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索利用性诱剂诱捕水稻二化螟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明确各地二化螟性诱剂配比类型,用性诱剂A型诱芯和B型诱芯对二化螟进行地理区系差异诱捕比较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型诱芯早稻共诱得二化螟86头,B型诱芯早稻共诱得二化螟448头,B型诱芯的诱虫总量是A型诱芯的5.2倍。B型诱芯的配比类型更适合在水稻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性诱剂在稻田的应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田进行二化螟性诱剂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悬挂高度50、75、100、125和150cm的诱蛾效果差异不显著;水盆诱捕器和粘胶诱捕器对二化螟的诱集效果差异不大,两者明显好于黄板的诱集效果;一个诱捕器放置2支、1支、0.5支诱芯,对二化螟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明显;不同型诱芯速效性和持效性不同。因此,在稻田应根据用途合理选择和放置性诱剂。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测报诱芯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发适用于当地的稻纵卷叶螟性诱剂,是改进该虫测报技术的关键.通过对比试验8种不同组分、配比的诱芯,初步筛选得到适用于上海地区的3~4种较好的稻纵卷叶螟诱芯配方.  相似文献   

4.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不同组分诱芯的诱捕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甜菜夜蛾不同组分配比诱芯A、B、C、D、E型,并以测报灯为对照,开展了诱捕甜菜夜蛾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以甜菜夜蛾C型诱芯诱捕数量最多,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A型、E型诱芯和测报灯诱捕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位居第二,以B型诱芯诱捕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5.
2010年在通海县开展的4种不同性诱剂产品对甜菜夜蛾的诱杀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性诱剂产品对甜菜夜蛾的诱杀效果差异显著.在有效试验期以诱芯A的平均日诱蛾、最高单日诱蛾效果最好,显著高于诱芯C和诱芯D,也高于诱芯B.但在不同时间段内,4种甜菜夜蛾性诱剂产品的诱捕性能表现各异.其中在1~20 d内,诱芯B的平均诱蛾量最...  相似文献   

6.
3省同期试验结果表明,装有1个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水盆诱捕器诱蛾量略多于装有2个诱芯的诱捕器,统计差异不显著,可见增加1个诱芯并不能增加诱蛾量,表明该种性诱芯的剂量是比较合适的。同时在山西省临汾市试验,1个性诱剂水盆诱捕器的诱蛾量比1支黑光灯高出2.78%,统计差异不显著,表明该种性诱剂在测报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性诱剂固体诱芯长期诱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持效期短需要定时更换而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于2017—2018年,在杭州萧山开展了二化螟性诱剂PVC固体诱芯田间诱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化合物含量为1000μg、1200μg、1500μg的二化螟固体诱芯的诱蛾量与同期参试的0.61%毛细管诱芯(期间更换1次)的诱蛾量相当,可连续诱蛾175d以上。不同调查时间点的诱蛾量变化与田间二化螟发生动态一致。由此可知,二化螟PVC固体诱芯具有长效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大螟性诱剂应用于测报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9年对大螟性诱剂A、B、C、D 4种诱芯进行的田间筛选试验结果显示,B诱芯诱蛾数量大,蛾峰明显,显著优于其他3种诱芯。2010年至2011年将B诱芯应用于对水稻大螟的测报,结果表明,大螟性诱剂不仅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而且在不同年份诱测的各世代蛾峰明显、清晰。通过剥查预测及田间大螟卵孵实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验证,利用性诱剂预测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当年大螟发生的实际情况,预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性诱剂诱杀蔬菜甜菜夜蛾试验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凤英  陈齐信  余昌喜 《江西植保》2003,26(2):90-90,79
制作不同的诱捕器和使用不同数量的性诱剂诱芯(1、2、3个)诱杀甜菜夜蛾成虫。从中筛选出水盆诱捕器和1个性诱剂诱芯的诱杀甜菜夜蛾成虫效果最好.累计诱蛾量l枚诱芯为1145头、是2枚诱芯(707头)的1.6倍,是3枚诱芯的(460头)2.5倍:性诱区卵块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区2.75倍。  相似文献   

10.
4种不同性诱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诱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动态,筛选对当地种群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性诱剂,对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LB)、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K)、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L)、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AZL)4个厂家生产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进行田间诱捕效果试验,探讨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4种不同性诱剂诱芯对草地贪夜蛾的诱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BLB诱芯和NL诱芯可以有效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田间发生动态,羽化高峰期明显,且峰值日期一致,NK诱芯诱集的成虫虫峰不明显,XAZL诱芯零星诱到成虫,无明显成虫高峰;BLB诱芯监测期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芯,其总诱蛾量达136.75头,分别是NL诱芯、NK诱芯、XAZL诱芯的1.47倍、4.76倍、10.52倍;通过对BLB诱芯进行持续30 d和持续60 d的诱捕对比试验,发现BLB诱芯1~30 d内诱捕性能稳定,诱蛾量大,31~60 d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有所下降且达显著水平,尤其是50 d后诱捕量下降明显。结果表明:BLB诱芯的诱蛾量大,能够明显反映出草地贪夜蛾的羽化高峰期,符合测报要求,更适合本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使用该诱芯时建议30 d更换1次。  相似文献   

