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花生的育种方法主要有杂交育种、化学诱变(辐射育种)和分子育种。杂交育种是常用的方法,通常选择两个具有优异性状的花生植株,分别作为父母本进行杂交.杂交1代种子种植后,根据育种目标在田间进行选种:选中的2代种子再种植选种;连续经过5-6年的时间,选择出符合育种目标,性状好并保持稳定,产量高的花生品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生种子在营养钵中培育出实生小薯,再用实生小薯进行无性一代培育及选种,因减少了移栽环节,既提高了成活率,又使各组合能按正常生育期成熟,利于选种。无性一代的培育在网棚内种植,免受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防止优良品系在低代被淘汰,使优势基因继续保留下来,确保无性世代有丰富的选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回交法对提高亚麻出麻率和纤维产量上效果显著.在选种效果上,以回交一代选种效果为最佳;回交二代选种效果也很好,特别是对攻关性状的选择上效果显著;回交三代选种效果最不理想.在回归亲本和非回归亲本的选择上,均是出麻率和纤维产量愈高,综合经济性状愈优良的品种,后代选择的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4.
回交法对提高亚麻出麻率和纤维产量上效果显著。在选种效果上,以回交一代选种效果为最佳;回交二代选种效果也很好,特别是对攻关性状的选择上效果显著;回交三代选种效果最不理想。在回归亲本和非回归亲本的选择上,均是出麻率和纤维产量愈高,综合经济性状愈优良的品种,后代选择的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Bt基因导入大豆品种。对132株D1代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5株阳性转化植株。再将获得的5株D1代阳性转化植株的种子放在温箱中发芽,提取DNA进行检测,结果得到2株D2代稳定遗传的阳性转化植株。用X-Glue溶液对转Bt基因132株D1代植株进行检测,结果没有发现阳性反应。另外,本实验还采用荧光制片方法从植物组织结构的角度证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方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可行性,并提出花粉管通道方法操作的最佳时间为授粉后6-20h。  相似文献   

6.
根据黑龙江啤麦基地的生态及生产条件特点,提出了本基地主要育种目标及育种策略。育种目标应多棱与二棱兼顾。多棱以高产、抗赤霉病,增加千粒重的浸出率、抗倒伏为主;二棱以高产、抗根腐病、抗倒伏为主。科学的育种目标必须伴随着科学合理的亲本选配,杂交组合方式及选种方法等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与棉铃虫虫害发生相关显著的气象因子,并据此做出棉铃虫发生情况的合理预报,分析了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2000―2017年的气象资料和棉铃虫虫情资料。得出:衡水棉铃虫卵的始见日最早为5月24日,最晚为8月22日;2代、3代、4代卵盛期分别为6月13日-7月1日、7月18日-8月4日和8月17日-9月14日;棉铃虫虫害主要发生在6-8月;棉铃虫的发生主要和气温、地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棉铃虫发生的预报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回测检验,相应预报模型对2代、3代、4代百株累计卵量的预报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1.1%、20.7%、29.9%,对各代卵的等级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4.4%、83.3%、77.8%。  相似文献   

8.
黑亚16号亚麻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黑亚16号是以高纤、抗病、抗倒、早熟的俄罗斯亚麻品种俄-5为供体,以我所育成的优质、高纤、抗旱品种黑亚7号为受体进行DNA导入,于2000年D4代决选出了亚麻新品系D96021-1。经两年鉴定试验和两年区域试验均表现出高纤、优质、抗病、抗倒等优点。2005年生产试验原茎产量5842.3kg/hm^2,比对照增产11.8%;长麻产量986.6kg/hm^2,比对照增产18.1%;全麻1469.7kg/hm^2、比对照增产18.6%;种子产量405.9kg/hm^2,比对照增产15.8%;长麻率20.6%,比对照高0.9个百分点;全麻率30.8%,比对照高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经室内饲养和室外调查观察,初步摸清了甜莱夜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甜菜夜娥在我市一年发生5代,7~8月危害棉花,以第3代为主,幼虫共5龄,2龄前群集危害,3龄后分散危害,并危害加重,抗药性增强成虫表现昼伏夜出,趋光性强,趋化性较弱。防治策略抓住2龄前的适期防治,狠治第3代,兼治其他代。防治方法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并结合灯光诱杀;以及做好灌溉或中耕等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调查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豫西山区马铃薯瓢虫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措施。马铃薯瓢虫在豫西山区1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越冬,根据确定的经济允许损失水平L=2.67%,求得防治指标为越冬代成虫3.6头/丛,1代的虫2.5头/丛.防治方法为:①消灭越冬虫源;②及时处理马铃薯残株,清除附近茄科杂草;③采用化学药剂5%来福灵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防治。  相似文献   

