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3—2013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以农药使用强度和作物多样性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农药使用强度及作物多样性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农药使用强度不但能增加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而且具有明显的作物多样性门槛效应:当作物多样性低于门槛值时,农药使用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将增加0.8048个单位;当作物多样性高于门槛值时,农药使用强度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将降至低门槛值时的0.66倍。作物多样性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具有明显的农药使用强度门槛效应,而且是双门槛:当农药使用强度低于低门槛时,作物多样性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会有比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当农药使用强度在高低门槛之间时,作物多样性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仍然为负但不显著;当农药使用强度高于高门槛时,作物多样性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抑制作用比农药使用强度小于第一门槛值时更强烈。对此提出控制农药使用强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南通地区土地复种指数高,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重,单位面积农药使用强度高。为减少农药对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的影响,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在分析南通市化学农药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介绍了化学农药减控使用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8年我国25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考察作物生长期内积温和降水量对农药投入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气候因素会显著影响农药投入,作物生长期积温和降水量对农药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这两者的协同作用也显著为正。异质性分析表明,北方地区和高产量地区的农药投入对气候因素更为敏感,并且影响效果也更大。农户受教育水平提高、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减少、地区受灾率增加会提高气候变化对农药投入的正向作用。因此,在制定农药减量政策时应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建立农业气候预警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降低农户过量施用农药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物多样性对维系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以提高作物产量,该文综述了农业种质资源多样性、农业物质多样性和农业景观多样性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研究进展,提出在现代农业防治中应尽量减少高毒农药的使用,利用农业生态中的生物多样性来持续控制农业病虫害发生的思路,以充分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在作物病虫害防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药减量使用和科学使用,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分析1991-2014年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收敛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均显著提高,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依次递减;各地区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均进一步扩大,且东部地区省份的绝对差距显著大于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σ收敛趋势不具有一致性,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绝对差距未显著缩小,中部地区省份显著缩小,东部地区省份则显著扩大;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具有一致性,初期农药使用强度较低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更快,离自身稳态值越远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也越快;与东、西部地区省份相比,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收敛速度要更快。最后,提出开展区域性综合防治、推行可持续防控、加强监测预警等科学有效控制农药使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作物多样性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利用规模优势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1961—2017年全球主要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生产和农业投入等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7年,全球玉米和水稻收获面积显著增加,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主要禾本科作物规模优势指数呈上升趋势;大豆是全球种植规模最大的豆科作物,1961—2017年来大豆收获面积显著增加,南美洲和北美洲的豆科作物规模优势指数呈上升趋势;全球主要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产量和单产水平均显著提高。2)2002—2017年,全球农业生产中氮肥、磷肥、钾肥和农药投入总量均明显增加,其中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农业生产投入总量最大。3)2002—2017年,在主要禾本科作物规模优势明显地区,主要禾本科作物规模优势指数的增加会导致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投入量显著提高,而豆科作物规模优势指数的增加会使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投入量显著减小。因此,在中国等主要禾本科作物多样性指数大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豆科作物多样性对于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提升作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包头市地处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主要的农作物区。近年来,由于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有机合成农药使用量也相应的迅速增加。本文从包头市农作物播种基本情况入手,列举了经常发生的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病虫害及防治病虫害使用农药的情况。通过对实际数据的调查分析可知在农作物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包头市农作物种植中存在着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农药使用量过高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需求总量有所增加 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201 2年冬小麦面积比前年增加6.67万公顷以上,冬油菜面积增加12万公顷左右,秋冬种蔬菜面积增加3.4%.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对农药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 同时,根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预计2013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重发态势,其中水稻"两迁"害虫、小麦蚜虫、玉米螟病害虫呈重大发生态势,黏虫、小麦赤霉病重发风险较高,二点委夜蛾、小麦条锈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的可能,防治压力增加有可能拉动国内农药市场需求.预计全国农药需求总量为33.43万吨(折百量),比上年增长4.68%.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因素之一,种类多、影响差、波及范围广。因药剂的大量使用,对控制病虫害收效甚微,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加剧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农作物栽培病虫害进行生态调控防治,在农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农作物病虫害生态调控内涵农作物病虫害生态调控,指采用生态控制、生物多样性控制、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农药等一系列绿色环保方式,达到对病虫害调控的目的,减少过去在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农药使用过  相似文献   

10.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78年至2015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201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化肥施用强度并未有实质性下降,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折纯量仍然高达443.53 kg·hm-2,极大超过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环境造成危害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本研究利用1994—2016年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科学剖析种植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蔬菜、水果面积增加同化肥施用强度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是化肥施用强度高、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作物总面积对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显著正向影响,化肥生产价格对化肥施用量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业生产中,离不开农药和化肥,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以及使用化肥来提高作物产量,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因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不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长,也对土壤、水、空气、生物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从最直接的方面来讲,现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却吃什么都不"对味儿",  相似文献   

12.
