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双臂篱架赤霞珠葡萄架式结构对光照及浆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赤霞珠葡萄传统的双臂篱架架式结构进行改造,改变双篱架上口的宽度,将传统的“U”字型架式改造为“V”字型架式,达到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浆果品质的目的。试验表明,“V”字型架式上口间距应不小于100cm。  相似文献   

2.
整形修剪方式是葡萄重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之一,能平衡树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提高果实的产量和果实品质。葡萄设施环境光照条件差,湿度大,易造成葡萄旺长、树冠郁闭、叶片发育不良,叶片功能下降。采用合理的栽培架式来提高光合效率,满足葡萄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这是提高设施葡萄品质与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我们对设施栽培的葡萄开展了架式比较试验,以便于指导设施葡萄的生产,从而促进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葡萄是多年生藤本植物,生长快,易结果。葡萄的整形与修剪在葡萄的栽培管理中占较大的工作量。葡萄的架式、整形与修剪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一定的架式要求一定的树形,而一定的树形又要求一定的修剪方式,三者必须相互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葡萄的架式主要有柱式架、篱架和棚架;整形主要有头状整枝、扇形整枝和龙干整枝;修剪方式有短梢修剪(每枚1~4节)、中梢修剪(每枝5~7节),长梢修剪(每枝5~15节)。应根据不同品种特征、气候条件、土肥水管理水平、机构化管理水平、产品用途、生产习惯等确定葡萄的架式、整形与修剪。  相似文献   

4.
《河南林业科技》1994,(1):15-15
改良单壁篱架架式葡萄增产潜力大新疆昌吉市园艺场采用增设副架的办法可提高葡萄单壁篱架产量66%。试验品种里查马特。株行距3×1.5m,原单壁篱架高2m,在此篱架西80cm处设一高1.2m、倾斜副架,与地面呈60制70‘夹角,上面均匀列蔓道铁丝。冬季修剪...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作为一种经济果树在栽培中应抓住以下技术环节。1 栽培栽植时应注意土壤的深翻并施足底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 ) ,栽植的株行距一般为4 m× 4 m。因猕猴桃是雌雄异株 ,异花授粉结果 ,所以栽植时注意雌雄株搭配 ,最佳比例为8∶ 1 ,即 8雌 1雄。2 架式猕猴桃生长旺盛 ,寿命 30~ 4 0年 ,因此架材必须坚固耐用 ,以水泥柱为好 ,柱高 3m左右 ,围高 1 0 cm× 1 0 cm。架式有篱架、T形架、小棚架、大棚架等。3 整形采用的架式不同 ,整形方式也各不相同。篱架多采用单干双臂双层水平形 ,根据需要也可整成双臂三层水平形。 T架形多采用单主干…  相似文献   

6.
以8a生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架式的葡萄光合特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立体棚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篱架和平棚架,达到极显著差异。在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红地球葡萄叶片Fv/Fm、Fv/Fo日变化呈"V"字型特征。Fv/Fm在午间明显下降,表明其光合作用受到了光抑制,且立体棚架较平棚架和篱架轻;立体棚架Fo日变化幅度低于平棚架和篱架,说明立体棚架PSII反应中心的破坏程度和可逆失活程度轻,有更好的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7.
庭院葡萄的架式许西武(滨州市园林处)庭院葡萄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有广泛的种植范围,有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绘图说明了庭院葡萄23种类型的架式。1庭院葡萄的设架原则1.1因树设架1.2因架植树2庭院葡萄的架式2.1篱架地面与架面垂直或倾...  相似文献   

