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合理开发利用荚果蕨,为人工栽培荚果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五年生荚果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管理方法对荚果蕨的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遮荫处理对荚果蕨株高、营养叶枚数和生物量的影响依次为 P0> P2> P1> P3;不同田间管理方式对荚果蕨株高、营养叶枚数和生物量的影响依次为T0>T1> T2.因此,遮荫网遮荫的处理方法和及时除草、“三铲三趟”的田间管理方法利于荚果蕨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以1年生荚果蕨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质量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土壤质量含水率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T1)、>55%~60%(T2)、>60%~65%(T3),70%~75%(T4)、>75%~80%(T5)、>80%~85%(T6)6种处理,研究了荚果蕨幼苗的生长、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作用以及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T4组荚果蕨幼苗的株高、营养叶枚数均高于其它5组;测定初期由于水分处理导致叶绿素质量分数升高,提高了荚果蕨对水分梯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水分处理下,荚果蕨幼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抑制了荚果蕨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整个测定期间,T3组的脯氨酸质量分数最低,T1、T2的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显著高于T3组,在渗透调节作用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T4、T5和T6组脯氨酸质量分数随水分增大逐渐减小。测定初期,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T3组最小,T1、T2明显大于T3组且2组持平。T4、T5、T6组随着水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但不明显。研究表明,荚果蕨不适应干旱的土壤水分环境,T3、T4处理(土壤质量含水率为28%~32%)是荚果蕨生长和生理特性最优的土壤质量含水率。  相似文献   

3.
环境条件对荚果蕨孢子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Todaro)孢子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作者采用了knop琼脂培养基和土壤进行荚果蕨的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1500Lux光照条件下,丝状体向原叶体的转化与光照强度成正比;2.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3.0.1—1%琼脂培养基均适合于孢子培养;4.在土壤培养条件下,以草炭加黄棕壤为最佳培养基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蜈蚣草、井栏边草、华南紫萁、石韦等15种蕨类植物进行温室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有9种蕨类植物成活率为100%,有4种蕨类植物成活率在60%~80%,而成活率低的有2种;在温室中多数种类生长良好,形态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中表现优秀的有4种,表现良好的达5种,其他的表现一般或差。综合考虑成活率、生长状况和观赏特性,江苏省徐州市在温室中和室内有散射光处,适宜栽植蜈蚣草、井栏边草、金星蕨、肾蕨、华南紫萁、紫萁、福建观音座莲、金狗毛蕨和荚果蕨9种观赏蕨类植物。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荚果蕨产量,增加种植者经济效益,以野生荚果蕨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对荚果蕨不同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荚果蕨株高、叶柄粗及叶片厚度等在生长发育前期逐渐增大,在生长发育后期生长停滞,各性状表现为增长幅度减小或不再增长,植株甚至出现萎缩。  相似文献   

6.
荚果蕨是药食两用的蕨类植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们喜爱的山野菜,同时具有抗癌、抑菌、抗病毒和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其株型美观,还可作园林观赏,具有开发潜力。从繁育与栽培、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等方面综述了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荚果蕨别致的叶形、良好的耐阴性、造景层次的多样化,可有效提升园林景观效果。本研究通过分株繁殖与孢子繁殖试验,分析荚果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物候表现、生长势、自然越冬状况,发现荚果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改变了该地耐阴地被植物品种单一现状,在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蕨菜别名蕨台、龙头菜、鹿蕨菜、如意菜、山凤尾、凤凰草、小角、蕨儿菜,为蕨科凤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蕨菜指可食用的蕨类植物,大兴安岭地区蕨类植物有16科40余种。在大兴安岭地区盛产的蕨菜主要是蕨、荚果蕨、蹄盖蕨、分株紫箕等。蕨菜高1m左右。地下根状茎斜生或匍匐生长,叶由地下茎抽生。新叶未展开时上部向内卷曲,密生成绒毛;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野生荚果蕨的长期、大量采摘,使其正面临着资源萎缩、减少,产量呈下滑的趋势,为了保持和培育该物种资源。于2004-2006年进行了荚果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内进行,采用互比法3次重复,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水分和基质等生态因子,试验观测对荚果蕨孢子萌发、原叶体出现、配子体形成孢子体及其形成孢子体率的影响,试验结果: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在4种基质中,土壤为52%,蛭石为33%(见表1,图2);在遮光情况下,透光率在28.1%至全光照的光照强度区间范围内对荚果蕨繁育有利(见表2,图4);平均温度20-24℃条件下,孢子体出现时间、数量,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明显优于平均温度12℃的处理(见表3,图6);土壤水分〈20%孢子不萌发,原叶体生长速度和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依次:水分45%〉40%〉35%(见表4,图8)。  相似文献   