11.
于1999、2000年两年在丹东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对大豆品种丹豆8号进行不同播期试验。对大豆的出苗期、苗情、结英部位、籽粒霜霉病、特别是产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在丹东地区,丹豆8号5月上旬播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大豆新品种白农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广霞  梁杰  王英杰 《大豆科技》2007,(3):11-11,13
大豆新品种白农11是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于1994年以白农9号(白交8801-6)为母本,河北大黄豆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原品系代号白交9403-9.该品种特点是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灰斑病、霜霉病、褐斑病,抗大豆食心虫,抗旱耐瘠耐盐碱,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秣食豆与其它类型大豆间杂种后代的育种效果及遗传潜势。结果表明,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但百粒重小。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类型间组合,内在遗传潜势最大。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渗入,能显著增加杂交后代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提高主要产量性状的选择潜力。只要亲本选配得当,株高和百粒重等性状在F_2即可出现栽培大豆类型。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可用于选育纳豆等特用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采用WinQTLCart2.5软件的CIM和MIM分析方法对2006年-2010年连续5年的大豆荚数的数据进行QTL定位,在11个连锁群上共定位了43个QTLs。检测到15个控制一粒荚数的QTLs,分别位于A1、A2、C2、D1a、D1b和N连锁群;检测了10个控制二粒荚数的QTLs,分别位于A1、B1、D1a、I、J和N连锁群上;检测了10个控制三粒荚数的QTLs,分别位于A1、B1、C2、D1a、D1b和I连锁群;检测到8个四粒荚数的QTLs,分别位于A1、D1a、E和H连锁群。在2007年和2009年检测到3个QTLs位点,Qspntws-J-2、Qspntws-N-1、Qspnfs-D1a-2均为多年稳定遗传的QTL位点;分别在A1、D1a、D1b连锁群上各检测到一个QTL位点,同时控制多个性状。  相似文献   

16.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大豆食心虫抗性品种鉴定及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8份大豆品种(系)大豆食心虫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在着显著差异。筛选出高抗大豆食心虫品种1份和抗性品种17份。抗虫性状分析表明,虫食粒率与百粒重,荚皮内糖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荚皮内纤维素含量,荚皮硬度,荚皮颜色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槐为供体,花生栽培品种79266和辐8707为受体,采用花萼管注射法和柱头浸滴法将供体DNA导入受体。D1代变异率33.3%~63.4%,变异的性状包括单株果数、果形、果大小、内种皮颜色、株型、叶形、熟性、育性及产量性状。D2的大部分变异株能稳定遗传,不再分离,稳定株行占D2株行的75%~96%。试验表明,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可以引起后代的变异,变异范围广,稳定快,是花生品种改良和创造新种质的有效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导入外源DNA大豆后代的抗虫性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豆食心虫(Leguwinivora glycinivorella)和大豆蚜虫(Aphid glycines)是东北大豆生产的主要虫害。为拓宽资源的利用,创造抗虫大豆种质,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品种吉20、吉25、吉27、吉30等导入皂角(Gleditisia japonic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和农家早期品种DNA,对从后代中选出的变异系进行了多年抗虫性鉴定和筛选,得到了抗虫品系4个。本文报告了抗虫鉴定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大豆叶形垂直分布类型在产量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油89306组合分离世代的研究表明,该组合存在3种叶形垂直分布类型,即下阔叶—上阔叶、下阔叶—上窄叶和下窄叶—上窄叶。以下阔叶—上阔叶和下阔叶—上窄叶类型的百粒重最大,且两类型间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下窄叶—上窄叶类型的百粒重;以下窄叶—上窄叶类型的每荚粒数最多,下阔叶—上阔叶类型的每荚粒数最少。在本研究所处旱涝频繁的黄淮南部地区,以下阔叶—上窄叶类型的育种效果最好,并从本类型的研究材料中成功地选育出高产夏大豆新品种中豆26。与下阔叶—上阔叶类型的中豆19(89306组合的母本)相比,下阔叶—上窄叶的材料中豆26和中豆20实现了在保持其它产量因素变化很小前提下每荚粒数的定向显著提高,因而实现产量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