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油茶产量和果实的经济性状,促进油茶经济林的健康发展,以5年生油茶经济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覆盖措施(稻草秸秆、黑色地膜、油茶壳覆盖)对油茶产量和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措施能够促进油茶树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油茶单果质量、单株果实数量和产量,以黑色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单株产量增加了45.41%,种仁出油率增加了7.33%,鲜果出油率增加了16.38%,并显著降低了鲜籽含水量,促进了油茶树体的生长,增加了叶面积。因此,黑色地膜覆盖可作为油茶提质增产的有效抚育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对油茶果实主要经济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土壤水分对油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情况,从而为油茶的水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以确保油茶高产稳产,选择‘湘林81’10年生油茶优良无性系为研究对象,设置无干旱胁迫(T1)、轻度干旱胁迫(T2)、中度干旱胁迫(T3)、重度干旱胁迫(T4)和自然状况(T5)这5种土壤水分处理,并在果实成熟时对其种子含水率、果皮含水率、鲜出籽率、鲜籽出干籽率、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干仁出油率、鲜果含油率、单果质量、单果含油量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含水率、果皮含水率,T1处理的均最大,T4处理的均最小,其余处理均居中,土壤含水率与种子和果皮含水量均呈正相关;鲜出籽率,T1最大,T5最小,其余处理均居中,这与种子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相似;鲜籽出干籽率、干籽出仁率、干仁出油率,T4的均最大,T1的均最小,其余处理均居中,这说明土壤干旱胁迫可提高果实中干物质的百分比;干出籽率、鲜果含油率、单果质量、单果含油量,T2的均最大,T4的均最小,其余处理均居中,这说明维持土壤轻度干旱胁迫,有利于提高油茶果实产量及产油量;在观测的10个经济指标中,对土壤水分变化敏感性高的指标有单果质量、单果含油量,敏感性低的指标为种子含水率、果皮含水率,其余指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敏感性居中;油茶果实主要经济指标与土壤水分的关系模型均为三次多项式,以此模型可以预测油茶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果实含油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为材料,对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测定油茶果实含油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油茶鲜果含油率的影响差异很大,B-9、GA和乙烯利等3种生长调节剂对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对照增22.4%、16.2%和11.2%,喷施生长调节剂后,还可使油茶鲜果含油量的快速积累提前到9月上旬;叶面喷施GA和B-9可以促进油茶种仁含油量提高42.6%和40.4%,比对照增18.0%和11.9%;喷施稀土和NAA对提高种仁含油率有反作用;油茶鲜果出籽率在8月中旬到10月下旬期间,呈现马鞍形增长的趋势,但喷施生长调节剂对其作用不明显;油茶果实后熟期以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茶果出油率和出干籽率提高有促进作用,喷施赤霉素加萘乙酸(GA NAA)和只喷施赤霉素(GA)的处理出油率最高达6.01%和5.95%,分别比对照增22.1%和20.9%.  相似文献   

