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对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的径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择伐改造诱导的异龄阔叶红松林中,红松与阔叶树的径级分布在各个调查年份基本上呈单峰型偏左曲线,随着林龄的增长曲线峰值逐渐向右平移。皆伐改造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根据红松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年龄采取不同强度抚育,林龄小于20年生时采取半透光抚育,林龄大于20年生时采取全透光抚育。不同林分类型阔叶红松林径阶分布有明显差异,红松纯林、红松-胡桃楸、红松-杂木与其它类型的红松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胡桃楸、红松-水曲柳与其它类型的阔叶树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径阶分布取决于红松与阔叶树株数比例,阔叶树的径阶分布主要取决于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2.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是地带性顶极植被.本文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分类型分布的斑块和年龄特征、垂直分布特征,论证郁闭度对红松群落数量、幼林生长群落的影响,阐述不同林分类型对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上层林冠抚育对红松幼树的影响、上层林冠抚育强度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证明:透光抚育为红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上层抚育可显著提高林冠下红松幼树的高生长、地径生长和保存率,提出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土壤温度的定位观测(土壤深度5cm处)及分析,长白山北坡3种不同林型土壤氮矿化速率表现为季节动态变化,与土壤温度季节动态变化比较相似。在不同月份氮矿化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在7、8月份时,氮矿化速率最大且红松云冷杉林土壤氮矿化速率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和岳桦云冷杉林。而在11、12、1~3月份之间氮矿化速率比较低且变化比较平稳。主要是因为温度对氮矿化速率起限制作用。就不同林型而言,阔叶红松林土壤年氮矿化量是44.13kg/hm2.a为最高,其次是红松云冷杉林31.3kg/hm2.a和岳桦云冷杉林25.73kg/hm2.a。因此阔叶红松林土壤供氮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恢复的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林区现有林经营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阔叶红松林。栽针保阔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的科学理论,但还需时间的检验并不断完善。天保工程的实施为提高现有林生产力、恢复阔叶红松林提供了历史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适当发展红松人工林具有重要意义,落叶松人工林可以通过人为诱导向阔叶红松林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封山育林不利于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应由“封山”向“育林”转变。  相似文献   

5.
人工培育起来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1—10年间每公顷年蓄积净生长量为2.90m~3,生物量年净生长量为4.1t,年投资为35.26元。比同龄人工红松纯林蓄积量高3倍,生物量净生长量高0.7倍,投资额降低63.1%。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垂直结构合理,能充分利用光能,调节温度,贮水能力强,林下土壤疏松,肥沃,容重小,通气透水性强,有利于有机物质分解。  相似文献   

6.
对东折棱河地区的柞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等3种典型的阔叶红松林进行了标准地调查,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天然红松林的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出现差异的原因,同时判断了不同红松林的群落稳定性。结果发现:在分层现象明显的阔叶红松林中,主林层的红松为优势种,分布最广,占据最大的生存空间,而阔叶树种则在次林层争夺生存空间。在红松林的不同发育阶段,其林分密度不同,但自然稀疏现象的存在使林分结构趋于优化,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艾婷婷  姚博 《防护林科技》2013,(1):44-45,49
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基本上可分为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和人工营造的同龄阔叶红松林等3种类型。文章对这3种人工阔叶红松林经营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长白山北坡。从植被的分布,可把长白山北坡的林型划分为:杜鹃岳桦林、红松云冷杉暗针叶林、杜香落叶松林、灌木阔叶红松林和胡枝子长白赤松林五个主要林型。长白山北坡土壤也有明显的垂直带分布。从山顶到山麓,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划分为:山地苔原土、山地生草森林土、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四个主要土壤类型。我们在1982年,对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上生长的杜香落叶松林、山地暗棕色森林土上生长的胡枝子长白赤松林和灌木阔叶红松林。三个主要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阔叶低产林择伐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林,通过择改后再进行幼林抚育,更新后7~9年进行透光抚育和适时伐除上层保留木,可以形成以红松为主的稳定的阔叶红松林。并推导出了适时伐除上层木的时间公式为:T=19.6729-0.4448D-0.0077N。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林型、不同经营措施下,红松林和杂木林土壤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杂木林的全N、碱解N和速效P的含量皆高于红松林,但速效K和磷、有机质的含量却低于红松林;择伐上层林木栽植的红松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皆伐造林和直接林冠下造林要好,中度择伐改良土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型土壤水、气、热及养分状况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年生的人工阔叶油松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水热状况的观测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林型对土壤条件的影响,为今后选择最佳的混交类型,保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马尾松人工林林隙内土壤的空间异质性,比较了不同年龄及不同大小林隙内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不同林隙内土壤除全K外,都体现出了明显的表聚性;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林地土壤的pH值由于硝化作用增强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是因为林隙内草本植物的...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一些林区的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经营粗放等众多问题,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尤其在人工林经营中存在诸如病虫害严重、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情况,使得人工林森林健康经营成为目前林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工林有计划的人为干预经营方式,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的需要。结合2002年、2003年及2004年帽儿山樟子松人工林林分数据,实测每株树高、胸径,整理数据计算出每公顷蓄积量与平均生长量。由平均生长量最大年份可得出数量成熟龄在41年左右,确定林木最优轮伐期。  相似文献   

