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抵御沙漠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SS×PP)、泡泡刺×沙拐枣(PP×SG)、沙拐枣×梭梭(SG×SS)为研究对象,对3种典型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进行连续采样并测定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7-9月,3种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范围依次为:梭梭×泡泡刺0.54%~2.75%、1.06%~2.41%、0.73%~4.72%;沙拐枣×梭梭0.42%~2.59%、0.96%~2.35%、0.57%~3.58%;泡泡刺×沙拐枣0.31%~2.38%、0.56%~2.33%、0.79%~3.71%。3种混交灌木在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60~100 cm土层各类型混交灌木土壤含水率变化逐渐趋于稳定。2)7月,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的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沙拐枣×泡泡刺,9月,20~40、6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沙拐枣×梭梭的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其他2种混交灌木类型。3)3种混交灌木土壤持水能力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工复壮措施对乔木状沙拐枣叶片生长的影响。[方法]对乔木状沙拐枣林采取平茬、间伐处理,对比分析了同化枝表面积和生物量。[结果]不同定植年限下,乔木状沙拐枣同化枝表面积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1),林龄较大的当年同化枝活力较小;经平茬处理的乔木状沙拐枣林,保留株同化枝萌蘖能力明显增强,其中二次平茬最为突出;间伐对乔木状沙拐枣衰老有明显减缓作用,2 m×1 m间伐方式下乔木状沙拐枣同化枝表面积和生物量最大。[结论]人工复壮更新措施对于延缓塔里木沙漠公路乔木状沙拐枣林衰败,增强其活力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就柴达木盆地特有种柴达木沙拐枣,进行露地播种育苗技术研究,确定最佳播种量应在50g/m2、播种深度为1.5 cm、播种方式为撒播。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沙拐枣一年生实生苗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浓度IAA、IBA对外植体生根诱导的影响,以优化沙拐枣组培苗根生长的激素配比。主要研究结果为: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1mg·L-1IAA+0.5 mg·L-1IBA。平均生根率为84.80%,平均生根数为5.68根,平均根长为10.78cm。本研究为沙拐枣的组培育苗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为其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固沙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于2015年雨季前、雨季后对甘肃临泽县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3种典型固沙植被0~120cm深度剖面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雨季前和雨季后,泡泡刺、沙拐枣和梭梭灌丛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土壤含水量均是表层低、深层高,雨季对泡泡刺、沙拐枣和梭梭灌丛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分活跃层;2)雨季前,3种灌丛在不同水平距离处(0、1、2m与5m)土壤含水量的大小规律是泡刺灌丛沙拐枣灌丛梭梭灌丛;雨季后,3种灌丛在不同水平距离处土壤含水量无明显规律;3)雨季前和雨季后,泡泡刺灌丛和沙拐枣灌丛土壤含水量空间特征表现为灌丛边缘大于灌丛内部,梭梭灌丛表现为灌丛内部大于灌丛边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沙拐枣苗木假植越冬的方法,首先介绍假植越冬处理方案,并且提出苗木栽培管理、苗木覆盖防寒管理、苗木坑藏防寒管理、苗木树干防护管理、设置风障与熏烟管理五点沙拐枣苗木越冬防寒的建议,明确苗木假植要求,提高沙拐枣苗木防寒能力,最大限度的规避低温对苗木本身造成的伤害,为今后河西、武威地区沙拐枣种植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沙拐枣属植物种群间的生长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头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medusae)、泡果沙拐枣(C. junceum)、蒙古沙拐枣(C. mongolicum)、红皮沙拐枣(C. rubicundum)的不同种群生长效益的野外调查结果,对平均地径、新梢长、冠幅(南北、东西)、同化枝节长、灌高6项生长效益指标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各种种群间生长效益差异显著,新疆石河子和宁夏沙坡头地区种群的生长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8.
蒙古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m)繁殖栖息地的潜在分布预测及适生区划分对于该物种的保护与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新疆是蒙古沙拐枣在中国境内分布最广的地区,占全国分布面积的4/5。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MaxEnt模型,利用蒙古沙拐枣的地理分布数据、Worldclim生物气候变量及人类活动强度数据对其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适生区划分,同时分析影响蒙古沙拐枣空间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训练集的AUC值为0.906,测试集的AUC值为0.989,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可靠;蒙古沙拐枣的高适宜区主要位于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且末县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东部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年温度变化范围、最冷季降雨量、年降雨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是影响蒙古沙拐枣潜在分布的主导变量,贡献率总和达90.5%。本研究不仅提供了蒙古沙拐枣在新疆的适生分布划分,也为蒙古沙拐枣的栖息与环境因子关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民勤旱生灌木河西沙拐枣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不连续凝胶电泳技术,对甘肃省民勤县沙生植物园的16个河西沙拐枣单株进行了酯酶(EST)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6个单株遗传多样性丰富,并且有1条共同的谱带,可作为河西沙拐枣的特征谱带;此外,民勤沙生植物园种植的河西沙拐枣引自3个不同的地域.  相似文献   

10.
对古浪县沙拐枣种子和1~2年生沙拐枣插穗繁殖进行了不同的预处理,根据保存率的对比结果对2种繁殖方式最佳预处理后的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拐枣种子采用PEG-6000最佳浓度预处理后,节省成本41 731.2元/hm2;沙拐枣插条采用最佳处理后,节省成本18 555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