10.
观赏蕨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的室内观赏植物,深受人们青睐.从观赏蕨的生态习性着手,阐述了观赏蕨的生产过程,详细介绍了观赏蕨的生产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采用镝灯人工光源, 在温室下对盆栽的14 种地被植物进行了光-光相应曲线和二氧化碳(CO2)相应曲线的测定, 对比分析了14 种地被植物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表观量子效率、CO2 补偿点和RuBP 羧化酶的相对活性, 并对14 种地被植物最大光合速率和最大表观量子效率与植物耐阴性的相关关系及14 种地被植物CO2利用能力与耐阴性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14种地被植物光能利用特性不同。崂峪薹草Carexcapillaries var .pohushanensis , 荚果蕨Mattesccia struthiopteris , 宽叶麦冬Liriope latyphylla ,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 黄花菜Hemrocallis citrina , 紫花地丁Viola phillipica , 玉簪Hosta plantaqinea 具有低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能够充分利用弱光并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 , 野棉花Anemone hupehensis , 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 雪叶菊Senecio bicolor , 地被菊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 具有较高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均为喜光地被植物。②14 种地被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 与表观量子效率呈负相关。③地被植物表现出对CO2 利用能力的复杂性, 光补偿点与CO2 补偿点、RuBP 羧化酶相对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④具有耐阴能力并由强到弱植物顺序为崂峪薹草、荚果蕨、萱草、宽叶麦冬、黄花菜、紫花地丁、鸢尾Iris tectorum 和玉簪。表3 参23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水平对茎瘤芥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茎瘤芥土壤脲酶活性阶段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茎瘤芥生长对土壤脲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生长天数的增加,脲酶活性不断上升。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上升。茎瘤芥的产量与生长中后期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脲酶活性高低反映出茎瘤芥生长和土壤代谢状况,可作为茎瘤芥土壤生态和肥力水平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怀山药生长土壤的分布概况、类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不同土种,不同的理化特性,怀山药品质不同。砂壤土、小两合土、淤土、褐土化两合土4个土种中,以褐土化两合最适宜怀山药的生长,其在质地、土壤结构、砂粘比例、土壤耕性、养分状况等方面均为理想,所产怀山药产量高,品质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11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刺槐的株高、冠幅、胸径、新枝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肥力水平偏低,有效养分缺乏。(2)整个生长季内,三个立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含量是: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说明林地自肥能力弱,地力在逐渐的衰退;(3)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三个立地条件下的人工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而三个立地条件下的刺槐生长量却有差异,因此认为,引起刺槐林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缺乏,更加恶化了刺槐的生长条件。要想彻底改变刺槐生长“小老树”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工刺槐林的水肥条件;(4)三个立地条件之间,刺槐的生长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大小均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所以,在建造人工刺槐林时,在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三个立地类型之中,宜选择在立地条件好的半阴坡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时,必须慎重考虑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和土壤养分背景。  相似文献   

15.
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在此,阐述了免耕定义、原理、作用及免耕的历史与发展,归纳了免耕对土壤水分、温度、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方面等的影响:免耕由于减少了土壤蒸发,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但免耕降低土壤温度,特别是春季,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同时,免耕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相对稳定有利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长。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产量,更有利于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棉田覆膜灌溉与传统地面灌溉条件下土壤坚实度、土壤温度、田间耗水、土壤养分及植株生长量和产量的差异 ,阐明了覆膜灌溉可改善田间土壤环境 ,减少无效耗水 ,促进棉株生长 ,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长期的农业实践表明土壤保墒技术对于作物生长非常关键,不但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也改善了土壤环境.由此可见,我们要想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做好土壤保墒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探讨了土壤保墒的全过程,并对土壤保墒技术的要点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生长与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种立地下的刺槐生长状况与土壤水分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生长中期和生长末期3种立地刺槐的蒸腾速率及与其有关的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生长初期、中期、末期3个时期半阴坡、半阳坡、阳坡3种立地间土壤水分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半阴坡的蒸腾与半阳坡差异不显著,与阳坡差异极显著,蒸腾速率与光强和土壤水分有明显的相关关系.3种立地条件下刺槐新枝生长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胸径生长与土壤水分显著相关,新枝生长与土壤水分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土壤水分是影响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生长差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年生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的不同层次主要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栽培人参根区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和有效K含量均为:表层〉根层〉底层,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延长,根层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逐渐减少;根层土壤中蔗糖酶、磷酸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一致,都呈倒"V"字形变化,以2年生酶活性最高,随后降低;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中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呈显著正相关,相应的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衡量栽参土壤的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