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潜江"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享誉全国,早在2001年,充满智慧的潜江农民,就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时代。通过科学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直至2017年潜江市稻虾连作面积达40万亩,占全市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小龙虾养殖产量6万吨,"稻虾共作"模式亩  相似文献   

2.
<正>在稻田里养殖淡水小龙虾,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时节,辅以人工措施,种稻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改善稻谷、小龙虾品质的一种生产形式。近两年,广东省连南瑶族高寒山区充分利用稻鱼生态工程建设和小龙虾养殖基础,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养殖模式介绍目前连南稻田养殖小龙虾方式有稻虾共作、稻虾连作以及稻虾共作加连作的混合模式。稻虾共作模式:连南高寒山区多  相似文献   

3.
盱眙县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小龙虾稻田养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模式,其养殖过程可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两个阶段,上半年的稻田尚未种稻,此时稻田以养虾为主,若下半年的稻田种植水稻后不再养虾,则全年的养殖与种植过程称为"虾稻连作"。若下半年在种植水稻的同时,继续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则称为"虾稻共作"。2015年盱眙县开展了"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试验区年产小龙虾  相似文献   

4.
龙虾稻田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志如 《水产养殖》2012,33(3):22-25
在稻田里养殖淡水小龙虾,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辅以人工措施,种稻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目前稻田养虾方式有混作、连作和轮作。根据几年的生产实际,淮安市稻田养虾采用混作加连作的养殖方式,不失为一种好形式。这种方式是稻虾在同一环境下共同生长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稻田养殖淡水小龙虾,是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目前稻田养虾方式有混作、连作和轮作。根据几年的生产实践,我市稻田养虾采用混作加连作的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稻虾在同一环境下共同生长一段时间,待水稻收割后,利用稻田的闲置期,将稻田作为养虾池  相似文献   

6.
稻虾连作种养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镇渔业科技示范户许建祥利用500亩成框连片的稻田进行稻虾连作,种植一季稻再养殖一季小龙虾、利用冬闲期间繁育虾苗种和养殖商品虾,提高稻田利用率。稻虾连作养殖是适宜于我镇种田大户采用的养殖模式,每亩稻田可增小龙虾100~150千克。稻田养殖小龙虾,宜与中晚稻相结合,水稻育秧一般从4月15日至30日,大田移栽主要集中在5月10日至6月10日,可在移栽前2~3天整  相似文献   

7.
稻虾连作生态高效技木试验分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椒荒草圩,实施稻虾连作试验田36.9公顷,每亩小龙虾产量91.1kg,产值3649.5元.利润1761.4元;投入产出比l:1.9,利润是单纯种水稻的3.7倍。稻虾连作平均每亩水稻产量541.9kg,比对照田净增加56.9kg,提高11.73%;平均每亩利润176J.4元,比对照田;争增加1284.6元,利润提高269.42%,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稻虾连作模式实现了“适宜水稻生长季节稻田种稻,水稻空闲季节稻田灌水养殖小龙虾,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来年生产增加有机肥,水稻与小龙虾通过不同时间序列对同一稻田实行充分利用”的效果。并且在稻田四周开挖“U形沟”,很好地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收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稻虾综合种养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达到一田双收。稻田养殖小龙虾首先做好稻田田间工程建设,确定虾苗放养模式,加强稻虾种养管理,对小龙虾稻田养殖要防逃防害,科学投喂饲料,综合调控稻田水质,适时排水捕获商品虾,达到生态养殖,高产高效目的。  相似文献   

9.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目前人工养殖已经形成了虾稻共作、虾稻连作和精养等多种养殖模式,在我国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等20多个省(区、市)都有人工养殖.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我国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 929万亩,养殖总产量达208.96万吨,与2018年相比分别增长14.8%...  相似文献   

10.
<正>潜江位于湖北中部,气候温和、水质优良,十分适合小龙虾繁殖和生长。本世纪初,潜江市农民首创了稻虾连作的稻田养虾模式,后经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为稻虾共作模式,与之前相比,养殖技术更成熟,产量效益更好,小龙虾养殖由此在潜江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相似文献   