4.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增施肥料,可以减少落果,增加产量,提高出油率.经济效果显著。施肥的油茶比未施肥油茶平均每亩产量提高11.92%,出油率提高11%,落果率下降44.5%。试验表明,油茶林以增施垃圾肥效果最好,比未施肥的提高产量66.6%,因此油茶增施肥料是产量翻番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野生油茶存在极大的潜在变异价值.以贵州铜仁地区野生油茶果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8个果实性状.结果表明:1)各果实性状分布范围为鲜果重23.7~171.6 g,鲜籽重8.8~73.1 g,籽数8~52粒,干籽重5.1~36.4 g,皮厚1.5~5.98 mm,果形指数0.77~1.58,干仁出油率9.29%~58.63%,鲜果含油率0.46%~15%;变异系数最大为鲜果含油率,最小为果形指数.2)各果实性状在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合朋溪镇的鲜果重、鲜籽重和干籽重均显著大于其余地区,籽数、皮厚、籽数、干仁出油率和鲜果出油率显著大于部分地区.3)大多数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鲜果含油率与干籽重和干仁出油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果形指数与鲜果重、鲜籽重、籽数、干籽重存在负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结果有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9%.本研究结果表明,铜仁地区野生油茶果实性状存在很大变异,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和丰富的遗传力,可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6.
沤置后油茶果实内物质的转化和积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采摘后的油茶果实内物质的转化和积累规律。把形态上已经成熟的油茶鲜果进行沤置处理,测定结果表明沤置后能使油茶果实产生后熟作用。沤置5—7天后油脂积累达最高水平(50.07%),继续沤制时油脂含量下降;沤置后的油茶果其油脂组成也发生了变化,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不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为采摘后的油茶果如何进行后期处理以提高出油率和油的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适时采收油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常山油茶研究所的油茶承包者,由于采摘时间早迟不同,果实的出油率有显著差异,常山所的油茶为普通油茶霜降籽,从10月15日开始采摘,24日结束,前后历时10天,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8.
永安市油茶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调查、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永安市现有油茶林面积约988.77 hm2,槐南乡和安砂镇是油茶主要分布区,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管理粗放,果实产量低,出油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对现阶段永安市油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油茶发展的趋势做出综合评价,提出一些适于永安市油茶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油茶果实膨大期和油脂合成高峰期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表达谱数据库构建,并对油茶种子α-亚麻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转录组测序获得油茶种子α-亚麻酸代谢非冗余基因 Unigenes序列共112条,与α-亚麻酸代谢密切相关的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非冗余基因 Unigenes 序列94条,包含12种调控α-亚麻酸代谢主要酶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显示,果实膨大期和油脂合成高峰期的α-亚麻酸合成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参与油茶种子α-亚麻酸的合成及形成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物质转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方法验证油茶种子 LOX,AOS,ACOX,AOC,OPR,AACT,PLA2,HPL,DOX,MFP,FAD2,FAD3等关键基因在油茶种子油脂合成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各基因表达规律与表达谱数据分析结果一致。克隆、调控这些相关基因将会为提高α-亚麻酸含量的油茶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油茶遗传变异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遗传变异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脂肪酸和抗逆性等的遗传变异特性。其中,形态特征包括树体性状、果实性状、枝叶性状;生物学特性包括花器官及花期变异和果实成熟期变异等特性;经济性状包括产果量、果重、出籽率、出仁率和出油率等性状。本文对照国外对油橄榄的研究,综述了油茶遗传变异特性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油茶遗传变异特性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乌桕是著名的工业油料树种,因其出油率高,而与油茶、油桐、核桃一起被誉为我国的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它的种子含油量和出油率比油茶、核桃高,虽含油量仅次于油桐,但出油率又高于油桐,居四个树种之冠;且乌桕对吸烟尘、抗水湿、耐盐渍的能力往往比众多树种强,在“四旁”绿化、护路护岸、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乌桕的栽培利用,在我国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国乌桕主产于浙江、湖北、四川、贵州、  相似文献   

12.
对江苏油茶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生长状况、群落特征等进行调查,测定了初选优树的果实、产籽量、油脂含量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江苏油茶资源零星或小片分布于乔木林下,没有油茶纯林群落;南京溧水区、江宁区和连云港市云台区等为油茶栽培面积较大的区域,位于油茶分布北界连云港云台山的油茶生长良好,耐寒性强,具有油茶抗寒种质资发掘利用价值。通过调查初选49个油茶优良单株,其中6个单株的出籽率、出油率等指标达到国家油茶良种标准。  相似文献   

13.
林地覆盖对于促进油茶果实生长、提高油茶果实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稻草覆盖(A1)、无纺布覆盖(A2)、薄膜覆盖(A3)以及无覆盖(CK)等不同处理下的油茶果实生长变化及其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可以有效促进油茶果高、果径的生长,提高果实体积及果实产量,不同覆盖材料中稻草覆盖对果实生长的影响最大,观察期末的果高、果径、果实体积及果实产量分别比无覆盖高4.7%、9.7%、16.85%和51.8%。  相似文献   

