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白菜核隐性雄性不育两用系开花期,可育株群花蕾抗氰呼吸强度显著高于不育株群;不育株群花蕾的I从缺乏,而zr盈余;过氧化物同工酶带不育株群的中花蕾和大花蕾强于可育株群;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功酶可育株群中的小花蕾和中花蕾的两条带强于不育株群;可育株群的中花蕾可溶性蛋白电泳表现出两条特异带,而不育株群的中花蕾有一条特异带。  相似文献   

2.
张强  黄鹂  曹家树 《园艺学报》2007,34(1):117-124
 从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Makino) 核隐性不育两用系‘Bajh97201A /B’可育株中分离得到的一个cDNA-AFLP差异片段入手, 利用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一个花粉特异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PG) 基因BcMF6的DNA和cDNA全长序列, 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 最大开放阅读框为1 194 bp, 编码397个氨基酸序列, 对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 1到22个氨基酸是1信号肽序列, 其后有4个平行β螺旋重复( PbH1) 结构, 该序列包含3个N -糖基化位点, 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5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 10个N - 豆蔻酰化位点, 1个PG活性位点(227RVTCGPGHGIS1 IGS240 ) 等。将B cM F6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其他PGs基因进行同源序列比对, 构建系统进化树, 发现该基因具有所有PGs基因特有的4个保守结构域, 并且与花粉中特异表达的PG基因聚为一类, 表明该基因是与花粉发育相关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RT-PCR对其表达的研究表明, 该基因在可育株(野生型) 的中大蕾、开放花和短角果中特异表达, 进一步表明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与白菜的花粉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3.
青花菜快速碱化因子RAL F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一个与甘蓝显性核不育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序列为信息探针, 在NCBI与TAIR网站数据库中进行同源EST序列搜索, 经人工拼接、RT - PCR克隆与序列分析验证, 获得了青花菜快速碱化因子RALF(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s) 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 命名为BoRALFL1 (GenBank序列登录号DQ059310)。该cDNA全长240 bp, 编码79个氨基酸, 与电子克隆获得的序列完全相同。序列分析表明, 编码蛋白存在前导信号肽与多个磷酸化位点, 与同源基因RALFL8核酸序列在88 bp上有82%的一致性,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在74个氨基酸上存在56%的一致性, 不同植物间氨基酸序列N - 端差异大, C - 端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cDNA-AFLP研究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高强  霍秀文 《北方园艺》2012,(13):132-136
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在辣椒杂交种配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不育性的分子机理,利用cDNA-AFLP对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23’可育株和不育株花蕾的mRNA指纹图谱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19个差异表达的TDF,均来自可育株。在可育株花蕾中得到了19个TDFs,其中13个TDFs功能已知,2个功能未知,4个没有找到同源序列。对13个已知序列的分析表明,这些基因涉及了细胞的代谢、转录、胞间运输和信号转导等相关过程。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对获得的19个TDFs进行验证,其表达特征与cDNA-AFLP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肖海华  印莉萍  韩振海 《园艺学报》2010,37(9):1409-1415
以苹果属山荆子为试材,根据Nramp1同源序列保守区设计两对简并引物进行PCR,结合RACE技术获得了3'末端和5'末端片段,将3段片段序列拼接,根据拼接序列获取了MbNramp1基因全长cDNA序列。MbNramp1cDNA长2090bp,包含一个长度为1656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1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约为59.7kD。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个膜蛋白,76%以上的氨基酸为非极性。MbNRAMP1与二价铁、锰转运蛋白NRAMP基因家族保守性很高,具有NRAMP1金属转运蛋白家族基因典型特征,即含有推断的N–端相连的糖基化位点、10个预测的跨膜结构域(TMs),在第6和第7跨膜结构域间有一个相同的转运基序(CTM)。低铁胁迫时MbNramp1在根中表达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白菜S位点糖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菜自交不亲和系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用特异引物对SLG基因进行克隆,获得SLG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 324 bp,命名为BcSLG。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白菜BcSLG基因cDNA序列包含一完整的编码框,编码432个氨基酸,含有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7个N-糖基化位点。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cSLG与其它植物的SLG基因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大白菜和甘蓝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cSLG基因在自交不亲和系的柱头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蕾,叶片中表达最低, 在自交亲和系的柱头、花蕾和叶片中相对表达较低。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其他真菌α–微管蛋白基因序列中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出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分别利用SEFA-PCR方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DNA和cDNA全长序列。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DNA全长1 962 bp,含有9个内含子,cDNA全长1 347 bp,编码44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与新型隐球酵母有80%相似性,编码的蛋白质属于Tubulin_FtsZ超家族中的α–微管蛋白亚家族,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保守的GTP结合区域GGGTGSG,系统发育树显示银耳与新型隐球酵母距离最近。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提高甜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育种效率,利用AB91核雄性不育候选基因Capana05g000747的突变位点设计KASP分子标记,以转育甜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F2群体及育成的两用系为试验材料,对植株的育性进行基因型检测,并检验该标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分子标记与甜椒核雄性不育的育性呈现共分离,在苗期对F2植株的基因型进行早期鉴别,分型准确率分别为98.91%和99.04%,可有效淘汰基因型为MSMS的可育株,筛选出基因型为MSms的可育株直接用于不育系的转育,转育出了黄色和红色甜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HTJ412和AB91-HLD163。在苗期对两用系群体的育性基因型进行早期鉴别,可有效淘汰基因型为MSms的可育株,选留基因型为msms的不育株直接用于杂交组合选配及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9.