11.
鳖虾鱼稻生态种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虾鱼稻生态种养技术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传统的虾稻连作技术和稻田养鳖技术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鳖、虾(小龙虾)、鱼、稻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共生互利,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新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盱眙小龙虾稻田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苏省盱眙县进行稻田养殖小龙虾始于2005年,当时是农户自发利用沿湖、河、水库等周边低洼水稻田进行虾稻连作,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不成熟,走了一些弯路。近年来,盱眙龙虾驰名中外,市场需求量剧增,靠天然捕捞和池塘养殖已经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需求。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盱眙县稻田养殖小龙虾已初步形成规模。2015年,盱眙县政府在维桥乡永华村发展73.33 hm~2连片稻田养殖小龙虾,2016年初,又在兴隆乡西陡湖建成333.33  相似文献   

13.
2.虾稻连作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稻田养殖为农民的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稻田鱼类养殖和稻田河蟹养殖模式最为常见,而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养殖形式,其中尤其以湖北的稻田养虾模式推广应用面积较大,其养殖模式是:利用农田水稻种植的闲置期进行养殖。该养殖方式通常在稻田中留有较高的稻茬和少量秸秆,是一种生产成本较低的稻田养虾方式,其主要养殖模式分为三种:  相似文献   

14.
正2001年,湖北省潜江市农民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生产模式,即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方式放养小龙虾,稻田每年可收获"一稻一虾"。经过10多年的发展,"虾稻连作"生产模式不断改进和优化,衍生出"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即将环沟由原来的1~2 m宽、0.8 m深的小沟,改挖成4~5 m宽、1.5 m深的大沟。2016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龙集镇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率先开  相似文献   

15.
从小龙虾的生物习性分析入手,结合我地多年的稻虾连作种养实践,4月-6月养虾,6月后退田种稻。对稻虾连作种养模式的小龙虾养殖技术关键点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养虾从业者起到抛砖引玉、扬长避短之效。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湖北潜江拥有水域面积40万亩,是"虾稻连作"的发源地。早在2001年,科技工作者与农户一起成功探索出了"虾稻连作"模式,利用低湖撂荒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种虾,种一季稻、养一季虾。为了更好地抵抗自然灾害,规避养殖风险,挖掘养殖潜力,科技人员在此前基础上大胆创新"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大幅减少农药化肥,达到小龙虾、水稻共同生长,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经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其肉质丰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随着小龙虾的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加大以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小龙虾的养殖面积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利用稻田养殖小龙虾。稻田养殖小龙虾即在稻田中套养小龙虾,可分为虾稻轮作与虾稻共作。虾稻轮作,即对于某些低湖田、冬泡田、冷浸田一年只种一季中稻,在9—10月中稻收割后至第2年6月间养殖小龙虾,  相似文献   

18.
王林  赵亚东 《内陆水产》2006,31(7):25-25
近日,由石首政府组织分的“稻虾连作”现场会在新厂镇召开,来自全市个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水产专家及养殖专业户80多人实地感受到了“稻虾连作”模式的诱人前景。昔日被称作一大公害的小龙虾,如今摇身变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新宠,7cm-8cm龙虾在池边的交易价也达到了20元/kg,基地上一批一批的龙虾被销往上海、南京、武汉、岳阳等大中城市,小小龙虾闯进了大市场。  相似文献   

19.
正小龙虾因其食性杂、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又因其肉味鲜美深受人们欢迎。本文介绍了稻田养虾的优势,并从开挖虾沟、幼虾放养密度与规格、投饲、日常管理、稻田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稻田养殖小龙虾模式施工及技术规程,并提出了病害防治方法为稻田养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安徽旌德县养殖户利用低洼稻田开展虾稻连作种养技术示范,即在冬闲时间养殖小龙虾,次年5-6月起捕,再种植一季单晚稻,年获一季虾、一季稻,经济效益较单一种稻提高2~3.5倍。2016年,虾稻连作种养总面积255亩。以其中种养面积100亩为例,亩产小龙虾105.4千克、水稻552.8千克,亩均纯收入2077元,对照田单一种稻面积为2亩、亩产550千克;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双千"目标。现将养殖关键技术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