻上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GC法测定了湖南、浙江和吉林三地苯醚甲.丙环唑乳油在水稻植株、水样以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为制定苯醚甲.丙环唑乳油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样品用丙酮提取,二氯甲烷萃取,气相色谱仪检测。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植株、水样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4.3%~97.9%,变异系数分别为2.89%~6.78%;丙环唑在植株、水样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3.6%~104.7%,变异系数分别为4.02%~6.57%。测定方法对水样、土壤、植株中的苯醚甲环唑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02、0.01、0.02mg/kg,丙环唑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01、0.005、0.01mg/kg。苯醚甲环唑在三地的稻田植株中的半衰期为6.92~13.66天,水样中的半衰期为0.37~0.76天,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3.98~33.49天;丙环唑在稻田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55~6.31天,水样中的半衰期为0.28~4.33天,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7.59~35.91天。建议中国对水稻中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MRL值都暂定为0.10mg/kg。在中国自然环境条件下用苯醚甲.丙环乳油施药4次,收获的稻米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金银花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问题,以金银花为试验对象,选用广谱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采用常量、倍量、二次和三次灌根处理,对最终的残留含量进行分析。头茬花各处理中苯醚甲环唑均未检出,而二茬花中戊唑醇的残留量为0.14~0.22 mg/kg,存在残留超标风险。建议使用10%苯醚甲环唑4000倍液灌根处理,防治金银花土传病害,灌根2~3次,安全间隔期15天。  相似文献   

10.
王梅  陈雨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52-58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是中国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为明确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分别于2011和2012年在小麦田进行小麦纹枯病防治试验,并在施药后不同时期采集小麦籽粒、植株与土壤样本,通过气谱(配ECD检测器)进行相关样本的药剂残留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033 mg/kg和4.0498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15.5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40 mg/kg和2.0329 mg/kg,T1/2分别为23.9天和6.8天;2012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10 g/kg和4.0498 mg/kg,T1/2分别为13.0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723 mg/kg和2.3507 mg/kg,T1/2分别为22.1天和6.5天。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苯醚甲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730~2.0880 mg/kg、<0.01~0.0363 mg/kg和<0.01~0.3649 mg/kg;丙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461~1.6396 mg/kg、<0.005~0.0307 mg/kg和<0.005~0.1036 mg/kg。由此得出,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可以在小麦上使用,但施药剂量最高为135 a.i.g/hm2,施药3~4次,安全间隔期为35天。  相似文献   

11.
17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防效和成本为依据,综合评价17种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优劣。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乳油防效较好,且药剂成本最低,可在生产上作为常用常规药剂使用;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防效最优,其成本中等,也可在生产上使用;40%丙环唑水乳剂防效防效虽然比较突出,但其成本较高,可作为生产上应急药剂,25%戊唑醇水乳剂成本低,防效较差;25%苯醚甲环唑?咪鲜胺SC 防效差,成本中等,50%丙环唑乳油防效一般,但成本高,从经济效益角度上考虑,可不推荐使用,从延缓病害的抗药性来看,又可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32%腈菌?锰锌WP和70%氟环唑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相近,应从价格方面选择药剂,即顺序为70%氟环唑水分散粒剂>32%腈菌?锰锌WP>25%丙环唑乳油>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采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2.5%氟环唑悬浮剂、25%戊唑醇乳油、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和6%戊唑醇微乳剂这几种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时,应优先选择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25%戊唑醇乳油次之,其次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再次6%戊唑醇微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最后是12.5%氟环唑悬浮剂。根据上述药效测定、防效和价格比较结果,提出药剂选择建议,供农户科学合理选用香蕉叶斑病防治药剂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批准发布以下12项农药产品化工行业标准,均将自2013年6月1日起实施。12种农药分别是:苯醚甲环唑原药、苯醚甲环唑乳油、苯醚甲环唑微乳剂、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虫酰肼原药、虫酰肼悬浮剂、辛酰溴苯腈原药、辛酰溴苯腈原药、草除灵原药、草除灵悬浮剂、甲氰菊酯原药、甲氰菊酯乳油。  相似文献   