8.
王强 《新疆林业》2012,(5):18-19
葡萄设施栽培是指利用温室、塑料大棚、避雨棚等保护措施,改变或控制葡萄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包括光照、水分、温度、土壤条件等),创造适合葡萄生长发育的特殊环境条件的栽培模式。通过对葡萄的生长、开花和结果进行调控,获得高产、优质葡萄,也可达到葡萄的早成熟提早上市或推迟成熟延迟上市,从而达到高效益经济栽培的目的。近年来,吐鲁番地区对温室大棚进行升级改造,使用吐鲁番"工"型温室和干控式连栋大棚。该地区设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酿酒葡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酿酒葡萄的品质 ,直接影响葡萄酒的质量 ,最终影响种植葡萄农户的经济效益。因而 ,如何提高酿酒葡萄品质 ,在酿酒葡萄生产中很关键。现就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选择适宜的品种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 ,可以充分发挥品种的优良特性 ,进而达到提高酒葡萄品质的目的。2 苗木选择除选择优良品种外 ,为使葡萄品种的特性较好表现出来 ,缩小个体间差异 ,提倡使用脱毒苗木。3 提高栽培管理水平3.1 架式与栽植密度采用单壁篱架有利于通风透光 ,提高葡萄品质。为提高前期产量 ,可适当密植 ,随树龄增大 ,应适时疏除过密株 ,并通过修剪控制留枝量。3.2…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部分主产区的水晶葡萄栽培是采用传统的篱壁架型,造成果实品质和效益不高。将水晶葡萄现有的篱壁架改成T型架,可有效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该文探讨了篱架改T型架操作方法、树体整形修剪、花果整形、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宣化庭院漏斗架式葡萄栽培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化牛奶葡萄以庭院式栽培为主,目前仍大量沿用传统的漏斗式栽培模式。为了给这种传统葡萄栽培方式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观测及农户调查等方法对漏斗葡萄栽培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葡萄产量为2.65万kg/hm2,经济收益可达18.38万元/hm2,宣化区总产量达到3 600多t,经济收入达到2 500万元;该栽培模式在庭院中创造了丰富的生态位,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调查的30个农户中,观察到87种植物,分属43科62属;漏斗葡萄地上部分碳贮量可以达到5.85t/hm2,而且由于寿命较长,葡萄植物体内存贮的碳能够得到长期固定;同时,漏斗葡萄造型优美,景观独特,具有突出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云南无公害葡萄种植的农业气象条件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温度、光能、水分等因素上分析了在云南无公害葡萄种植的农业气象条件;而从无公害葡萄种植园地的选建、无公害葡萄的种植与管理上论述了云南无公害葡萄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发展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河西地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的生产现状,分析了设施葡萄延后栽培在河西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保河西地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为丰富昆明地区鲜食葡萄品种的栽培多样性,对17个引种无核葡萄品种在昆明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果实品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17个品种的熟性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5类,植株长势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含着良好的选择潜力;(2)17个品种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介于13.43% ~43.49...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自然教育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地依托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等自然 资源及其独特的人文资源,已经成为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保障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工作的科 学有序开展,梳理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现状,分析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具体 实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顶层设计不完善、教育资源挖掘不够、配套设施短缺、专业人才匮乏、 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等突出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具体路径。一是自然保护地 行政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疏通多元参与渠道,为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构建完善制度体系。 二是自然保护地主动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探索构建与自然保护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紧密结合的 自然教育实践模式。三是自然保护地要大力加强自然教育设施建设,结合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打造 智能自然教育一体化平台;结合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精品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利用新媒体技 术做好宣传引导;严格管理程序,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注重存量人才培养,积极拓宽引才渠道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信阳地区适宜的桃树设施栽培措施,以信阳地区五月鲜桃为试材,以露天栽培为对照,分析不同避雨栽培措施下五月鲜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纵径和横径以及可溶性糖、可滴定酸、花青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露天栽培措施下果实纵径和横径、可溶性糖含量、花青苷含量基本上在各个时期均最低,避雨条件下采用覆草栽培措施果实纵径和横径最大,可溶性糖和花青苷含量均最高,采收期糖酸比显著高于对照。因此,与露天栽培相比,避雨栽培条件能给信阳五月鲜桃提供更为优良的生长环境,且避雨条件下采用覆草栽培措施果实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70个葡萄品种的引进,进行品种栽培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10余个优质丰产品种,详述了这些品种的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结实力等指标,以期为葡萄产业发展和品种区域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葡萄砧木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葡萄产业的发展,葡萄嫁接苗与嫁接栽培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葡萄砧木品种的选育与研究也得到了重视.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外葡萄砧木研究概况,该文对葡萄砧木选育情况,主要砧木品种的特性,及其对嫁接葡萄品种果实与所酿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In the Gran Sabana of Venezuela and the North Rupununi Savannah of Guyana, protected areas have been established primarily for purposes of conservation. However, both Canaima National Park in Venezuela and the Iwokrama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Rainforest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yana are multiple use areas where a variety of resource use occurs and/or is planned. Shifting cultivation by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is currently both the most common use of the forest and the use of longest duration in both areas. Surveys were conducted of pair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in order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raditional, dispersed shifting cultivation with long fallows and no post-cultivation disturbance is sustainable, resulting in the eventual re-establishment of diverse secondary forest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surveys of agricultural field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mporary forest use practice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raditional practices have chang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even dispersed, long fallow shifting cultivation requires careful management and several disturbance-free decades before diversity levels in secondary forests approach those in old growth. Further, that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destabilized this traditionally sustainable system in some areas. A central assumption of the paper is that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s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and of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t is sustainabl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n be made. The data provide valuable and hitherto missing information on the levels of forest disturbance that can be sustained in the two protected areas while still meeting conservation go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