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季气温回升,雨量充沛,气温变化大,不时还有寒流和霜雪的侵袭,春季合理管理兰花,是养兰者共同关心的问题。防寒防雨。兰花生长的温度界限,最高为35℃,最低为l℃,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24℃之间,早春盆兰出房时,每晚遮盖草帘,以防晚霜冻侵害。  相似文献   

2.
目前,鳖的人工养殖热潮已慢慢退去,有些地区已转向养龟,那么养龟的前途又会如何呢 ?我们不妨以养鳖的历程来对比一下。   从养鳖来说, 1980年前后,我国开始从南到北掀起人工养殖热潮,至 1995年达到顶峰 (每只小鳖售价 35元,一些地区每公斤成鳖卖到 400~ 600元 ),前后经过 15~ 16年稳步的上升发展期,至 1997年市场饱和,每只小鳖只售 5~ 6元,成鳖只能卖每公斤 80~ 100元。到 1998年小鳖降到每只 2~ 3元,成鳖降到每公斤 60~ 70元。但据调查,技术好、管理水平高的养殖场,每只小鳖的纯利仍有 1~ 2元,而成鳖每公斤也有 20…  相似文献   

3.
养蛇四关     
《技术与市场》2001,(10):34-34
1、饲料关。大批量养殖蛇类,饲料成了头等大事。因为大部分蛇类喜食活的蛙类、鼠类,只靠野外抓捕根本供应不上。为解决饲料来源,利用人工孵养鹌鹑喂蛇,解决了饲料来源,降低了成本,在此基础上,也可采用养蝇育蛆,加工蛆浆,做人工蛇类饲料,开辟了蛇类饲料新来源。 2、越冬关。人工养蛇越冬是一个大问题,它是人工养蛇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养蛇的成败。蛇类通常在8℃~15℃时就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低于这个温度,越冬就十分困难,极易造成死亡。针对这种情况,刘惠敏设计了一种隧道式四季恒温蛇房,通过调节窗和电…  相似文献   

4.
神奇的探鳖仪文/贺光群湖北省洪湖市府场社会福利企业总公司淡水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市养鳖捉鳖技术研究会理事印保林,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捕捉甲鱼的新型渔具———探鳖仪,它一改民间捕捉甲鱼捕获率低、劳动强度大、甲鱼致伤严重的不足,具有如下优点:一、捕鳖率高。清...  相似文献   

5.
雷竹生长与温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一年的实地观测,初步摸清雷竹生长与温度之间的相关规律。当士表温度8℃时、土层温度在8.5℃以上时,并连续10天为出笋始期。当土表温度和各土层温度达到10℃至15℃时为旺发笋期。当土表温度达到17℃以上和土层温度在16℃以上时为雷竹发笋终末期。  相似文献   

6.
贮藏温度是关系贮藏保鲜成败的关键因素,测定大樱桃中晚熟品种先锋在低温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确定了樱桃冰点测定所需冰盐混合物的适宜混合比例为冰:盐=4.6:1;先锋樱桃果汁的冰点温度为-1.6℃~-1.7℃左右;先锋樱桃的冷藏保鲜温度应维持在-1℃~1℃左右。  相似文献   

7.
刚从市场上购回的野生鳖,需仔细检验观察,剔除伤鳖、残鳖、病鳖,及反应迟钝,软绵无力的鳖。将经过检验观察的鳖放进面积50平方米~200平方米,水深0.7米~1米的水池中,密度为每平方米2只~5只,水温控制在25℃~28℃,不宜超过32℃,水体透明度25厘米~35厘米,4天内不宜投饵,让其逐步适应新环境。投饵开始以新鲜的天然动物性饲料投喂,如小鱼、煮熟的猪肝、肺等。方法是将上述饲料沿地四周用网袋挂在水下10厘米处,投喂点要多,使鳖有较多的摄食机会。此后逐步减少投点,渐渐缩小投饲面,直至鳖只能从固定的投饵台得到池一饵料,使…  相似文献   

8.
电子探鳖仪     
电子探鳖仪我国民间捕捉甲鱼,常用的方法有枪打、钩钓、中草药诱捕、潜水捕捉、鱼笼诱捕、掏洞捕、排叉探捕等等,虽方法千秋,但无一例运用到电子技术和感应技术,捕获率极低、劳动强度很大,甲鱼致伤特别严重。洪湖市养鳖促鳖技术研究会理事长印保林借鉴国内外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温室盆栽百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节催花百合生长发育过程的研究,探求百合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对百合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百合盆栽催花生产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百合反季节栽培的主要管理要点是温度控制。在营养生长阶段,亚洲百合杂种系中精萃的生长最适温度是16℃-22℃,而东方百合杂种系的元帅生长最适温度是18℃-24℃。植株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来,养殖业效益颇好的养鳖热渐渐滑坡,不少有眼光的养殖户已把目光投向龟类养殖。笔者目前采访“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龙头阁动物养殖场”蒋张林时,蒋张林精湛的论述了鳖、龟类的养殖前景。从养殖鳖来说,1980年前后,我国开始从南到北掀起人工养殖热潮,至1995年达到顶峰(每只小鳖售价35元,一些地区每公斤成鳖卖到400元~600元),前后经过15至16年稳步的上升发展期,至1997年市场饱和,每只小鳖只售5元~6元,成鳖只能每公斤卖80元~100元。据调查,技术好、管理水平高的养殖场,每只小鳖的纯利仍有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霸王种子萌发特性,为种群更新及环境适应机理提供理论指导。以霸王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光照设强光、弱光、无光3个处理,温度设15、20、25、30、35℃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霸王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照;温度则影响显著,适宜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15~20℃,其中20℃吸胀当日萌发,15℃吸胀次日萌发,35℃吸胀第3日萌发;15℃延长萌发终期至吸胀第8日,≥20℃萌发终期为吸胀第6日。  相似文献   

