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AF5’木豆是运用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手段,从云南禄丰县地方栽培品种中选育出的新品种。生育期259 ~ 266 d,平均单株荚数(1 176.5 ± 469.2)个,每荚粒数(5.1 ± 0.5)粒,种子百粒质量(7.94 ± 0.58)g,单株粒质量(242.67 ± 95.14)g。  相似文献   

2.
木豆新品种‘CAF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宏  李正红  刘秀贤  谷勇  万友名  李立  梁宁 《园艺学报》2010,37(10):1717-1718
‘CAF2’是从引种自印度的木豆品种‘ICPH3432’F1的后代群体中,运用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育种手段选育出的木豆新品种。生育期197~202d,平均单株荚数(597.8±292.9)个,每荚粒数(4.4±0.4)粒,种子百粒质量(12.50±1.04)g,单株粒质量(205.61±121.76)g。  相似文献   

3.
木豆新品种‘CAF3’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宏  李正红  刘秀贤  谷勇  万友名  李立  梁宁 《园艺学报》2010,37(11):1889-1890
‘CAF3’是运用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育种手段,从引种自印度的木豆品种‘ICPH3432’F1的后代群体中选育出的木豆新品种。生育期159~162d,平均单株荚数(470.1±177.1)个,每荚粒数(3.5±0.3)粒,种子百粒质量(8.99±0.53)g,单株粒质量(104.17±25.65)g。  相似文献   

4.
浙农6号是以台湾75为母本,以980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有限结荚类型,株型收敛,株高36.5 cm,主茎节数8.5个,有效分枝3.7个;出苗至采收鲜荚86 d(天),比台湾75短4 d(天);叶片卵圆形,白花,灰毛,青荚绿色、微弯镰形;平均单株有效荚数20.3个,荚长6.2 cm,荚宽1.4 cm,每荚粒数2.0粒,鲜百荚质量294.2 g,鲜百粒质量76.8 g;淀粉含量5.2 %,可溶性总糖3.8 %,口感柔糯略带甜,品质优,一般鲜荚产量700 kg·(667 m2-1左右。  相似文献   

5.
浙鲜豆7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采用常规技术育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优质、中熟等优良特性。单株有效荚数24.1个,标准荚长5.3 cm、荚宽1.3 cm,每荚粒数2.1个,百荚鲜质量282.5 g,百粒鲜质量70.7 g,新鲜籽粒淀粉含量4.9%,可溶性总糖含量2.9%。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中感SC7株系,从播种至采收青荚约90 d(天),一般产量600 kg•(667 m2)-1左右,适宜在浙江省内作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6.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鲜豆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鲜豆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菜用大豆品种,有限结荚类型,株高30~35 cm,株型紧凑,主茎节数9.7个,分枝数1.8个,叶片卵圆形,中等大小,灰毛、紫花,单株荚数30个左右,多粒荚率69.3 %,成熟种子黄皮,子叶黄色,脐色黄,百粒鲜质量约60 g,百粒干质量30.1 g。从播种至采收青荚约81 d(天),一般鲜荚产量700 kg·(667 m2)-1左右,适宜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海南等地作春播栽培。  相似文献   

7.
菜用大豆鲜荚粒性状的遗传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个菜用大豆品种鲜荚采摘期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遗传潜力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鲜百粒重与荚宽,单株粒数与单株荚数,地上部生物学产量与鲜荚产量、鲜粒质量,鲜荚产量与鲜粒质量,单株荚数与地上部生物学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鲜籽粒脂肪含量与地上部生物学产量、鲜粒质量间呈显著负相关。鲜百粒重、鲜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相对较高,单株产量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鲜荚产量和单株产量的遗传进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成豌9号豌豆 成豌9号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市狮子山路4号,610066)育成的秋植中早熟豌豆一代杂种。全生育期179d(天)左右,株型紧凑,无限花序,株高60~70cm,叶深绿色,花白色,复叶无须,平均单株荚数41.7个,荚长,节密,成熟荚褐色。种皮白色,近圆形,百粒质量25.4g,含粗蛋白29.2%(DW)。  相似文献   

9.
不结球白菜“矮抗6号”制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结球白菜“矮抗6号”制种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每株粒数与单株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8、0.8402、0.8728。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结荚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而每荚粒数对单株种子产量通过单株荚数的间接作用较大。所以单株结荚数是单种子产量构成中最主要的因素。种子产量在植株上的分布情况:一级分枝的荚数占总荚数的64.23  相似文献   

