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蓝根一、霜霉病(一)症状表现。7~8月发病较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上出现黄白色病斑,叶片背面上出现霉斑,随着病情发展,叶色变黄,最后呈褐色,植株枯死。(二)防治方法。清洁田园,烧毁病株。发病前用1:1:150的波尔多液喷施。发病初期用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的  相似文献   

2.
<正>甘蓝、白菜、萝卜霜霉病危害症状霜霉病为十字花科蔬菜常发性病害,春秋两季多发。苗期开始发病,下部叶片初生退绿斑,逐渐变为淡黄色,中央略带黄褐色稍凹陷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或叶面生稀疏白色霉状物。病斑连片后叶片呈黄褐色干枯,病重时,病斑成片,叶片枯萎。农业防治从无病株采种;苗床换土,培育无病苗;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2年以上的轮作。  相似文献   

3.
板蓝根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蓝根为广泛种植的中草药之一,但根腐病、霜霉病、灰斑病、菌核病、白锈病、黑斑病、白粉病等病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其生产。综述了板蓝根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对综合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霜霉病俗称"烘病""跑马干"等,是花椰菜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茎、花梗、种荚。自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高湿、多雨,易于发病。植株徒长或早衰,病情加重。发病轻重常与病毒病、细菌性黑腐病轻重有关。发病高峰期在9月份。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多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叶正面出现淡绿色至淡黄色的小斑点,扩大后呈黄褐色,边缘不明显,因受叶脉限制而产生多角形不规则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或叶面有白色霉状物,叶的背面更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变暗褐色而干枯。种株发病,茎、花梗、花器、种荚上都长出白霉,并畸形。种荚淡黄色,出现黑  相似文献   

5.
易被忽视的三种油菜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油菜栽培中,有几种病害如病毒病、菌核病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对其他一些病害却了解不多,一旦发生往往不知所措,甚至连发病后的症状都很难区分,造成防治的失误,现将易被忽视的几种油菜病害介绍如下:霜霉病油菜霜霉病是油菜生产上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在整个油菜生育期都会发生,导致叶片枯死,花序肥肿畸形,不能结实或结实不良,该病由霜霉病菌侵染所致。油菜苗期至开花结角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茎、花和角果。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斑  相似文献   

6.
<正>黄瓜霜霉病是日光温室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病情来势猛、发病重、传播快,如不及时防治,将给黄瓜造成毁灭性的损失。一、发病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通常先由植株中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下部扩展,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斑,扩展后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湿度高时叶片背面先呈水渍状,而后产生灰黑色霉层。叶背病斑的坏死处会渗出无色或浅黄色小液滴。病斑扩展很快,1~2天内因其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  相似文献   

7.
<正>谷瘟是谷子的主要病害,以叶瘟和穗瘟最重,危害较大。据调查,近期谷瘟病在河北省南宫市普遍发生,尤其是春播谷,已抽穗还未防治的地块,叶瘟发生较重,发病率88%左右,叶片上已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连成一片;夏播谷发病较轻,发病率64%左右,去年发生谷瘟未及时防治的地块有的造成减产100~150公斤,望广大农民及时防治。1.症状。苗期叶瘟多在7月上旬开始发生,谷子拔节后以叶片感病为  相似文献   

8.
<正>黄瓜霜霉病和靶斑病都会产生黄色斑点,症状容易混淆,给正确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现将这两种病害的特征特性以及不同的用药除治方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一、霜霉病病症该病是一种发生发展速度很快的真菌性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对叶片造成危害。开始先在叶背产生浅绿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变为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潮湿时叶片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相连,造成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莲藕褐斑病有发生加重的趋势,对莲藕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莲藕褐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叶柄上较少表现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针头大小的圆形黄褐色斑点,在叶背尤为明显,以后扩大成0.5~2厘米大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褪绿褐色大斑或暗褐色枯死斑,叶背病斑颜色略浅于叶片正面,呈褪绿大黄斑。病斑稍凹陷,有时有明显的褐色同心轮纹,病健交界  相似文献   

10.
<正>1症状及病原菌1.1症状玉米大、小斑病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大斑病的发生较小斑病晚。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侵染叶鞘和苞叶,在玉米抽穗后发病较重。小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色较浅,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褐色半透明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展为近椭圆形黄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较明显,有时为2~3  相似文献   