14.
以广泛分布在川西亚高山地区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林龄(20年,30年和40年)林地地被物和土壤的水文特征开展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林龄对云杉人工林林地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云杉人工林乔木生物量随之增加;灌木盖度显著升高,而草本则降低;灌、草的生物多样性均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即先降低再升高;同时,林地地被物中,苔藓仍占据了主导的水文作用,其蓄积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无显著变化;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均随之显著增加。这与随着林龄增长而发生改变的林下光照和大气、土壤湿度有关。最后,在林地生物多样性增加、灌木盖度增加以及苔藓蓄积量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林地土壤密度也随之降低。可见,随着林龄的增长,密度2300/hm2左右的云杉人工林,不但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土壤质地逐步改善,进而林地水文效应也随之增强,林龄在更长时间尺度对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情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5.
广西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结构破坏率和密度则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差异,明确林龄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武夷山脉选择3、12和38年生的杉木人工林,采用Biolog-ECO法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特征,并对土壤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特性进行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利用碳源的差异及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cIntosh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6~168h培养时间内,3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显著高于12年生和3年生(P<0.05)。38年生对酚酸类、胺类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12年生对酚酸类、多聚物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3年生对多聚物、羧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强度较大,并且38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和胺类的强度显著高于3年生,而12年生和3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热图分析结果表明:38年生和12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代谢31种碳源底物,而3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仅能代谢19种碳源底物。环境因子中,土壤pH、全氮、速效钾和碳氮比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结论】38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最高,3年生最低,pH、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上升,碳氮比则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因此林龄是驱动杉木人工林土壤生物学和非生物性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云南热区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普文试验林场,通过对不同龄期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较,并以当地的山地雨林、林龄较为接近的西南桦次生林和黄水(黄牛水 水锦树)次生林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参照,作了对比分析;还对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其土壤肥力状况及物理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人工纯林随着林龄的增长,其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先维持再积累上升的趋势;15年生的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水平与黄水(黄牛水 水锦树)次生林相近,随其林龄的增长,预计会超过黄水(黄牛水 水锦树)次生林而接近于山地雨林。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土壤全N、水解N、速效K含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水平可用以指示其土壤的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人工林地力维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地力衰退与维护这一林业研究热点,文中从林分生产力、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自毒作用6个方面阐述了马尾松人工林的地力现状。众多研究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尚未出现地力衰退,其产生地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营林措施。同时从轮作、混交林、发展林下植被、林地施肥、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马尾松人工林地力维护进展,并对马尾松人工林地力维护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滇西山地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滇西不同利用类型下(桉树林、旱冬瓜林、示范林、云南松林)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显著或极显著的,不同的利用类型和土层并对之影响显著;桉树林下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下降,说明桉树林下土壤退化严重;示范林下土壤各项物理指标有所好转,具有一定的土壤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施肥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施肥4年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消长、水分物理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含量,其最适处理(100kgN/hm2+100kgP2O5/hm2)分别比施肥前提高21%、60%和14%;而施肥对全P、速效P以及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影响不大;对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分析表明,施肥使土壤微生物总数比造林前提高了377%,从而提高土壤活性,促进林木生长。适当地施肥并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造成剧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