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汕优63”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1986年至今,平均每年约种植467万hm^2,占全国籼稻总面积的22%左右,1990年种植687万hm^2,占当年全国水稻总面积的27.1%。推广的范围跨越地球21.3个经度、20.2个纬度。已在全国16个省区种植5270hm^2,据四年全国区试结果,一般产量达7.5 ̄9.0t/hm^2,最高达13.9t/hm^2,每公顷增产1.1t,累计增产粮食585  相似文献   

2.
华北单季稻作区的水稻超高产品种育单产指标,到2000年每667m^2达到700kg以上。对津星1号连续2年在2个点上种植,每个点6.67hm^2(100亩)连片种植。每667m^2产量都达到700kg以上,实现了超高产指标。  相似文献   

3.
1986年至今11年来,汕优63一直是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大的良种,平均每年约种植467万hm^2,占全国灿稻区总面积的22%左右,1990年种植687万hm^2,占当年全另水稻总面积的27.1%。1996年种植面积达447万hm^2,居全国首位,11年来,该良种种植面积一直是第二大主栽品种的4-5倍。推广的范围跨越地球21.3个纬度、20.2个经度。至已在全国16个省区种植5270万hm^2左右,根  相似文献   

4.
广东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水稻的增产潜力,在现有育成品种条件下,通过栽培技术,可以获得产量11260.5kg/hm^2,双季稻年产22521kg/hm^2,优质稻产量8677.5kg/hm^2,提高广东粮食的自给率,在于提高单产,重点抓好占水稻面积2/3的中低产区。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塔河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1993年,采用固定标准地法,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塔河地区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生长。结果表明:幼,中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材积定期平均生长量分别是5.68,3.75m^3/(hm^2.a);成熟林的生长量约1.59m^3/(hm^2.a)。草类-落叶松林的生长量平均值最大(包括溪旁-落叶松林),40年生左右林分的材积定期平均生长量是5.36m^3/(hm^2.a),以下依次为杜鹃-落叶松林,杜香  相似文献   

6.
推广地膜小麦栽培技术 增产粮食又节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的全称叫“小玫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它起源于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1998年在全国已推广56.67万hm^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增产潜力、节水效应十分明显,一般地膜小麦田从播种到拔节期,地温高出露地小麦田1~3℃,耕层土壤含水量比露地小麦田提高0.85~4个百分点。每667m^2可增产粮食100kg以上,节约灌溉用水100m^3以上,是一项值得在天津地区推广的农业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依据1996年在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设置的50块固定标准地和120块临时 的调查数据,及1993年复查固定标准地的数据,分析塔河林业局的森林生长情况,得出:落叶松天然要生长比较迅速,个别生长良好林分蓄 总平均生长量高达6.6m^3.hm^-1.a^-1(林龄29a);樟子松林生长优于吕松林、林分蓄积总平均生长量的最高值9.7m^3.hm^-2.a^-1(林龄24a);7a中叶松林只定期平均生长最最高  相似文献   

8.
犁底层容重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类型水稻土犁底层容重测定及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犁底层容重一般在1.78-2.10g/cm^3之间,与耕层土物理性粘粒呈显著负相关,水稻土的生产力和犁底层容理有一定的负相关,高产水稻土犁底层容重平均为1.81g/cm^3、中产水稻土平衡为1.91g/cm^3、低产水稻土为2.04g/cm^3;水稻土犁底层容重影响耕层水分的渗漏,从而影响耕层土壤中还原物质的含量及根系活力;容重过大,是水稻产量难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适度亏缺灌溉的节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民勤县灌区4年春小麦对比实验,对春小麦适度水分亏缺的节水增产机理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分蘖,拔节,乳熟前期受旱3 ̄5天,可增产2% ̄20%,耗水量减少750 ̄1050m^3/hm^2,适度亏缺灌溉能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旱能力,提高抗倒伏能力,并对生殖生长有促进作用,使667m^2穗粒数增加,将有限水量用于保证关键时期的水分供应,具有明显节水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乌芽发适应性广,山地、平原、水湿地、房前屋后均能生长,且发鞭发笋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笋产量15744kg/hm^2,留养竹9690株/hm^2平均胸径3.5cm,净收入31960.32元/hm^2.a^-1。新造竹林成林块,投产早,2~3a即可成林,3~4a可产笋出售。  相似文献   