温度等因子对菜薹两个核不育源育性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等环境因子对核不育源A1和A2分别转育的油青四九菜心甲型两用系和100%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育源A1的油青四九菜心甲型两用系可育株在长日照低温条件下表现不育,大株移栽和高密度栽培均可导致其部分不育,而不育源A1的油青四九菜心甲型两用系不育株不育性在上述试验条件下表现稳定;不育源A2的油青四九菜心甲型两用系可育株和不育株在温度等因子发生变化时育性表现稳定;两种不育源的油青四九菜心雄性不育系在温度等因子发生变化时不育性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10.
香蕉穿孔线虫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泌物在线虫的侵染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纤维素水解酶是研究的较多的主要分泌物之一。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中获得编码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RS-eng-1 (GenBank登录号为EU414839)。该cDNA序列全长为1 630 bp,包含一个1 40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含467个氨基酸的蛋白,理论分子量与等电点分别为48.22 kD和6.04。序列分析表明该酶含有糖基水解酶家族5(GHF5)的保守结构域,N端具有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C端含有细菌式样的纤维素结合域(CBDⅡ)。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此基因在相似穿孔线虫的食道腺部位表达,并且Southern结果显示其为多拷贝基因。cDNA与基因组DNA重叠分析表明,此基因包含6个内含子,切割点符合5'-GT...AG-3'的规律。进化分析显示该酶与细菌Bacillus subtilis和Erwina carotovora 分泌的纤维素酶属于同一支,推测其来源于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与大白菜雄性不育基因Ms连锁的SCAR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因型为MsMs的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不育植株,与基因型为msms的双单倍体可育品系'FH-1'杂交,构建BC1群体。采用BSA法,在不育池和可育池之间筛选512对AFLP引物组合,获得了与不育基因连锁的3个AFLP标记,并将其转化成SCAR标记syau_scr02、syau_scr03和syau_scr05。3个SCAR标记位于不育基因Ms的同一侧,与Ms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60、1.60和2.50cM。多态性检验表明,3个SCAR标记在'AB01'和12个msms基因型的自交系之间具有良好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2.
以大白菜品种Chiifu 为试验材料, 采用RT-PCR 技术, 克隆了3 个硫甙合成关键基因
BrAOP2 基因的cDNA 序列(BrAOP2.1、BrAOP2.2、BrAOP2.3)。通过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BrAOP2.1
与BrAOP2.2 的同源性为78%,BrAOP2.1 与BrAOP2.3 的同源性为74%,BrAOP2.2 与BrAOP2.3 的同源
性为81%。通过32 份大白菜重测序数据分析了3 个BrAOP2 基因CDS 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与硫甙
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32 份大白菜中共检测到7 种硫甙,其中4-戊烯基硫甙(GBN)
含量和2-羟基-3-丁烯基硫甙(PRO)含量较高,分别占总硫甙含量的23.99% 和23.16%。在BrAOP2.1
基因编码区检测到5 个变异位点,在BrAOP2.2 基因编码区检测到7 个变异位点,在BrAOP2.3 基因编码
区仅检测到1 个变异位点。其中BrAOP2.1 基因的A1051G 变异位点与PRO 含量极显著相关,BrAOP2.2
基因的A560G、C753T、A790G 和T927C 变异位点与PRO 含量显著相关,BrAOP2.2 基因的G825A 位点
与4-羟基-3-吲哚基甲基硫甙(4OH)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菜薹花芽分化及BrcuFLC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制作石蜡切片研究了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L.) Makino var. utilis Tsen et Lee)早熟品种‘油青49’和晚熟品种‘油青甜菜心80天’的花芽分化过程,结果表明,当展开2~3片真叶时花芽分化开始启动。用已报道的拟南芥Flowering locus C (FLC) 基因和FRIGIDA (FRI) 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通过RT-PCR的方法从两个菜薹品种中均克隆得到了两个决定开花的关键基因,并命名为BrcuFLC (GenBank登录号为EF138603)和BrcuFRI (GenBank登录号为EU700362)。半定量式RT-PCR表达分析表明, BrcuFLC基因在早、晚熟菜薹品种的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存在差异,表达量随真叶数增加而逐步减少,但在晚熟品种中BrcuFLC表达量降低幅度小;BrcuFRI则在早、晚熟品种的所有阶段表达都较低。BrcuFLC在菜薹不同部位表达的情况不同,在茎、叶中的表达强,花次之,根中表达较弱;而BrcuFRI在早、晚熟品种根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3个部位。  相似文献   

14.
