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基于校企合作,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双挂牌"合作办学、建立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基地平台,促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培养企业与社会认可的高质量农科人才,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路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资源和研究视角。文章通过厘清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探索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的核心要素:凸显校企合作的实践性;发挥校企合作的主体性;运用校企合作的评价性。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的具体路径为:引入企业先进文化,构建高职学生职业品质培养体系;校企共建德育社会化实践机制,使德育社会化培养活动常态化;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采取双师共育、联通企业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模式,建立德育社会化教师队伍;创新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方法,发挥学生德育社会化主体性,激发道德成长动力;建立"校企生"三方互助与监督机制,制定校企合作育人运行章程,全方位推进学生道德顺利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校企协同育人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非常有效 的模式。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农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实际不 符,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介绍了“嵌入互动式”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探 索了农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邓源喜  许晖  武杰  张斌  马龙  周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219-220,222
指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从食品企业层面、政府层面、院校层面明确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构建模式。总结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主要是有助于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需求,能有效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有利于企业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背景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当中,无论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机制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是我国制造业得以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工匠精神”背景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课程是保障该模式顺利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进行探索,旨在为高职校企合作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校企(地)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农业行业的特点,通过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定单班、定制班等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创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方式,为解决农业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面向市场需求的木材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木业企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育也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更能够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本文论述了木材科学与工程人才在现代企业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了河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和专业方向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改革的若干对策,包括加强产、学、研结合,创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考试改革;改革专业课程配置模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建立教学、实习、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就业导向的素质教育;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鉴于当前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校企合作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应时而出。该计划,通过2+2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会管理、懂经营、能训练的综合型人才。职业创业——学生顺利毕业后,可优先被合作企业录用,开始自身职业经理人事业,参与门店的经营与管理;也可进行职业创业,投资开店,分享企业利润,进行品牌加盟。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工科教育应当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在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培养新人才。本文首先阐述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探索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服装企业对人才质量要求相应提高,如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用人需求,积极寻求变革,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适用性。一、采用"订单"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是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形成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的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发展的有力途径。本文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行业的现状分析和开展走训实习的必要性分析及其模式研究来阐述校企合作的意义与不足之处,以此来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语境中,社会复合主体视角考量的是地方政府助推地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关系维系,实现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企运作"的角色功能,过程中整合企业行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资源,激发主体间合作的内驱力,以实现在主体复合、资源整合中凝聚育人力量。这也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形成强大育人合力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宿迁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迁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宿迁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园林专业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该文从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评价、建设"双能力型"教师队伍、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系列培养措施,为同类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学生企业实习既是专业知识升华的过程,又是专业技能提升的过程。以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科技学院企业冠名特色班——"隆平种子班"为研究基点,探讨在校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内容、深度合作育人模式下,以企业实习实训为抓手,实施专业核心课程作物育种技术的教学改革与体系优化,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突出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工学结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企业性质、规模和对人才需求的不同,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校企合作的内容也呈现出广泛性。探讨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合作内容,对建立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提出的一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学生。将职业教育从学校延伸到了企业,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本文结合休闲农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构建现代学徒制"四轮交替,实操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向流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以及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五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内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性意见,这将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南宁铁路局的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铁路内外对新入职员工培养的现状,提出引入"2+1"培养模式、前移人才招聘关、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与企业"零距离"接轨人才等建议,以实现院校、企业、学员"三能三赢"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模式的必要性,认为该模式满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需要,满足了实现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园林企业生产的特殊性的需要。在园林专业"双线四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尝试构建实施"四阶段顶岗实习,四层次能力提升"的顶岗实习模式,实现顶岗实习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进而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培养适应园林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外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指出高等农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现有的本科教育基础上,通过与涉农企业的合作,提供学生相应实践机会,加强学生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学生、高校、企业三赢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应将企业需求引入学生科研训练,构建以企业高管为主体的兼职班主任制度,设立创业基金以推动学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