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鞘腐病发生程度与玉米倒伏及产量损失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深入探讨鞘腐病的发生对玉米倒伏及产量的影响,通过温室接种法测定了玉米不同发育阶段鞘腐病的发病程度及相关防御酶活性,以确定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并通过田间接种不同浓度的层出镰孢菌获得不同发病级别的玉米鞘腐病病株,于乳熟期调查病害发生程度,利用YYD-1B数显植物茎秆强度检测仪测定每株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收获后测定其产量。结果显示,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为开花期,郑单958和浚单20在此时期鞘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36%和40.22%;病情指数分别达42.73和19.58,均高于其它时期;玉米自交系OH43Ht1、郑58和杂交品种郑单958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均随着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郑58和郑单958的产量随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每公顷产量损失郑58从13.84%增加到29.53%、郑单958从3.99%增加到16.72%。表明玉米鞘腐病严重发生时能够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且对自交系的影响大于杂交品种,生产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05,自引:2,他引:10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南方锈病在夏玉米区南部严重发生,瘤黑粉病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日益加重,细菌性病害发生渐多。对玉米主要推广品种、近年国家和主产省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品种抗性水平降低、个别感病品种的推广及病原菌致病力变异,大斑病在近年仍将呈现较重发生趋势;丝黑穗病的发生则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而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仍会严重发生;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将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在北方夏玉米区,小斑病暴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已有强致病力菌株出现;由于推广品种普遍对茎腐病抗性水平较低并受耕作制度的影响,茎腐病和苗枯病将成为主要病害;多数品种对南方锈病缺乏抗性,南方锈病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病程度也将增加。  相似文献   

3.
田间采用不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92份玉米种质同步进行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和穗腐病抗性评价与筛选, 明确了东北春玉米产区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方法:茎节注射法在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抗性精准鉴定中可更好地评价玉米种质的抗病性, 综合考虑接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菌土覆盖法对大体量的规模化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更具有优势; 双牙签法对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在种质接种后发病的严重度?田间进行接种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均优于花丝通道法?同时筛选出对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抗性稳定的种质52份, 对穗腐病抗性稳定的种质66份, 对2种病害均表现稳定抗性的兼抗种质33份?  相似文献   

4.
甘肃玉米主要病害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掌握甘肃玉米病害的发生动态,明确主要病害的流行趋势,采用随机抽查法调查了甘肃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定西、武威和张掖7个市/地区的玉米病害类群。结果表明,普通锈病、红叶病和穗腐病普遍发生并较严重,在7个市/地区的平均病株率分别为81.6%、80.6%和77.3%;大斑病、纹枯病、交链孢叶斑病、茎腐病、小斑病、瘤黑粉病和鞘腐病局部发生较重,在7个市/地区平均病株率分别为83.3%、44.9%、29.1%、27.5%、25.6%、14.4%和8.3%,矮花叶病和丝黑穗病普遍发生但发病较轻,在7个市/地区病株率分别为3.1%和1.1%,但矮花叶病在旱作区平凉市依然严重,丝黑穗病在武威市和张掖市的玉米制种田发病率依然较高。调查表明,甘肃玉米叶部病害、穗腐病和茎腐病有加重趋势,今后应该加强多病害抗性品种选育和防治用化学药剂的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5.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茎腐病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了解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则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作者就抗感性稳定的10个自交系双列杂交对腐霉菌(Pythium sp.)引起的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研究,初步摸清了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上海16个水稻主栽品种分小区种植,系统调查了后期水稻穗腐病、穗颈瘟等病害的自然发生情况,以期筛选上海地区穗期病害抗性品种。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穗腐病、穗颈瘟等病害的敏感性有差异。银香38、沪软1212和沪早香软1号3个品种穗颈瘟发病较重,导致无法灌浆结实,造成穗腐病因缺乏发病载体而发生较轻。其余品种穗腐病病穗率均较高。部分水稻品种次要病害如稻粒黑粉病病穗率较高。目前采用的水稻穗腐病分级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自然感病条件下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感病条件下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初报梁克恭,李丹,武小菲(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玉米青枯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当前生产中推广的一些品种大多感病,有的受害严重,采用抗病品种防治此病经济而有效,但目前对玉米青枯病致...  相似文献   