11.
鄂籼杂1号系用新恢复系092-8-8与珍汕97A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较优、耐肥、耐寒、抗倒、较抗病、再生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1993 ̄1995年在全省已累计示范种植3.4万hm^2,平均单产7.5t/h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水稻收获机械选型配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兴隆分局1997年计划种植水稻13.3万hm^2,因此必须加强水稻收获机械的力量,以保主下水稻收获的顺利完成。本文就水稻收获机械的选型、配套以及今后发展提出的几点切实可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1996年于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三八场八队进行了日本产PRO481-M型水稻收获机的作业试验。介绍了机器结构、性能特点和试验效果,该机的发动机为35.3kW柴油机,电起动;橡胶履带,液压转向;幅宽1.45 ̄1.50m,生产率0.26hm^2/h。  相似文献   

14.
秀麦3号具有强蘖多穗、矮秆抗倒、耐湿耐肥、综合抗(耐)病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产量400kg/666.7m^2,高产可达450kg/666.7m^2。1996年5月3日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面积已达22600hm^2,预计今后推广面积更大。  相似文献   

15.
从关中东部新灌区水资源缺乏的实际出发,在不断改善小麦生产基本条件的同时,通过引进和推广小偃6号,7852和小107等优良品种,建立单产3.0~4.5t/hm^2和4.5~6.5t/hm^2的节水群体结构,并采取田间麦糠(秆)复盖或中耕保等栽培技术,在灌溉1-2次、灌水总量为1275~1800m^3/hm^2的情况下,小麦单产可年均递增8%以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水稻上实施沟台栽培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沟台栽培方法有利于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促进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并有利于节水,试验得出,台上插2行方法最优,台上插2行较对照增产704.42kg/hm^2,达9.74%,提高氧化还原电位61.3mv有效穗数增加4.2个,成熟率提高10.6%。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覆膜使水稻分蘖、茎叶和根鲜重显著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比不覆膜增产23.1%,增收稻谷1705kg/hm^2。覆膜成本1025元/hm^2,获效益1191.50元/hm^2。  相似文献   

18.
1.水稻旱作孔栽法。美国发明一种被称为孔栽水稻的新法:在湿润免耕的土地上,用小巧的打孔栽秧机(或人力打孔),把稻种深播到地下13~15厘米的孔中,并向孔内灌水1次。下种后40天可不再给水,使水稻形成深且壮的根系。稻秧生长的同时,除草1次,并锄松2~3厘米厚的土壤。40天后如无雨可灌溉1次,直至收获。此法只需普通水稻用水量的1/4~1/5。2.水稻纸膜覆盖旱栽法。日本发明纸膜覆盖水稻种植法。即利用旧纸或再生纸为膜,只湿润灌溉1次,将纸膜覆盖在泥土表面,既不会被风刮走,又可遮挡阳光,避免杂草生长。2~3天后纸膜逐渐分解,不会污染环境。此法可减少用水量55%~70%,也可用于其它作物。3.日本的节水合溉技术。水稻灌溉,前期以“露”为主,排灌结合,通气保根,既可减少用水量3/10,又可抑制病虫害和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做法:①插秧时,田间以“露泥”为宜。如播后天晴,则第二天复水;插后阴雨,则第四天复水,水盖泥即可。插后15天用脚踩,凡脚边周围有气泡冒出的,必须继续排水露田至开裂后再复水.复水3天后再检查,如有冒泡现象继续排水露田。用这种“排一露一灌”交叉结合的方法来促进根系生长。②幼穗形成后,间断灌水,促进中期稳健生长。...  相似文献   

19.
1997 ̄1998年对湖北省11个县(市)的14个农户所种的早、中、晚稻验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有1户达到或超过9000kg/hm^2的状元标准,中稻有1户达到15190.5kg/hm^2,比12000kg/hm^2的中稻状元标准高出3190.5kg/hm^2,分析了我省水稻生产的潜力,并建议将种粮状元评选活动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17年生檫树低产林分级强度采伐后套种福建柏形成的混交林分中16年生福建柏的生长情况,生物量组成及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混交林中,福建柏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比福建柏纯林大2.08m和1.50cm。混交林中福建柏的生物量为113.692t.hm^-2,比对福建柏纯林99.779t.hm^-2大13.913t.hm^-2,胸径总生量、年均生长量分别大0.97cm和0.06cm,树高的年均生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