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三都一季中稻区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贵州三都喀斯特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2009-2011年采用灯光诱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该地区一季中稻区的褐飞虱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迁入代灯下诱捕虫量和田间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9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6 688头,分别是2010年和2011年的15.3倍和2.5倍.2009、2010、2011年预测圃虫量高峰分别为10777、4 630、1 615头/百丛,但主害代均为第4代和第5代,始见日与主迁入峰日呈显著相关.不同年份、不同移栽期稻田第4代、5代褐飞虱各虫态发生程度不同,2010、2011年褐飞虱若虫高峰日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晚栽稻田成虫、若虫的发生高峰日均迟于早栽类型田;早、晚栽时间差异形成的水稻不同生育期并存,利于褐飞虱栖居、繁殖.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的种群消长具有同步性,但其自然控制作用不足以控制褐飞虱危害.  相似文献   

2.
陈清云  许长敏 《江西植保》2005,28(3):112-113
褐飞虱是我县中稻穗期的重要害虫,第5代为主害代,5、6月份受异地虫源迁入影响,经2、3代繁殖,成为第4代主要虫源,褐飞虱前期迁入早、多量多,寄主抗虫性弱,有利穗期飞虱猖獗,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在若虫盛发期选用阿克泰、吡虫啉、扑虱灵喷施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4.
湖南近三年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8-2010年湖南4个调查圃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汉寿的测报灯下褐飞虱始见日早于其他3个调查圃;褐飞虱全年上灯量道县最小,汉寿最大,2008-2010年汉寿上灯量分别为89 469、81 641头/灯和33 137头/灯。2008-2010年汉寿早稻、晚稻褐飞虱发生量都比较大,分析认为早期褐飞虱迁入量大是导致汉寿褐飞虱种群数量大于其他三地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2010年9月下旬的连续低温导致道县、临湘和宁乡晚稻后期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数量下降。褐飞虱在湖南可发生不完全6代,褐飞虱以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对迟熟早稻、一季稻和双季晚稻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给我国褐飞虱精细化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6年期间中国两广南部8个国家基准病虫测报站每年3-5月的逐日褐飞虱灯诱数据来分析其种群始见期变化、春季迁入量与迁入峰次变化,通过轨迹回推方法分析两广南部各站及各月虫源地分布,并根据850 hPa风向频率图分析虫源地的风场分布。结果表明:①两广南部大部分站点褐飞虱的平均始见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3月开始有迁入发生,4月迁入峰次较少,到5月时峰次逐渐增多,5月是春季主要迁入期;近年来两广南部迁入较早的年份褐飞虱迁入虫量有所回落。②两广南部春季迁入的境外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中部、老挝中部,少量来自泰国东北部,而国内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两广最南端的部分地区。③10年中,虫源地3—5月常盛行西南风,特别是在主迁入期5月西南风十分稳定。稳定的西南风有利于中南半岛的褐飞虱种群北迁进入我国。④联合境外虫源地国家,有效控制两广南部褐飞虱的春季迁入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后期种群大量北迁对我国水稻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有利于我国全年对褐飞虱虫害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云杉花墨天牛为害班克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1年,我市由于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稻水伤肥补后长势嫩绿,加之凉夏暖秋的有利气候,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暴发成灾,其发生特点: 1.迁入早、峰次多、虫量积累大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迁入始见期分别为6月10日和7月3日,主峰期都是7月10日比常年早8-25天。迁入峰次为5-6个(6月20、29日,7月3-4日、10日、15日和24日),比常年多2-3个,且为“两虱”同步迁入。田间成  相似文献   

7.
2013年襄阳市稻飞虱发生情况复杂,田间虫量差别悬殊、区域差异极大,呈现出前期(3代)偏轻,后期(4代)偏重;东北部偏轻,西南部偏重;白背飞虱偏轻,褐飞虱偏重的发生特点.分析原因,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对稻飞虱的迁入影响明显,夏季异常高温、持续干旱抑制了3代稻飞虱的发生,入秋早,有利于第4代稻飞虱的暴发,阵性降雨和灌溉条件的差异是造成稻飞虱发生区域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后期迁入虫量大,褐飞虱比率高,是导致4代稻飞虱暴发的内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9-2013年贵州道真县褐飞虱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灯下褐飞虱始见日和高峰频次波动较大,2011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11243头,分别是2009年、2010年和2013年的32倍、21倍和10倍; 2012年单日最大诱虫量仅为90头。2010、2011年早栽稻田褐飞虱发生量与晚栽田的基本持平,而发生高峰日迟于早栽田; 早栽田长翅、短翅成虫发生量均低于晚栽田,2010年褐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发生量小于500头/百丛,2011年褐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和8月下旬,发生量小于1000头/百丛。结果表明褐飞虱在道真县可发生不完全6代; 2010、2011年道真县褐飞虱为轻发生(Ⅰ级)或偏轻发生(Ⅱ级)。  相似文献   