8.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1 ̄1995年采用自然发病和土壤接种方法鉴定了1550份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病性,表现高抗的397份,中抗304份,中感364份,高感485份,经重复鉴定,筛选出76份抗性稳定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不同抗性品种用肿囊腐霉菌和串珠镰刀菌接种测定,抗性反应基本一致,人工接种比自然发病鉴定效果好,通过病圃自然发病初筛,人工土壤接处复选,可准确鉴定大量材料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9.
玉米对茎腐病菌抗性的生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茎腐病是当前玉米生产和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障碍,不同的自交系和杂交种间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前人报道了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与植株组织结构、生理状况及碳代谢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作者就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与过氧化物酶和木质化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制备接种体是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 即将上年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带菌病粒按一定重量加入无菌水洗脱制成接种体。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本方法简易制备的接种体接种后可获得与常规制备接种体相当的接种效果, 且在-18℃冻存15 d仍可达到新鲜的常规制备接种体接种后的水平。使用简易制备接种体对33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穗腐病抗性鉴定, 21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与实验室常规培养制备接种体的方法相比, 本制备方法简便易操作, 用时短, 成本低, 无需专业仪器设备, 能够一次制备大量接种体, 可广泛用于玉米种质材料和新品种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田间抗性鉴定及抗性材料筛选等。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小斑病和灰斑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这两种病害都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且主要在玉米抽雄后发生.其中灰斑病自1991年在辽宁丹东、庄河大发生后,目前已蔓延到全国各玉米产区.由于目前缺少抗灰斑病的杂交种,其为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对于小斑病,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面积推广感病杂交种,小斑病的为害日趋严重:70年代后,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为害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抗病性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和全球的气候变暖,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鉴于其对玉米生产的潜在威胁,笔者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以期明确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抗性差异,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玉米品种选育加快,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我国玉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并对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如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以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等危害将持续加重;风险性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等仍在流行,未来不可忽视;还需关注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玉米抵御鞘腐病菌侵染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探讨玉米抗鞘腐病的机制,以高抗品种浚单20、9058及中抗品种郑单958、郑58为材料,测定了接种层出镰孢后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木质素含量及抗病相关基因PR-1、PR-2a、LOX、MPI和GAPc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接种后不同抗性材料叶鞘部位的防御酶活性均上升,多数在6h达到峰值,且高抗材料酶活性增幅较大;供试材料的木质素含量均上升,且高抗材料的含量高于中抗材料;PR-1、MPI、GAPc和PR-2a等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而LOX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表明玉米对鞘腐病的抗性与防御酶活性、木质素含量及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增加,小麦—玉米连作栽培制度推行,品种抗性下降和适宜气候条件等原因,玉米赤霉病[Fusarium avenaceum(Fr.)Saec]在成安县发生有加重趋势。据县农业局2005年对本地5个主要品种调查,白轴型玉米病株率30%以上,病籽率12.1%以上;红轴型玉米病株率35%以上,病籽率15.95%。已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障碍因素。此病症状主要表现为4个类型。①烂种、幼苗凋萎。②玉米茎基腐。初期病株基部节间表面有褐色病斑,形状不规则,纵向扩展。挤压时病部下陷、发软、无弹性。剖秆可见病节内部组织腐烂,维管束丝状游离、褐腐或红腐。③青枯。…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栽抗虫棉品种棉铃病害发生种类和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过的棉花品种和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黄河流域点参试品种及其抗病对照‘中植棉2号’、感病对照‘冀棉11’,共40个品种(品系)进行了铃病发生情况调查。田间铃病的发生以红腐、红粉为主, 分别占45.8%、26.7%;其次是疫病(16.7%) 和黑果病(10.8%)。利用SAS软件将烂铃率进行聚类分析(离差平方和法),可以把供试的40份材料分成3类,第一类为铃病发生较轻类型,铃病发生率为4.6%~10.7%;第二类为铃病发生中等类型,铃病发生率为9.8%~13.6%;第三类为铃病发生较重类型,铃病发生率为17.5%~24.4%。结果表明,陆地棉不同品种之间对铃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棉花育种中应注意选育对铃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广西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990年作了广西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三大病害的抗性鉴定。4年来田间人工接菌鉴定1281份种质资源,筛选出抗病性能好、抗性遗传稳定,配合力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的抗源材料16份供育种单位应用,已先后组配的杂交组合66个,其中已育成经省级鉴定并在生产上推广的有2个品种,有8个品种已通过省级区试,尚有4个品种正在区试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重庆281份玉米杂交种(组合)及自交系进行主要病虫害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矮花叶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多数材料对各病害均有一定的抗性。兼抗3种病害以上的材料占鉴定总数的70%以上。各年抗性表现的总趋势是叶斑病类轻于其他类型病害。经多年来的鉴定与重复鉴定,具有多抗和兼抗的杂交种(组合)及自交系占总参试品种的30%。其中有渝单8号、11号、16号,万单13,万单14,48—2×M212,渝糯7号、8号等近30余个,正在大面积生产上广泛推广及应用,为重庆市玉米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田间以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鉴定不同品种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玉米茎腐病,其发生程度与土壤中病原菌含量即菌土浓度呈近似正相关,菌土浓度越高,玉米发病越重,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供试种质发病率的增幅会逐渐减小,发病率趋于平稳。在同一浓度的菌土胁迫下,不同抗病水平的品种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抗性种质,接种菌土的浓度需达到20%以上,才能较准确地评价其抗性。该方法可有效解决伤根接种和注射接种在田间操作难度高、工作量大、发病不理想以及埋土法影响出苗的问题,更适用于大批量种质资源田间抗病性鉴定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及规律,2016—2019年对山西省大同市5个县(区)玉米种植区开展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中,诚信16和龙生19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县(区)立地条件与玉米茎基腐病发生密切相关。调查3县(区)低洼地发病率和病指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立地条件,旱坡地最低;不同栽培模式下,轮作1年玉米茎基腐病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13.6%、10.35,连作4年时茎基腐病的平均发病率达到33.50%,病指为30.54,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模式;不同生育期玉米茎基腐病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成熟期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38.70%,病情指数达40.40,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  相似文献   

20.
玉溪地区玉米穗粒腐病发生与危害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992~1995年对玉米穗粒腐病的室内病原菌分离、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玉溪地区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所致,分离率为90.6%,其发生与海拔高度、玉米品种、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关。田间损失率为10%~20%,感病品种掖单13号高达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