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稻瘿蚊的综合治理研究稻瘿蚊在南方一般年发生6~8代,广东南部及海南岛年发生9~11代。中稻、晚稻秧田和本田均可受害。在防治措施上,应铲除寄主(游草),压低虫源;改“稻一稻”耕作制为“烟一稻一菜”、“稻一豆(薯)一菜”制,改单季中稻、单季晚稻为“早中稻...  相似文献   

3.
1998年江西稻棉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江西气候异常,水稻、棉花病虫的发生为害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现分析报告如下:11998年江西稻棉病虫害发生概况1.l水稻病虫害属偏重发生年份,轻于1997年,发生面积5953113.4lunZ。其中早稻病虫重发生,略重于1997年,发生面积3095726.7hlnZ;晚稻病虫中等发生,明显轻于1997年,发生面积2857386.7hm'。重发生的病虫有早稻稻瘟病、纹枯病和晚稻稻自蚊,偏重发生的病虫有早稻和一季晚稻稻飞虱、早稻稻纵卷叶螟、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和北部三化螟。l。2棉花病虫害总体发生水平为中等偏重,发生面积504266.67hm',其中棉铃虫重发生,尤…  相似文献   

4.
1963年在湖南沅江及南县选择隣近的种植制不同的五个生产大队,調查对比、分析耕作栽培措施及其他生态因素,与三化螟种羣数量消长及为害程度的关系,探索最經济有效的稻螟防治策略和综合措施。各对比点結果一致証明,在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大队間,三化螟发生基数大小的悬殊差別,是决定当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輕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适当的面积(大队)上結合耕作栽培措施相当彻底地消灭三化螟越冬幼虫,不仅可控制第一、二代的为害,且对压低第三、四代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结合夏收灭茬連續压低虫源,更可加強对后期螟害的控制。螟害程度决定于水稻最易受害生育期与稻螟盛发期配合的程度和螟虫发生数量的綜合影响。因此,在农业防治方面,結合耕作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及調节水稻生育期并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均应尽可能的利用。扩种双季稻对三化螟的发生为害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在湘北滨湖稻区的情况下,可以結合双季稻的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作为控制螟害的一項措施。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中稻早栽既可避免第三代三化螟的为害,且可促使第二、三代三化螟更多地集中在小面积的迟中稻或单季晚稻上,有利于集中施药歼灭。稻螟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結合重点药治。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建議采取結合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調节水稻生育期及恶化螟虫生活条件的各項措施并药治二代桥梁田,对三、四代进行重点药治。  相似文献   

5.
杂草稻的发生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的发生与耕作方式、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杂草稻不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且降低水稻的商品价值.应采取预防、调整耕作栽培方式以及化学防除的杂草稻综合防治措施对杂草稻进行积极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2003年上高县早稻稻飞虱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险峰  袁雪梅  邹金苟  黎海泉 《江西植保》2003,26(4):185-185,160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是水稻主要病虫害之一,近十多年在江西省上高县早稻发生危害程度相对较轻,而2003年大发生,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县今年早稻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 1 发生特点 1.1 危害面广、程度重 全县早稻稻飞虱发生面积1.07万hm2,占全县早稻面积的89.9%。全县各地早稻、各种类型田发生都较重,尤以未晒田长期浸水或长势青绿茂盛禾田块为害重。6月下旬初进入危害高峰期,7月上旬出现“穿顶”现象。部分农户因防治不力造成稻丛基部变黑发臭,叶片变黄,枯稿倒伏,损失不小。据统计,全县损失1~2成的约5500hm2,“穿顶”面积有72hm2,是自1987年…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病害,特别是早稻叶稻瘟发生面大,流行频率高。为了探索有效的预测方法,笔者对本县1981~1990年有关早稻叶稻瘟发生的历史资料(表1)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将叶稻瘟流行程度分为五级,并依轻发生,中偏轻发生,中等发生、中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8.
稻赤斑黑沫蝉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春泉 《植物保护》1985,11(6):44-44
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ix versicolor Fabricius),俗名泡沫虫,是局部稻区间发性害虫,我县历史上无此虫发生的记载,但近3年来,桥头乡早稻受害颇重。 桥头乡是丘陵山地单季与双季混栽区(坡田只插一季早稻),每年插早稻4500亩左右,1983年赤斑黑沫蝉突然大发生,近年每年的发生面积在1100亩左右,严重受害的有300来亩。一般减产5—10%,严重丘块减产20%以上。 1985年7月中旬调查其为害征状及损失程度。此虫寄主有  相似文献   