13.
三七黑斑病是三七的主要叶部病害,年均发病率在20%~35%之间,严重时可达90%以上。为筛选可用于田间防治的化学杀菌剂,选取福美双、氟硅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百菌清、烯唑醇、异菌脲、代森锰锌、多菌灵和苯酰菌胺共11种化学杀菌剂原药,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其对三七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菌丝的EC_(50)为0.004 mg/L,是供试杀菌剂中最低的,表明其对三七黑斑病菌敏感;丙环唑、戊唑醇、氟硅唑和烯唑醇的抑制作用较好;异菌脲、百菌清、福美双、苯酰菌胺和代森锰锌抑制效果较差;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差,EC_(50)值在800 mg/L以上。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对病原菌的EC_(50)值最小,为0.0067 mg/L,抑菌活性最高;百菌清和福美双的EC_(50)值分别为1.2855、5.2379 mg/L,抑制活性次之;丙环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和异菌脲的EC_(50)值10.6469~25.0169 mg/L之间,抑菌活性一般;苯酰菌胺和多菌灵的EC_(50)值分别为106.1958、199.9349 mg/L,抑菌活性较差;戊唑醇和烯唑醇的EC_(50)值为300 mg/L,抑菌活性最差。  相似文献   

14.
<正>纹枯病是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常年偏重发生。水稻拔节前后由于田间郁蔽易发生纹枯病,应加强用药防治。防治水稻纹枯病,一般掌握在水稻分蘖末期或纹枯病发生初期(病穴率5%)用药。噻呋酰胺、嘧菌酯、氟环唑、丙环唑、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呋·苯醚甲、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戊唑·嘧菌酯、苯甲·丙环唑等药,适期足量使用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防效,持效期长达20天以上。注意交替用药,以延  相似文献   

15.
<正>福建省农业厅近日印发《福建省2010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意见》,要求各级认真开展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工作。今年"新农药"示范计划在10个县(市)示范推广丙溴磷、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吡蚜酮、丁硫·吡虫啉、甲氨基  相似文献   

16.
<正>苯醚甲环唑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安全、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适配性强等特点,自上市后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目前已成为热点杀菌剂品种之一。苯醚甲环唑可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小麦、马铃薯、豆类、瓜类等作物,可有效防治黑星病,黑痘  相似文献   

17.
<正>安道麦选择了在Mollerussa举办活动上展示了其最新的产品Embrelia(活性成分:吡唑萘菌胺+苯醚甲环唑),该产品是兼具触杀性、跨层转移和系统性作用的杀菌剂产品。Embrelia是SDHI组活性成分吡唑萘菌胺和DMI组活性成分苯醚甲环唑的复配产品,可以用于防治各种病原菌,防治苹果、梨黑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选择噻虫嗪和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混剂2种内吸性农药作为玉米种衣剂,探究了种衣剂对玉米乳熟期果穗鲜重,不同生长时期各部位鲜重的影响,以及对玉米植株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推荐使用剂量(6 mL/kg种子),种衣剂对玉米植株各部位鲜重的影响主要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相比对照处理,噻虫嗪和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混剂处理明显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各部位鲜重,乳熟期时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种衣剂能增加果穗鲜重,但增加效果不明显。种衣剂处理均促进植株叶绿素的合成,且噻虫嗪和苯醚甲环唑混施较单施噻虫嗪玉米叶绿素含量更高。单施噻虫嗪和噻虫嗪与苯醚甲环唑混合施用均会引起玉米叶片中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的提高,使叶片GSH和MDA含量降低,说明在本试验施用的种衣剂剂量胁迫环境下,玉米叶片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作出应答,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使玉米植株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9.
建立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蔬菜中苯醚甲环唑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全面分析和评估测定全过程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对各个不确定度的分量进行量化、合成,得出其主要的不确定度因素来源于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的稀释和样品的处理等过程,整体评定方法清晰合理,可用于蔬菜中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发生较重,因此我们做了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出苗率影响的药效试验,以期明确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麦种的适宜用量,从而为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