14.
【目的】裂果和落果是经济林果树栽培中高度关注且尤为严重的问题。本研究以生长正常油茶、裂果油茶和落果油茶为试材,测定叶片、果皮和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矿质营养对油茶果实发育的影响,为油茶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的裂果和落果为试验材料,分别用原子吸收光谱、钼锑抗比色法及凯氏定氮法测定果皮矿质元素含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种子含油率,分析R8油茶各器官矿质元素与果实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正常果、落果与裂果各指标间的显著性,明确矿质元素对果实生长发育及含油率的影响。【结果】小坑林场土壤pH为5.1,有机质含量为27.715 g·kg-1;R8油茶裂果和落果中部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对照果。其中氮、铜、钙、锌、铁、锰含量变化与落果和裂果有直接关系,落果和裂果的发生可能与磷和硼元素含量有关,而镁元素丰富度不是落果和裂果的限制因子。【结论】小坑林场在油茶的施肥管理中可以适当减少氮、锰和硼肥的施用,增施钾、磷、铁、锌和钙、镁肥,结合整形修剪、水分管理等措施以减少裂果和落果的发生,实现油茶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5.
油茶果实发育期叶片和果实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油茶果实发育期内油茶树体的营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7年生油茶良种长林4号、长林53号和长林40号为试材,测定并分析了果实发育期油茶叶片和果实中各种矿质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和品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片和果实中各矿质元素含量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同一品种的叶片和果实中的主要矿质元素含量间也显著不同。随着果实生长发育,叶片中的氮、磷、钾元素含量表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锰元素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果实中的氮、磷元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钾元素含量却呈上升趋势但其变化幅度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与果实中各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而果实果皮与种子中各种矿质元素含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其中3个品种果实果皮与种子中的钾元素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869、-0.895。  相似文献   

16.
颇具开发价值的黄葵罗祥树黄葵,别名葵、冬葵,属锦葵科木槿属。它原产印度东部,在西双版纳有野生和栽培。黄葵果实扁平,种子肾形,约4毫米长,3毫米厚,灰红色或绿色。黄葵的种子和花都可应用。其种子的加工方法是,用水蒸汽蒸馏种子粒可得粗精油,出油率为0.2%...  相似文献   

17.
采用60Co-γ射线对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11号3个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无性系种子和连州1号1个普通油茶优树种子进行0 rad、1 000 rad、2 000 rad、3 000 rad剂量辐照处理,研究辐照对油茶实生后代鲜果出籽率、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仁油率、鲜果含油率等经济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油茶经60Co-γ辐照处理后,岑软2号、11号的实生后代出籽率有显著影响,但对岑软3号的出籽率影响不显著,可见不同品系间油茶影响差异较大;对油茶出仁率、仁油率及鲜果含油率的影响表现为:高剂量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增加了岑软2号、3号和连州1号的出油率,降低了岑软11号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18.
章程 《安徽林业科技》2007,(1):37-37,36
霍山县是安徽省油茶生产重点县之一,也是油茶自然分布的最北缘,全县有油茶面积近12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的油茶纯林面积4.5万亩,其他均以混生状态存在,主要起源于人工造林和天然下种成林,霍山油茶以霜降籽为主,品种优良,出油率高,在六七十年代曾为全国很多省份提供过种源。  相似文献   

19.
油茶种子是当前油茶造林的主要材料。为适应油茶基地建设,加快实现良种化,我们于1978年11月初对入选十二株优树果实,开展了土温床育苗与露天育苗的对比试验,实践证明土温床育苗是培育油茶壮苗的有效方法(见表)。供试种子均来自优树最佳种  相似文献   

20.
衡阳市油茶优良单株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连续2a对油茶炭疽病重感病区的优株的自然抗病性研究及多项因子的试验测定,结果表明:油茶果实的抗病性(抗炭疽病)与其果实皮层厚度无关;与果实表皮层厚度呈负相关;与表皮层的细胞结构排列的紧密程度也有关,细胞结构排列越整齐、紧密,抗病性能越强,反之,抗病性能差。以及2001年对确选的优株无性系植株的考察、印证,最后筛选出了抗病的优良单株17株。为解决油茶炭疽病防治提供了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