9.
河池市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池市危害水稻的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早春主要虫源由东南亚随西南气流迁入,秋季随东北气流由北回迁。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河池一年可发生7~8代,其中主要危害代为第2~6代,对水稻造成危害重、损失大,不防治的田块可颗粒无收。第1代发生在3月份,第2代发生在4~5月间,第3、4代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时正值早稻孕穗、抽穗、灌浆期,第5、6代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或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0~1987车灯下和田间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种群消长动态,结合气温分析,总结出本地褐稻虱迁入主峰期,与冬季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连续低温的频次,主害代田间虫量与8月中旬止灯下成虫累计迁入量、主害代田间虫量与8月盛夏季节日平均气温<28℃的日数的3条直线关系。相应地建立了:y=8.7+6.4x、y=109+1.54x±469、y=251.62x-4790±325的预测式,对迁入地褐稻虱中、长期预测方法进行索探。  相似文献   

11.
对太仓市1980—2015年36年间褐飞虱灯诱种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飞虱在太仓灯下始见期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1992—2003年及2009—2015年是褐飞虱灯下种群沉寂时期,1980—1985年及2004—2008年是褐飞虱灯下种群猖獗时期;褐飞虱灯诱高峰日诱虫量与年度诱虫总量呈正相关。在分析多年来太仓市褐飞虱重发频发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治二控三压四"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广西兴安地区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广西兴安地区单双季稻混作模式下褐飞虱发生规律,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早、中、晚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 4.8对2011年褐飞虱迁飞高峰进行了迁飞轨迹分析。广西兴安地区褐飞虱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褐飞虱发生高峰期与单季中稻生长期吻合,在单季中稻田的发生量最大。2011年广西兴安褐飞虱5—6月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海南稻区以及泰国、越南和老挝中部稻区;7—8月迁入虫源来自广西南部、东南部和广东西部稻区;回迁虫源来自湖南西南部和江西西部;10月从本地迁出的虫群主要迁向广西中部和贵州南部。研究表明,偏南方向的低空急流为褐飞虱的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是迫使稻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褐飞虱第5代是我市晚稻的主害代,常年5代,成虫盛期在9月中旬或下旬,而我市这一时期常出现低温寒流天气。为了解低温天气对褐飞虱发生期、发生量的影响,1997年,我们在褐飞虱回迁虫量大(因其迁入期与本地5代成虫期基本吻合,故称为5代),并恰遇低温寒流天气...  相似文献   

14.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1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即不论是在第1代、第2代还是第4代,取食G6H1与取食其非转基因亲本Xiushui 110相比,褐飞虱若虫的发育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2008年和2009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G6H1和Xiushui 110稻田间褐飞虱的若虫、成虫和成若虫总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皖西南混栽稻区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近30年稻飞虱发生历史资料、水稻栽培制度及气候条件等的分析表明,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是灯下初见期早、峰次多、虫量大;田间中、后期种群上升快,虫口居高不下;世代重叠严重,不同田块间虫量差异大;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早、程度重。气候条件有利其迁入和对吡虫啉类药剂产生抗性是引起褐飞虱暴发的关键性因素,而4类水稻混栽、水稻品种优质化和施药技术较差对其暴发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l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即不论是在第1代、第2代还是第4代,取食G6Hl与取食其非转基因亲本Xiushui110相比,褐飞虱若虫的发育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2008年和2009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G6H1和Xiushui110稻田间褐飞虱的若虫、成虫和成若虫总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褐飞虱种群数量灾变规律,提高监测预警水平,2012年对单季稻甬优9号露地栽培与笼罩栽培处理的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与为害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无论在露地状态,还是田间笼罩状态下,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均出现在水稻拔节期(8月中旬)至孕穗期(8月底至9月初),然后种群数量快速上升,直至9月底水稻乳熟期达种群数量高峰,致使田间陆续出现冒穿、倒伏灾变.经统计分析,单季稻拔节期褐飞虱虫量(m2)、孕穗期褐飞虱虫量(m3)与产量损失率(y)关系模型分别为y1=2.840 9m2-18.940 1和y2=1.249 8m3-11.0669.故在单季稻区对褐飞虱的灾变预警应以8月中旬和9月上旬的虫口密度为主要指标,即一般虫量达到7~10头/丛时就应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上海市松江区稻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对2015—2020年稻飞虱灯诱和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松江地区,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集中在6月上、中旬,比褐飞虱迁入早近30 d,2种稻飞虱终见日均在9月下旬。6—7月白背飞虱的灯诱量占绝对优势,8—9月褐飞虱上灯虫量高,种群占主导优势,但在年度诱虫总量上,白背飞虱明显高于褐飞虱。松江区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动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稻飞虱优势种群更迭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20.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