9.
稻象甲为害水稻造成断叶、枯萎、死苗,据1997年调查,吉安县有5000hm’早稻不同程度地遭受稻象甲为害,其中15ohm’受害严重,丛害率为77~87%,每丛一般有成虫3~5头,最高的达10头,造成稻苗大量断叶、枯萎。近年来稻象甲在我省及我国南方稻区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稻区耕作、田间管理粗放,有些稻田早稻收割后水翻耕直接栽插二晚,春季也未进行田边除草及杀灭成虫、幼虫工作。二是此虫虽历年有所为害,但没造成毁灭性灾害,未引起植保部门及农民群众的普遍重视。为了控制稻象的为害,应当加…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5月8~10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广东省广州市组织召开了2011年全国早稻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会议预计2011年早稻主要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害虫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在部分稻区设点系统调查当地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水稻生育情况及稻螟发生为害规律和螟害程度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螟害程度差别的原因。初步论证了结合农业技术分阶段连续压低稻螟虫源数量对抑制螟害可以起显著的作用,应尽可能作为稻螟综合防治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越冬防治压低稻螟发生基数,不仅可减轻前期的螟害,对压低稻螟后期发生量及为害程度也有一定的效果。在越冬防治的基础上,在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期间结合农业技术进一步压低虫源能更有效地控制螟害。结合农业措施分段连续压低虫源的效果与措施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有重要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并非完全有利于三化螟的发展,螟害也不一定加重,相反,可以减轻。  相似文献   

12.
中粳稻田杂草稻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初探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通过对苏中地区单季稻田杂草稻特点的调查观察和相关试验表明,杂草稻的发生与耕作方式、栽培方式、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采取轮耕换茬,调整栽培方式及稻田适时管理等可控制杂草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异源免疫alloimmunization是指超过种株界限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异源免疫在动物病害中是广泛存在的。如感染蛔虫卵的小鼠具有抗杜氏血吸虫(S.douthitti)尾蚴攻击的抵抗力。 1981年早稻,钦州地区稻瘟病大发生,当时根据稻瘟病与稻纹枯病发病条件相近似的情况,曾预计稻纹枯病亦将大发生,但意外地遇到了一个稻纹枯病轻发生的结果。笔者当时曾就此提出过水稻植株感染了稻瘟病之后,是否会增加对稻纹枯病抗性的设想。 根据钦州地区五县(市)1978—1988年共11年的统计,早稻穗颈瘟  相似文献   

14.
在植保工作中,笔者发现:稻飞虱与稻纹枯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在早稻大胎至乳热期相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5月7~8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省长沙市组织召开了全国早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与会专家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基数、气候条件和水稻栽培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早稻病虫害呈偏重以上发生态势,重于上年,发生面积2 093.3万hm2次。其中,虫害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为主,发生面积1 453.3万hm2次;病害以稻瘟病、稻纹枯病为主,发生面积640万hm2次。  相似文献   

16.
黄沙公社位于上犹东南部,地处犹江两岸,与南康、崇义两县接壤,海拔150米,年平均气温19℃,无霜期290天。种植双季稻为主,稻蔗混栽。常年早稻面积8,300亩左右。历年稻瘟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79年早稻穗颈稻瘟大流行,全社发病面积3,200亩,占早稻种植面积的37.21%、严重田块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病害。特别是早稻叶稻瘟发生面大,流行频率高。为了探索有效的预测方法,笔者对本县1981—1990年有关早稻叶稻瘟发生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发现叶稻瘟流行程度与田间发病始期和6月上旬雨量关系密切。见表1。将叶稻瘟流行程度分5级,并依轻发生中偏轻发生、中等发生、中偏重发生、大流行等次序分别以1、2、3、4、5代表,对表1中数  相似文献   

18.
1993年6月我市首次在岙环镇罗株村发现水稻危险性害虫稻水象甲。当时省、地、市各级政府相当重视,在市府领导下,立即发动广大农技干部、乡镇兼职检疫员和村植保员对全市30个农业乡镇的24612hm2早稻进行全面普查。经普查发现当年有9个乡镇1534hm2早稻发生稻水象甲危害?..  相似文献   

19.
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禾、米秧、标茅等。其病原菌 Gibberella fujikuroi(Swa.)Wol-lenw.属子囊菌。无性世代为 Fusarium fujikuroi Sawada(=F.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类。近年来,各地的早稻,特别是杂交早稻发生普遍而严重。不仅长江中下游种植的威优48、威优49、威优17等杂交组合容易感染这种病害,而且在云贵高原、汉中平原和东北稻区的杂交、常规稻亦严重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专家经济预测与数值研究相结合,预报1995年度广西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程度:三化螟早稻将中等偏轻发生,个别县达中等程度。晚稻为中等程度,局部中等偏重;稻纵卷叶螟早稻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晚稻中等偏轻,少数几个县(市)中等程度发生;稻飞虱早稻将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晚稻中等发生;稻瘟病中等偏轻。历史发病区将中先进偏重至大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