11.
几种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杀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田试验,对4种斜纹夜蛾性诱剂品种的诱捕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35 d内,诱芯B(宁波产)与诱芯C(美国产)的日平均诱捕量相近,极显著高于诱芯A(云南产)和诱芯D(台湾产),四者在最高单日诱捕量方面的差异亦然;但在不同时间段内,4种斜纹夜蛾性诱剂品种的诱捕性能表现各异,其中在1~10 d内,诱芯B和诱芯D的平均诱捕量相近,诱芯A和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相近,且前两者要显著高于后两者;在11~20 d内,诱芯B、诱芯C和诱芯D的平均诱捕量相近,均极显著高于诱芯A;而在26~35 d内,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方法】设置不同诱芯投放密度和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开展水稻二化螟诱集监测试验。【结果】在悬挂密度15~45枚诱芯/hm2、悬挂高度1.2m条件下,总诱虫量为238.50~548.50只/hm2,水稻枯心率为1.76%~0.96%,防治效果达69.54%~83.22%,其中45枚诱芯/hm2处理极显著高于15枚诱芯/hm2处理,与30枚诱芯/hm2处理和对照药剂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30枚诱芯/hm2处理、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诱芯悬挂高度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效果有一定影响,其悬挂高度在1.2~1.4 m的诱蛾量最高。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防治二化螟的推荐使用剂量30~45枚诱芯/hm2,诱芯悬挂高度以1.2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3.
在鲁中地区应用性诱剂对玉米田3种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进行了成虫种群数量监测试验。结果表明,3种害虫的性诱剂诱集动态与测报灯(对照工具)诱集结果基本一致,且更符合田间种群动态;在性诱剂的田间设置密度上,每667m^2设置3个性诱芯,诱集效果最好;在玉米生长后期,玉米螟、桃蛀螟性诱剂诱芯高度分别设置在2.1m、1.8m的诱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4.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及其田间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相色谱仪(GC)及气质联用仪(GC-MS)等技术对我国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结果表明,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4种组分,分别为Z9,E12-14:Ac(A)、Z9-14:OH(B)、Z9-14:Ac(C)和Z9,E12-14:OH(D);田间和室内种群各组分的比例(A:B:C:D)分别为47:18:18:17和43:18:23:16,比例及滴度在两种群间未有显著差异;雄蛾田间引诱测定表明,组分A、B显示性信息素活性。几种不同配比的硅橡胶塞诱芯在田间均显示极高的诱蛾活性,以9:1的AB二元诱芯(剂量100μg)最高,其诱蛾量与黑光灯相当,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该诱芯可替代黑光灯用于甜菜夜蛾的种群测报。利用性诱捕器进行田间种群监测显示,1999年浙江省慈溪市的甜菜夜蛾共发生6代,以第4、5代发生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了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均有引诱活性,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诱芯F、诱芯E、诱芯C分别与船型诱捕器组合及诱芯E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田间诱捕效果较好,两种诱捕器诱蛾总量无显著差异,诱捕器悬挂于1.8 m高度的效果优于1.5 m和1.2 m。田间种群监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比较典型的高峰,性诱剂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对陕西草地贪夜蛾种群灵敏度高、诱捕性能强的性诱剂,2022年8—9月在陕西兴平市玉米田对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K)、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L)、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LB)、北京黄将军科技有限公司(HJJ)和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ZJSF)等国内5个企业生产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进行了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内NK、NL和BLB诱芯监测到两个成虫高峰,且峰值日期一致,峰期诱集量较高,ZJSF诱芯仅监测到其中1个诱蛾高峰,HJJ诱芯峰值不明显;NL和NK诱芯日均诱捕量分别为4.15头和3.51头,高于BLB诱芯,显著高于HJJ和ZJSF诱芯;NK诱芯诱集的专一性显著最好,其次为BLB和NL诱芯,三者草地贪夜蛾诱集量占比分别为91.52%、75.49%、71.60%。NK、NL和BLB诱芯更适合当地草地贪夜蛾的田间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7.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多元组分诱芯的田间引诱活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索对大豆食心虫具有更高诱捕能力的性引诱剂配方,系统研究了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合成化合物多元组分配方对大豆食心虫雄蛾的田间引诱活性。结果表明:一定配比的、由E10-12:Ac、E8,E10-12:Ald、E8-12:OH、E8-12:Ald、Z9-14:Ac或14:Ac与E8,E10-12:Ac组成的三元、四元及五元组分配方对大豆食心虫雄蛾的引诱活性均优于标准对照诱芯。其中,E8,E10-12:Ac与E10-12:Ac、E8-12:OH、E8,E10-12:Ald组成的四元混配诱芯对大豆食心虫的田间引诱活性显著高于标准对照诱芯,可考虑用作为防控我国大豆食心虫的新型性引诱剂。  相似文献   

18.
几种因素对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田间诱集效果测定,就不同来源诱芯、诱捕器不同置放高度、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芯不同储藏期等因素对信息素诱集斜纹夜蛾数量以及时序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蔬菜害虫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应用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的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置放高度依据不同寄主田间生长高度,以1~1.5m效果较好;3种诱捕器诱集效果相当,诱集代次清晰、峰谷明显,均可作为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配套的诱捕器;斜纹夜蛾橡皮塞诱芯置放冰箱贮藏1年或2年,诱蛾活性显著下降,诱蛾量下降6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性诱剂:毛细管诱芯,每20d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6个干式蛾类诱捕器;以上均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20.
胡定汉 《湖北植保》2011,(1):49+26-49,26
为探索性诱剂不同诱芯对三化螟蛾的诱捕效果.根据湖北省植保总站的安排,我们分别对宁波钮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二种三化螟性诱剂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SI20093241诱芯平均日单钵诱螟蛾0.49头,最高日单钵诱螟蛾5头,控螟效果为25%;SI2009521A诱芯平均日单钵诱螟蛾0.57头,最高日单钵诱螟蛾6头,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