随着泸西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品种越来越丰富,复种指数越来越高,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也增多,农药使用量增大,对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分析如何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使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农药利用率显著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红塔区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9万hm2,累计病虫害发生面积25万hm2,防治面积8.8万hm2.农药的使用水平不仅影响着农业的生产效益,对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重要影响.就近年来红塔区农药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如何提高农药应用水平,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今年降雨偏多,易发生病虫害,预计农药用量会有所增加。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介绍,截至5月30日华南、西南南部、江南南部稻飞虱严重发生面积已达175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40%以上。此外,由于使用高效农药的比例增加,农药的平均价格会有所上升。预计2007年主要农作物农药费会增加,其中发生病虫害严重的稻谷增幅最大,具体如下表所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以园艺作物为重点,兼顾粮食作物,通过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选购合理使用农药活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重点培训生产经营人员400人次,农民2000人次。普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粮食、蔬菜等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150个,面积达150万亩。发动农技人员挂钩粮食、蔬菜生产基地200个,重点指导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药施用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1—2015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农药施用量数据,研究我国农药空间使用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运用ArcGIS软件和Slope分析、空间自相关、空间冷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农药施用的空间自相关性、施用量变化的区域迁移和空间冷热点情况。结果表明:(1)1991—2015年,27个省份农药施用量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由1991年的76.5万t增长至2015年的178.3万t,年均增速3.44%,远远快于在此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1.4%的增幅;(2)1991—2015年,我国农药施用的空间自相关性逐年减弱,农药施用空间分布由东部沿海的高聚集区向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离散化演变。农药施用增量的空间演变特征表现为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西南地区;(3)东北地区取代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农药施用的热点地区,农药施用的冷点地区由东南沿海向中部地区迁移。根据我国农药施用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应采用不同的农药减量化措施,对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适宜采用统防统治的规模化病虫害防治方式,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心施用低毒、高效的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7.
<正>农药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防病治虫、促进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至关重要。但由于农药使用量较大,加之施药方法不够科学,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研究和探索农药使用零增长问题,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1农药使用现状2016年迁安市耕地面积约6.7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为5.5万hm~2,病虫害防治面积378.12万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异常变暖、农业系统的改变、以及人为等外力干预等因素的影响,榆林市农作物发生生物灾害的频率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以病虫害为主要的生物灾害,不利于农业系统的稳定发展。为了研究榆林市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时间特征,本文根据榆林市1986-2018年病虫害的灾变数据,用线性回归、距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以年际、年代际为时间单位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结果表明:(1)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面积变化倾向率为226.48千hm~2次/10a,发生率变化倾向率为0.418%/10a,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2)农作物病虫害损失面积倾向率为783.25 t/10a,呈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3)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面积倾向率为186.49千hm~2次/10a,防治率变化倾向率为0.079%/10a,表现为增加的趋向。总体来看,榆林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损失量均呈上升趋势,病虫害防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建议榆林市政府及相关单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红塔区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9万hm^2,累计病虫害发生面积2.5万hm^2,防治面积8.8万hm^2。农药的使用水平不仅影响着农业的生产效益,对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重要影响。就近年来红塔区农药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如何提高农药应用水平,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黑龙江省82个气象站1998—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AD)方法,分析黑龙江省不同持续时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强度和影响面积特点,评估极端低温事件对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1998—2017年黑龙江省极端低温事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西北部与东部地区受影响最为频繁。持续时间2 d以上的事件发生概率小、强度大,最强中心位于伊春市北端。2)年均累积161.8万km 2耕地面积受极端低温影响,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及伊春南部。3)气象产量与极端低温频次、事件强度和影响耕地面积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频次增加、事件强度增大、影响面积增大,气象产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