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大白菜白引2号杂交种及其亲本在幼苗期、莲座期、结球期的基因差异表达。结果表明:在3个发育期,发现有29条差异片段,其中5个差异片段出现在幼苗期,14个差异片段出现在莲座期,10个差异片段出现在结球期|19个差异片段在杂种中表达,3个差异片段在双亲中同时表达,2个差异片段仅在母本中表达,5个差异片段仅在父本中表达。将29个差异片段的序列在白菜基因组序列数据库网站(http://brassicadb.org/brad/)进行BLAST分析,均找到了对应的染色体位置。其中17个差异片段分别有明确的基因及编码蛋白与其相对应。其中有两个基因片段分别含有AP2/EREBP结构域和PPR结构域,这两个结构域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孢子培养创建大白菜初级三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申书兴  侯喜林  张成合 《园艺学报》2006,33(6):1209-1214
 创建大白菜初级三体是开展基因染色体定位等细胞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从四倍体大白菜9405自交系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的植株中, 筛选出79个2n + 1植株。通过根尖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 并结合减数分裂和植株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从中鉴定筛选出了一整套初级三体。各初级三体在植株的形态特征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四倍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是创建初级三体的快捷简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高感“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品系03B9大白菜为试材,调查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其发病的影响;并选择高抗品系C24、P8-1和高感品系03B9、P8-2为试材,在总氮素浓度为25 mmol · L-1,NO3- -N︰NH4+ -N分别为3︰7、5︰5和7︰3的水培条件下,研究氮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铵态氮促进芝麻状斑点病发生的作用高于硝态氮和酰胺态氮。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大,感病品系03B9和P8-2较抗病品系病斑数显著增多,叶柄中PPO活性和铵态氮、MDA含量及电导率升高,NR活性和多酚含量降低;抗病品系C24和P8-1叶柄中GDH活性和多酚含量升高,PPO活性、MDA含量及电导率变化不明显。推测营养液中铵态氮的比例增加,影响感病品系氮素代谢中有关酶类的活性,使体内铵态氮过量积累,导致细胞膜系统受到伤害,使液泡内的酚类物质与细胞质中的多酚氧化酶接触,引起褐变,在叶柄表面表现出芝麻斑点症状。  相似文献   

17.
白菜亚硝酸还原酶基因BcNiR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菲菲  蒋芳玲  侯喜林  李英  杨学东 《园艺学报》2009,36(10):1511-1518
 以白菜品种‘苏州青’自交系叶片cDNA为模板, 采用RT-PCR、3′RACE和5′RACE技术, 获得了编码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 的cDNA全序列1 852 bp, 包含有1 749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583个氨基酸, 命名为BcNiR。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NiR1、烟草nii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 分别为83%和76%。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BcNiR具有完整的NiR蛋白结构, 含血红素蛋白β - 化合物区域, 一个明显的西罗血红素siroheme结合位点和4Fe-4S区域, 可以在SWiSS-MODEL数据库中搜索到与之相近的三维结构。RT-PCR结果显示, 该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远远高于根系, 在以0、10、20、30、40 mmol·L - 1硝态氮各分别处理0、2、4、6、8、12 h的试验中, 30 mmol·L -1处理4 h可使BcNiR的表达量达到最大; 5和10 mmol·L - 1铵态氮处理试验表明, 高浓度的铵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运用同源基因克隆法从‘上海青’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 ommunis ‘Shanghai Qing’)和‘四九’菜薹(var. parachinensis‘Sijiu’)叶片中分离到FLC的同源基因BcFLC的编码序列、启动子以及内含子1序列;序列比对发现,二者编码的核苷酸序列几乎完全一致,而且启动子及内含子1序列也无实质性差异;对‘上海青’进行人工低温春化处理,BcFLC1基因在‘上海青’茎尖的表达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低温处理20 d时BcFLC1基因的表达已经非常弱,低温处理30 d时,表达已检测不到,花芽分化石蜡切片也表明,低温处理20 d,茎尖已开始向生殖状态过渡。BcFLC2基因在‘四九’菜薹未现蕾之前的叶片中有强表达,而现蕾之后叶片中则检测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