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确保蔬菜生产安全,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召陵区植保植检站结合大徐村蔬菜生产的实际,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摸索出一套经济适用、效果好的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使用性诱剂、黄板、防虫网、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和对天敌的影响,把蔬菜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范围之内,保护天敌,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介绍平塘县蔬菜农药使用现状,提出"加强蔬菜病虫害预警能力、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规范农药市场、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合理施用农药"的对策,以确保蔬菜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植物医生》2012,(3):51
为切实保障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降低农药残留,江西省植保植检局2012年继续组织全省各地大力推广使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农药防治等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前.全省各地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  相似文献   

4.
根据永泰县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从蔬菜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角度,提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学合理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辅以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达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目前,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已在四川省稻区推广66.7 hm~2。该技术能实现增加水稻产量10%左右,每667 m~2可减少农药施用3~4次,减少农药使用量30%~40%,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的稻谷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6.
平塘县桃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桃树病虫害防治适期,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综合配套技术,有效控制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确保桃产品质量与环境安全,实现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茶产业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主要产业之一,茶树上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破坏了茶园生态平衡,削弱了茶园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导致化学农药越用越多、害虫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推广生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可减少农药的用量和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植物医生》2014,(6):39-39
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重点推广使用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生物源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从而有效控制蔬菜病虫害,确保蔬菜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绿色防控是落实“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政府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抓手;是保证生产“绿色农产品”、推行绿色植保行动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稻纵卷叶螟为迁飞性害虫,主要为害水稻,偶尔为害小麦、甘蔗和粟等。以幼虫缀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作成虫苞,并在内取食叶肉,留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造成水稻秕粒增加和减产,甚至绝收。近年来,大量使用中高毒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使稻纵卷叶螟产生抗药性。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为害,提高防控效果,保护生态环境,榕江县植保植检站结合《2014年度水稻主要病虫害高工效绿色  相似文献   

10.
<正>由单一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向粮食、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并重转变。做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同时,也要注重大面积、高效益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尤其是水果、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优势产区。由单一病虫害防治向作物全生育期病虫害解决方案转变。转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习惯,分区域、分作物研究明确病虫害发生为害和消长规律,以农作物为主线,制定全生育期病虫害解决方案。由单一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控转变。树立"绿色控害"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行动,是确保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1].自2006年农业部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全国植保工作者围绕绿色防控,开展了技术开发与集成、展示示范和宣传培训等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建群  张润 《植物医生》2009,22(4):40-40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及精准用药等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综合防治效果,达到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大棚蔬菜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加上大棚内湿度大、温度高,蔬菜轮作倒茬,大棚蔬菜病虫害传播蔓延快,对蔬菜危害严重。使用农药防治,一是多次防治极易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二是极易造成农药残留,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臭氧用于温室防治病虫害,克服了以上弊端,对于生产无公害食品,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是农药防治,准确及时地科学使用农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减轻病虫为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过度或过量使用农药都会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农药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等负面影响也受到世界各国关注~([1])。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有必要降低农药使用量或使用次数,甚至保证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本文就2018年本地的实际情况与有关项目的组织实施相结合,开展岑溪市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工作,提出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工作措施,对于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新疆博乐市农业局、农技中心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创新推广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一是着力集成关键技术。以棉花、玉米等主要作物为重点,围绕控制病虫为害、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开发一批绿色防控产品及配套使用技术,并以作物为主线,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出口蔬菜病虫害防治及农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出口蔬菜田间病虫害及防治控制、田间环境、产品农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前茬作物的农药控制,田间病虫害防治中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批次管理等出口蔬菜生产过程中3个关键点,并提出了具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世敏 《植物医生》2002,15(6):18-20
近年来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 ,新品种的增加 ,加之温室效应 ,蔬菜病虫害呈现新的特点 ,再加上缺乏有关病虫的科学知识及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知识 ,盲目乱用农药 ,不但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天敌减少、破坏生态平衡。而且 ,只重治不重防 ,不但防治效果较差 ,致使蔬菜病虫害呈日益加重、为害日益猖獗的趋势。同时 ,由于病虫种类繁多 ,菜农只顾防治病虫 ,不顾蔬菜品质 ,不惜使用高毒及高残留农药 ,且使用农药单一 ,不断增大了用药量及施药次数 ,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大大超标 ,降低蔬菜品质 ,影响消费者健康。为加强对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指导 ,推…  相似文献   

18.
秦引雪  郑伦楚 《湖北植保》2005,(3):12-13,15
通过调查,明确了山西省酥梨主要病虫害有中国梨木虱、梨小食心虫、梨黄粉蚜等,并摸清了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有利时机;通过生物农药和优质化学农药防治主要病虫试验,筛选出可广泛使用的优质农药,并组建山西省以无公害防治为主的酥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多年协同攻关研究,解析了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机制,明确了棉铃虫对多种农药抗药性动态并应用于棉田抗药性治理,揭示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对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生长规律和防治策略,基于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阈值和防治指标创建了准确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数量的一代麦田扫网法,开展棉花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并指导选育多抗棉花系列新品种。通过整合诱杀、选择性杀虫剂、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次序使用和局部精准施药等绿色防治技术,组建区域性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引领了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在都昌县、新干县早、晚稻田,综合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绿色防控区病虫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农民常规防治区,二化螟枯心率减少41.1%~83.3%,稻飞虱百丛虫量减少39.5%~91.3%,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减少41.0%~49.1%,纹枯病为害率减少23.8%~36.2%。绿色防控区比常规防治区平均每季水稻减少打药次数0.8~1.5次,减少农药用量36.8%~80.0%,主要天敌数量增加33.3%~50.3%,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