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传统译者风格的研究大都基于个人的主观印象和直觉判断,集中讨论译作的风格在何种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风格等。这种主观、印象式和规约性的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只重视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对应,而忽视文学翻译中译者特定的风格。随着描写翻译学的发展,译者风格研究开始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分析,来考察译者传承原作风格之外所表现出的风格,这可以有效弥补主观判断的不足。文中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包含两个译本全文的可比语料库,基于大量语料的客观分析,试图详细分析译者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最后,试图从译者的母语文化和翻译规范的角度来解释二者表现出的迥异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沉重的翅膀》中文及两译本三个单语语料库,统计并分析了《沉重的翅膀》的戴乃迭译本和葛浩文译本在词汇(词频、平均词长、高频词)和语篇(平均句长)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并尝试从两译者的文化身份阐述风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人物西苏的双性同体理论为参照,用比较的方法解读杨苡的《呼啸山庄》译本,认为译本一方面采用了女性视角,另一方面使用了更具权威地位的男性话语秩序即父权社会下的标准话语。这种双性同体的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男女地位状况,并进而说明译者的性别对于文本操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杰克布森和库勒对等翻译的相关理论,选取《傲慢与偏见》第一章中的7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本文认为,个案中的中文文本实现了和原文的动态功能对等。实现功能对等是译者的重要追求但不是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及精神和智慧的文化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的译本有十余种,其中杨氏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最为有名,影响也最为深远。通过对两个译本第三回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旨在深入理解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6.
读者观照就是西方翻译理论家倡导的读者反映论,这恰是我国传统译论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译者在翻译时均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视野期待、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无疑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对所译作品、翻译手段的选择.解读我国传统地译论中读者关照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地审视和全面地评价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7.
《局外人》译本由于受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陆与台湾的译本出现较多差异性.为了缩小两岸间翻译出现的端倪,针对典型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促进译本的优化与提升,探究出更优的翻译方法,从而有利于翻译活动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原著结构设计精巧,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反映。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对其进行了全译,他的译本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其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对人名的独特翻译。本文从批评译学的角度分析了霍译《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文章认为,译者之所以对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的人名译法,主要是受到原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人名译法可以将《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主仆、长幼、尊卑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翻译的关键是看如何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出中国风俗、传统和典故等文化信息。中国传统文库中小说的跨文化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通过对国外译者译本(翟理斯和马尔的译本)的研究可以更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使原语文化在译语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在中国的译介相对起步较晚,各种译本的风格也各有千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选取不同时段和地域文化语境的三个译本——余光中、木宇、王晋华译本为研究对象,参照1960年版Thomas H.Johnson编辑的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通过对诗歌的精读,从诗歌的词语、图示化外观、张力、隐喻等方面入手,分析译介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语境下的译者对狄金森诗歌结构的遵循与悖逆,以此初步探索诗歌跨越异质文明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情况。对这些变异情况的发掘,将有助于译介在遵循与悖逆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余华作品在德国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德国汉学家、翻译家高立希的译介工作。余华的散文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出版后,德译本也很快问世并受到热议。对比原文、德译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些许出入之处,这当然是翻译难以避免的。译者和读者对于文本的不同理解是依赖于文化系统的,也是历史的和具有主观性的。以解释学视角来看,这种不同的理解恰恰是不断深入理解的基础,同时也表明将解释学与语言转换问题相结合可以帮助拓展翻译研究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12.
社会意识形态对译者行为的操纵是绝对的,但影响的程度却是相对的,它主要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继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之后,变译的提出给译者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译者行为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也是具有共性的群体行为.鉴于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译者应摈弃意识形态的成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不同文化的平等、互补和共存,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译者应根据原语的语言、文化功能,努力让译本达到功能上等值。在汉英互译过程中,真正需要转换的不是语言单位预先规定的意义,或曰静止孤立的词典释义,而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变通意义。同单纯的"形似"相比,"神似"无疑更可取。因此,只有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产生真正准确、规范、得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翻译困难,却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为实现文学作品翻译的交际功能,令译入语读者同样能够理解文学原著的文化内涵和原文的形美意美,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文化关联、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去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交际功能的基础上创作出文化翻译意义上的成功译本。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目前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译者的地位逐渐成为不同翻译理论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的内在讨论,而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的思想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升华,从译者边缘化到译者主体,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再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  相似文献   

16.
翻译实践中,对汉语诗词的表现手法与文化内涵理解不够,会影响译文的意美,甚至歪曲原作的本意。文中比较分析了许渊冲和伯顿·华岑翻译的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英译本,认为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但也都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金刚经》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六个译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这也是流通得最为广泛的一个译本,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金刚经》,自然就会想到鸠摩罗什的这个译本。这当然是有其原因的。事实上,鸠摩罗什的译本确实有其特点或者说是优点。但是,他的译本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翻译得过于简略模糊,一些佛学义理显得不是很清楚。相比之下,玄奘的译本就比较具体准确。一些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不清楚的问题,只要对照玄奘的译本,马上就会变得很清楚。所以,玄奘的译本对于鸠摩罗什的译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玄奘的译文确实有其优越性。本文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译者面临的最大语境。目前,国内关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已基本达成共识,首先就是要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但是认为"国际化"就是全盘西化、外语人才培养就是单方面的吸收外来语言与文化的思想是对该理念的误读。本文梳理了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本土化意识与相关概念——本地化翻译、译者主体性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揭示了培养译者本土化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国与国之间,语言和语言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中英之间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礼仪、宗教、教育,以及思维模式上等等。这些差异,是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翻译的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有这种语言当中所包涵的文化。当译者遇到两种文化的相似之处时,翻译过程往往较为顺利;而若遇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时,翻译就不那么好进行了。这时就要考验译者的思辨能力了。翻译不单纯是语言的照搬,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解码的过程,需要译者进行分析和再创造。只有这样,翻译出的作品才能广泛的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以认知凸显为理论框架,从图形/背景关系入手,通过分析10位译者对李白诗歌《月下独酌》的不同英译,探讨了认知凸显对唐诗理解和翻译的制约。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原诗图形/背景的制约,而且有意、无意在寻求与原诗图形/背景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