12.
君子兰度夏     
君子兰度夏很多家庭养花爱好者都喜欢养几棵君子兰,但有些人就是养不好,有的人养了十几年了也没开花,甚至养几年就萎焉死亡。其原因主要是不了解其习性,管理不当。君子兰适宜的温度为15~25℃,如超过30℃,再放在通风不良的地方,就会防碍君子兰的正常生长。北...  相似文献   

13.
不同温度对高羊茅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羊茅种子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芽实验结果表明:高羊茅最适宜播种的温度为20—25℃,温度高至30℃,发芽率显著下降,不宜播种;温度低至10℃,平均发芽速度显著减小,发芽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李林  金梧凤  李惠 《绿色科技》2014,(2):274-276
指出了在空调制热运行时,从开机到室内到达舒适的温度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稳定后垂直方向热力分层现象比较严重,人体极不舒适。针对以上这种现象,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送风温度分别为22℃、26℃、30℃、35℃、40℃下,空调房间内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人体活动范围1.8m以下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热力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地表和5,10,15,20,25cm土壤温度对1年生华北落叶松苗高、叶长、地径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试验地条件下,地表温度在20℃~35℃,5cm~25cm土壤温度在15℃~20℃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苗高和叶的生长。②有利于苗木地径和根系生长的土壤温度在15℃~20℃之间  相似文献   

16.
马瑞君  陈学林 《沙棘》1998,11(3):17-19
不同温度下,四种沙棘种子萌发率和主根生长速度明显不同,肋果沙棘的最适萌发温度为15℃~20℃,中国沙棘和棱果沙棘为20℃~25℃,在同一温度下,四种沙棘以肋果沙棘萌发最快,西藏沙棘最慢,差异的原因除种皮因素外,可能还与种的生态环境有关,就日生长量来看,中国沙棘表现更为喜温,肋果沙棘较为耐寒。  相似文献   

17.
常规温度下孵化鳖卵,需要60天~75天,且往往有部分鳖卵不能及时出鳖。据我实践经验,生产中可采用人工引发推鳖出壳,缩短孵化时间,提高孵化率,使一批推鳖同步生长。现将方法介绍如下:适时翻沙。当孵化达到积温要求,有少量稚鳖出壳时,可将3~5天内产的卵为一批,轻轻翻动孵化用沙,将鳖卵放置于沙上10分钟~15分钟,不久便有大批稚鳖破壳而出。未出壳的鳖卵仍可放回沙中继续孵化。阳光暴晒。此法用于孵化后期的9月底至10月中旬。将装有鳖卵的孵化箱放在阳光下晒2次~4次,可使大批稚鳖出壳。此法可使用3次~4次。温…  相似文献   

18.
不同温度处理对白刺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刺花种子不同处理、不同测定温度的发芽率实验表明:用75℃始温浸种,余粒处理数次,采用25℃恒温测定的发芽率最高;用65℃始温浸种,余粒处理数次.采用30℃恒温测定的发芽率次之;用85℃始温浸种,余粒不处理,采用25℃恒温测定的发芽率再次之,发芽率高低与浸种始温、预处理和测定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月季不同品种的一年生嫁接苗为试材,探讨了根际加温对冬季月季切花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加温显著提高了日光温室切花月季侧芽的萌发率,增加了更新枝的数量,使冬季的切花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不同月季品种的切花产量和品质对根际温度的反应各不相同,Samantha和GoldenEmblem在根际温度为25℃时产量最高,切花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4.3%和94.4%,Blami和Tineke在根际温度为21℃时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的切花产量增加46.2%和56.5%,Samantha、Blami和Tineke的切花长度分别在根际温度为18℃、21℃、25℃时最长,而根际温度对GoldenEmblem的切花长度没有显著影响;根际加温对月季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太大,不能解释根际加温可提高月季切花产量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0.
培养温度对里氏木霉合成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Rut C-30为产酶菌,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对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培养温度(25-26℃)较低时有利于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合成,但产酶时间较长;培养温度(35-36℃)较高时产酶时间缩短,但木聚糖酶的合成受到一定的影响,且严重抑制纤维素酶的合成。采用变温培养,前期(24h)培养温度为35-36℃,中后期培养温度为25-26℃,能有效地促进木聚糖酶的合成,而抑制纤维素酶的合成,致使木聚糖酶与纤维素酶活的比值提高,从而有利于选择性合成木聚糖酶,木聚糖酶活和纤维素酶活力在72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61.69和0.359I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