11.
<正>病毒病:以苗期发病较多,在田间主要表现为花叶斑驳、皱缩花叶等。发病轻时,幼苗期出现花叶和斑驳症状的植株。发病重时,幼苗出现皱缩小叶丛生的花叶植株,叶片畸形、皱缩、叶肉隆起,形成疱斑,有明显的黄绿相间皱缩花叶。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或耐病品种。(2)及时防治蚜虫。(3)在发病初期,选用20%病毒毙或20%病毒A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叶斑病:绿豆发病时,最初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枯斑,后期成为大  相似文献   

12.
<正>辣椒叶片背面长白毛初期,菜农很难区别是霜霉病还是白粉病。如果把霜霉病当作白粉病治,自然没有效果。如果笼统地把防治白粉病和霜霉病的药混到一起,无疑又会加大用药量和施用浓度,导致发生药害,因此要正确区分,及时防治。特别是白粉病,若叶面出现白霉,说明已是病害的晚期,病害流行时极难防治,要及早使用内吸性杀菌剂预防。一、辨别要点发病初期。霜霉病在染病初期叶片正面病斑呈浅绿色;白粉病在染病初期,病叶正面出现褪绿色小黄点,后来  相似文献   

13.
防治病虫     
1江西读者苗德俊问:枸骨盆景桩叶片先端生有褐色小病斑,而后扩大连片,造成半叶枯干,目前有1/3叶片发病,如何防治? 答:系枸骨褐斑病,为常见病害之一。常借介壳虫、雹灾、大风、人为机械损伤侵入叶片,高温、干燥、通风不良时发病较重。防治方法:①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  相似文献   

14.
正胡萝卜斑枯病,又称叶斑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肉质根等,发病严重时全田叶片枯黄,呈火烧状,导致胡萝卜大幅减产。每年在9月中旬开始发病,9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管理粗放地或生长衰弱地发病重。发病症状叶片上病斑呈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病健组织分界清晰。病斑边缘黄绿色、中央褐色或黑褐色。病斑上密生黑色小颗粒,小颗粒埋生或半  相似文献   

15.
正水稻叶部病害的种类较多,有时几种病害同时在叶部出现,很容易混淆,不能正确区别病害类型,就不能对症用药,及时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现将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叶部病害的主要症状介绍如下:稻瘟病。叶片上出现较大的梭形病斑,粗看病斑呈褐色,细看则分为三层:外围有黄晕、边缘层呈褐色,中央为灰白色。典型症状:病斑两头有褐色坏死线  相似文献   

16.
正病害一、芒果交链孢霉叶斑病(叶疫病)1.发生特点主要为害芒果的叶片。幼苗叶片、叶柄和茎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至深褐色,稍隆起,轮纹不明显。叶柄受害叶片枯黄;茎部生圆形褐色病斑,有时纵裂,严重时幼苗枯死。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砧木,如海南土杧、福建土杧和广西土  相似文献   

17.
<正>霜霉病、灰霉病和黑腐病是生菜最常发生的三种病害,菜农要做好防治工作。一、霜霉病1.症状特点。首先危害老叶片,在叶片正面的不同部位出现褪绿或淡黄色的病斑,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但不跨过叶脉,形状、大小不一,病健部呈黄绿相间状。在病斑相应的背面生成一层白色的霜霉状物,不久后叶片发黄干枯。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山药主要发生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枯萎病、炭疽病和褐腐病。这三种病害主要通过雨水及浇水传播,而现在正处在高温多雨期,也为这三种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枯萎病症状: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茎基部出现梭形褐色斑块,病斑逐渐向四周扩展,导致茎基部表皮腐烂,上部叶片黄化脱落,藤蔓枯死,病茎内部变褐,块根染病会导致皮孔的四周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相似文献   

19.
<正>一、黄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北方)、"瘟病"和"痧斑"(南方)等,是各类温室和大棚黄瓜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1.症状识别本病主要危害叶片。子叶染病后正面初呈褪绿,继而黄化,最后产生不规则的枯黄斑,在潮湿条件下,叶背病部生黑色霉层。真叶发病后,初呈淡黄色或黄绿色圆形斑,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黄褐色或褐  相似文献   

20.
<正>霜霉病为芥蓝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分布广泛。保护地和露地均造成为害,一般病株20%左右,重病地块和棚室病株可达100%,明显影响芥蓝的产量与品质,此病还为害多种其他十字花科蔬菜,昼夜温差大、雨后、有雾、有露、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一、症状识别此病各生育期都发生,以苗期发病受害较重。主要侵染叶片,也为害留种株种荚。被害叶片初期在叶背面形成灰褐色小点,空气潮湿时呈水浸状,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灰褐至灰白色凹陷斑,随后病斑上长出稀疏霜状霉层。叶正面病斑初为浅绿色小点,逐渐发展成灰白至黄褐色不规则形坏死斑,随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