10.
不同鹰嘴豆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鹰嘴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观察其在同样条件下的生产适应性和生态适应性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各个鹰嘴豆品种的产量、百粒质量、单株产量、单株粒数、总荚数、有效荚率、瘪荚率、空荚率等性状之间差异比较明显,表现最好的品种是乌什,其次是223和174品种;株高最高的品种是186,最低的品种是174。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Kunming 650224,China)  相似文献   

12.
钟秋月  龙洪进  桂敏  杜磊  张芮豪 《园艺学报》2016,43(Z2):2749-2750
‘云朝天椒117’是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33-6-15-4-G2A为母本,恢复系0314978为父本育成的单生朝天椒新品种。果实指形,果面光滑有光泽,青熟果深绿色,生物学成熟果由橙红色转为鲜红色。果长8.5 cm,果宽0.9 cm,鲜红果单果质量3.5 g,总产量22.5 t ? hm-2。果实味辣、质脆,品质好,耐贮运。高抗病毒病,抗炭疽病,抗逆性较强。适宜露地栽培,宜采鲜红椒上市。  相似文献   

13.
之豇618是以从四川引进的麻子豇豆为母本,以从辽宁引进的ZH优选株系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统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抗枯萎病鉴定育成的中熟豇豆新品种。植株蔓生,花紫色,主侧蔓均可结荚,平均单株结荚14.4条;商品荚油绿色,条荚顺直,喙绿色,鼠尾少,平均荚长63.7 cm,单荚质量26.6 g,豆荚肉厚,粗纤维含量低,口感糯、微甜,可溶性糖含量为24.0 mg · g~(-1);对日照长短不敏感,中抗枯萎病和病毒病,早期产量与之豇106相当,总产量2 000 kg · (667 m~2)~(-1)左右,适宜在全国各地(除高寒地区外)种植。  相似文献   

14.
以泰国无筋地豆为试材,在温室盆栽的条件下,分别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单接种根瘤菌(RH)、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AM+RH),以不接种为对照(CK),研究不同接种方式对菜豆植株生长、结瘤、单株总荚质量、AM菌根侵染率、植株氮磷含量及吸收量、单株黄叶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接种AM+RH能显著促进菜豆植株的生长,植株总干质量比单接种AM、单接种RH和CK分别增加34.3%、82.3%和57.9%;双接种AM+RH可提高菜豆单株总荚质量,促进菜豆植株对氮、磷元素的吸收,全株吸磷量比单接AM、单接RH和CK分别增加42.1%、314.8%和325.4%,全株吸氮量比单接种AM、单接种RH和CK分别增加36.8%、45.1%和43.4%;AM真菌与RH具有协同促进的作用,且AM真菌能有效提高菜豆的抗性,减少叶片变黄的比率,减轻了病害为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系谱法对秋水仙素化学诱变的米美小叶进行选育,获得四倍体长豇豆一桶天下。植株蔓生,生长势强,平均株高306.5 cm,节间长度20.2 cm。早熟,始花节位位于第3节,生育期93 d(天)左右,出苗至始收58 d(天)左右。连续结荚能力强,双荚四荚率高,商品荚绿白色,荚面光滑有光泽,缝线不显,喙红色,无鼠尾,不鼓籽,荚长89.3 cm左右,荚粗0.9cm左右,平均单荚质量27.4 g,单株结荚20根左右,每667 m~2产量2 200 kg左右。田间对病毒病、白粉病和锈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早豇4号,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宜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栽培。  相似文献   

16.
无筋1号是以沙克巴303为母本,以草原1号为父本杂交后经8代系统选育而成的矮生菜豆新品种。全生育期80.1d(天),花白色,始花节位为第4节。豆荚圆棒形,深绿色,整齐,粗细均匀,无筋,结荚集中,单株荚数29.3,荚长12.3cm,单荚质量5.4g,每667m~2平均产量950kg左右。适宜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青菜豆3 号是从委内瑞拉引进的矮秧材料A2007-1 的田间变异单株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矮秧型菜豆新品种,直立性、 抗病性、丰产性较好,荚长圆棍状,嫩荚长15.57 cm,宽1.05 cm,平均单荚质量6.59 g,单株荚数23.7 个。适合一次性集中 采收。从播种到采收需要68~75 d(天),全生育期120 d(天)左右。每667 m2 平均产量达2 000 kg,高产田每667 m2 产量 可达2 500 kg。适宜在青海省各地日光温室周年栽培及海拔1 650~2 300 m 的地区露地栽培或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