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物学报》2011,(5):763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已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超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2.
《作物学报》2011,(3):388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已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超高  相似文献   

3.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新书介绍     
《作物杂志》2011,(2):7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一书已正式发行了。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超高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省开展寒地早粳水稻育种研究以来,在寒地早粳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提出了寒地高产株型的特征、“三高”育种理论和选育方法;创制出一批耐寒育种材料,利用常规育种手段育成了较有影响力的几个代表性品种,逐步实现了高产、优质与多抗的结合。我省为我国最北部寒冷稻作区,属大陆气候,为一年一熟高纬度稻区,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年推广面积高峰时过千万亩的44个水稻品种的育种方法、亲本血缘和育种单位,清楚地看出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系统育种、国外引进、矮化育种、辐射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的历程;所分析品种几乎都来源于南特号、矮仔占、IR8、农垦58等4个系列或其中2系列的杂交。除南特号外,其他3个品种都是国外引进,正是这3个品种催生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上的3次突破:矮化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由此发现,水稻育种技术的重大进步都是从新的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开始的,只有新的基因资源和新的育种技术结合,才会有育种实践的重大突破。作者预测,我国水稻育种的第4次重大突破是分子育种,下一轮超大规模种植品种将是转基因抗螟虫水稻,育种中心可能在湖北。  相似文献   

7.
扬稻系列品种(组合)选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存钰  白和盛 《种子》2002,(2):70-71
本文介绍了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的育种成果,分析了主要育成品种(组合)的特点和技术路线,提出了“十五”及今后水稻育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团队与吉林大农种业有限公司以吉粳95为母本、松88-11为父本,经系谱选择育成水稻新品种吉农大873。此品种在吉林省属晚熟品种,需有效活动积温2920℃,主要优点表现为:产量米质双优,抗倒伏性强,生育后期灌浆速度快,活秆成熟。2年区域试验及1年生产试验较秋光(CK)产量增加幅度分别达到4.9%、7.2%。2020年通过省审,适宜吉林省晚熟稻区种植。对其选育过程和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介绍,并对其栽培技术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国5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引发了60年代波及世界的“绿色革命”。70年代,“三系”杂交水稻的育成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彻底改变了“自花授粉作物不能利用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80年代,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的“两系”杂交稻育种把水稻推向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高度。我国的水稻花培育种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优质水稻良种七山占七山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黄耀祥研究员用早籼七桂早和籼桂山早杂交育成的早、中、晚季兼用的籼型品种,1991年和1993年分别通过广东省和海南省的农作物品种审定,199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1995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太空育种始于1987年,经过十几年的科技攻关,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先后育成50多个优异种质,新品系,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现有水稻、小麦、番茄、青椒、甘薯、芝麻、花卉等10余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在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育种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顾铭洪 《作物学报》2010,36(9):1431-1439
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今后主要应依赖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为此,选育单产潜力更高和改进栽培技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近几十年来水稻品种改良经验的基础上,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对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推动对水稻高产育种的讨论和研究。解放以后,我国在水稻育种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三: (1) 在利用半矮秆基因sd1的基础上,通过株型改良,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南方籼稻矮化育种上取得了突破;(2) 利用引进品种Balilla通过籼粳杂交和复合杂交,育成了株型挺拔的直立穗株型粳稻品种,并在全国粳稻产区大面积推广;(3) 在成功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基础上,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几十年来水稻改良的历史分析,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是提高大面积水稻产量的关键之一。为此,在高产品种的选育上,应在继续利用sd1等半矮秆基因控制株高的同时,注意提高茎秆的强度和根系的活力。分蘖对于小株作物的水稻来讲,在调节群体结构和提高水稻稳产性上具重要作用。应对分蘖应给予足够重视。千粒重尽管在产量上起重要作用,但粒重过大,对于品质有明显负面效应,因此高产品种的千粒重宜维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武运粳24号(原名泰粳394)是由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钮中一先生以"农垦57×桂花黄//9746"(早熟株)育成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2006年参加江苏省水稻品种预备试验,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水稻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009。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水稻骨干亲本评定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亲本是作物育种的基础,骨干亲本指同一时期用于育种的亲本中在同样的世代内衍生的品种(系)数量较多,种植面积较大的育种材料。确定骨干亲本不但能够了解育种历史和亲本的贡献,而且对育种也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分析了以往确定骨干亲本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评定骨干亲本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即对同时代育成品种(系)和同衍生世代量化比较。以水稻数据库中我国育成的2398份水稻品种(系)为依据,按亚种分类,育成年代分组,以连续3代衍生的品种(系)数量及其种植面积为参数,分析育成品种在后续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采用量化评选的方法,评选出我国20世纪下半叶用于水稻育种的骨干亲本,其中籼稻26个,粳稻23个。本文以水稻为例提出了评选骨干亲本的原则和方法,并对今后选择育种亲本和提高育种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水稻品种矮秆化和70年代籼型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现代水稻育种史上的两个重要里程碑。从遗传学的角度说,水稻育种史上的这两个突破,可简单归结为矮秆基因和野败胞质的利用。面对当今新的形势,水稻育种第三次突破口在哪里?2003年10月18日,我国一批年青的水稻遗传育种科技人员汇集中国水稻研究所,参加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的“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水稻育种新材料”国际水稻育种峰会。在这次水稻育种峰会上,“基因设计育种”将成为第三次水稻育种突破口这一新观点,引起了与会国内外水稻育种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广西育成水稻品种抗病性现状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7年通过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稻新品种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论述近5年来广西水稻育种的主要成就,概述了广西水稻抗病育种的现状,分析制约广西水稻育成品种高产与抗病之间的主要原因;在总结前人对水稻抗病性遗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探讨了水稻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德生 《中国种业》2007,(11):89-89
辽粳9号是由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早在1995年以主栽品种辽粳294为母本,辽粳454做父本,采取人工杂交和系谱选择方法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型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已于2003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同年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4-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农作物优势产区主推品种。2006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开发推广态势看好。  相似文献   

18.
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在广西的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稻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水稻育种要在米质、产量、抗性上有新的突破,除了有新的育种技术外.还要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广西水稻育种在20世纪90年代前居国内先进水平.就是利用了一些国内外育种中间材料:而90年代以后育成的水稻品种(杂交稻组合)在产量、米质、抗性上有一定的提高,但突破不大,主要原因是育种者手中缺乏国内外新的育种材料.国际水稻研究所等育成的水稻种质.亲源广泛,遗传基础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与特殊性基因源.是水稻新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水稻航天育种技术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随着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育成一批水稻新品种(组合)进入商品化生产,同时还发掘和筛选出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种质。本文综述了水稻航天育种的特点、理论依据及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航天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常规育种、花培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及分子育种,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主要手段,那么未来几年、十几年的水稻育种将朝哪个方向发展呢?2005年在上海召开的水稻优异资源现场展示会暨水稻分子育种学术讨论会上产生了一些新的理念或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