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12个省采集的200份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No.24菌株,其产生菌经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以17种病原真菌、8种病原细菌和酵母菌为供试菌,分别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管碟法测定了No.24菌株发酵液对病菌的抗菌活性。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生测结果表明,No.24菌株发酵液对17种供试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以上的占76.5%;管碟法生测结果表明,No. 24菌株发酵液对8种供试细菌和酵母菌的4种抑菌圈直径在15 mm以上。对No.24菌株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对热和酸的稳定性强,发酵液加热到80C未丧失活性,在pH 2~3的1 mol/L HCI溶液中活性几乎不丧失,但对碱的稳定性差。菌株传接5代时,活性稳定,从第6代开始其活性缓慢降低,第10代的抑菌圈直径比出发菌株仅减少了1.8mm。  相似文献   

2.
海洋放线菌B5菌株发酵液抗菌谱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B5菌株是从山东威海浅海海域分离得到的一株放线菌,经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发酵液对15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杀菌活性生测,结果表明,B5菌株发酵液对13种供试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其发酵液对3种病原细菌进行室内杀菌活性生测,结果表明,B5菌株发酵液对3种供试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5mm以上.发酵液经80℃处理6h,活性仅丧失了18.2%.在酸性条件下活性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活性不稳定.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该发酵液的主要活性物质为碱性水溶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从12个省采集的200份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No.24菌株,其产生菌经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以17种病原真菌、8种病原细菌和酵母菌为供试菌,分别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管碟法测定了No.24菌株发酵液对病菌的抗菌活性.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生测结果表明,No.24菌株发酵液对17种供试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以上的占76.5%;管碟法生测结果表明,No.24菌株发酵液对8种供试细菌和酵母菌的4种抑菌圈直径在15 mm以上.对No.24菌株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对热和酸的稳定性强,发酵液加热到80 ℃未丧失活性,在pH 2~3的1 mol/L HCl溶液中活性几乎不丧失,但对碱的稳定性差.菌株传接5代时,活性稳定,从第6代开始其活性缓慢降低,第10代的抑菌圈直径比出发菌株仅减少了1.8 mm.  相似文献   

4.
放线菌Y23菌株发酵液抗菌活性及稳定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临沂、日照等主产烟区烟田采集病株根际土壤,分离到一株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Y23,经初步鉴定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分别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了Y23菌株发酵液对15种病原真菌、3种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Y23菌株发酵液对3种供试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60%左右,占供试真菌数的20%;琼脂扩散法生测结果表明,Y23菌株发酵液只对布克氏杆菌有抑制作用。对Y23菌株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低温贮藏效果好,对热、酸碱及紫外光照稳定性较强,对日光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放线菌H50发酵液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沈阳农业大学微生物研究室分离的1株放线菌H50[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分别以植物病原菌真菌12株、细菌3株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管碟法测定H50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以及发酵液的稳定性.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H50发酵液对12株供试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对其中6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0%以上,对油菜菌核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8.3%和94.9%;H50发酵液对3种供试病原细菌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2.3mm.发酵液的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发酵液在80℃处理后抑菌活性开始下降,发酵液在pH值4.0~8.0条件下抑菌活性稳定,可见该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和较强的热、酸、紫外光稳定性,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放线菌HJ1-2菌株发酵液抑菌谱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管碟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发酵液的稳定性,捷克溶剂系统纸层析法鉴别发酵液中抗生素类型.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放线菌HJ1-2菌株发酵液对20种供试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10倍稀释液对其中10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供试7种细菌中放线菌HJ1-2菌株发酵液对白菜软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7.75 mm;放线菌HJ1-2菌株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和番茄灰霉病的抑制率分别为100 %和71.39 %.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对热、酸和紫外线均较稳定,发酵液在80℃处理后抑菌活性开始下降,发酵液在pH3~9条件下抑菌活性稳定.捷克溶剂系统纸层析法测定表明,发酵液中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该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具有一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链霉菌S417菌株发酵液的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拮抗链霉菌S417发酵液的抑菌谱;以采后香蕉炭疽病菌为指示菌,管碟法测定发酵液经不同理化园子处理后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链霉菌S417发酵液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香蕉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等5种真菌的抑制率在82.53%~69.63%之间,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菌株.120℃处理20 min,发酵液仍有较强抑菌活性;紫外线照射25 min,对发酵液抑菌活性无显著影响;阳光照射4h,抑菌活性丧失;发酵液对酸碱稳定,在pH值6.0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橘色糖丝菌XA-1发酵液中抗真菌活性成分的分布及抑菌效果,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结合渗漉法,以辣椒疫霉病菌为供试靶标进行活性追踪,对发酵液中活性成分进行初步提取、分离;以菌丝生长速率法和10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株对活性粗提物进行抑菌谱研究,对10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在80%以上菌株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XA-1发酵液中抗真菌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甲醇粗提物中,其在100μg/mL浓度下对10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除对豇豆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为48.0%外,对其余9种菌株的抑制作用均高于59%,其中对高粱炭疽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93.3%和89.8%,EC_(50)值分别为19.33和22.24μg/mL。以上结果明确了橘色糖丝菌XA-1发酵液中抗真菌活性成分的分布、抑菌效果及敏感菌株,有望从中开发出防治辣椒疫病和高粱炭疽病的新型抗生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A2C菌株杀菌活性研究及菌株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陕西户县土样中分离到放线菌A2C菌株,经培养特征、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吸水类群中的烬灰吸水链霉菌的一个变种,其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杀菌活性。杀菌活性生测结果表明:A2C菌株发酵液滤液对15种供试病原真菌中的10种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90%以上,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67.25、40.87、45.19μg/ml,对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04.12、264.47、305.05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假丝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0.1、32.6、28.5、32.9 mm。A2C菌株发酵滤液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盆栽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达到90.3%和87.0%。田间防治番茄叶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效果分别为87.8%和59.8%。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香竹箐栽培古茶树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方法】采用尖端菌丝纯化法分离内生真菌,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内生真菌进行鉴定,采用五点对峙培养法筛选对供试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对具有较强活性的菌株进行分类地位归属。【结果】从香竹箐栽培古茶树枝叶中共分离纯化出308株内生真菌,归属于61个形态型。病原真菌拮抗试验结果显示:有18株内生真菌对4种以上供试菌的抑制率大于50%,分别隶属于2门3纲10目13科14属。有13株对至少1种供试菌的抑制率大于75%,有9株对5种供试菌的抑制率均大于50%。其中,菌株Ct-BC40、Ct-BC72和Ct-LP113对5种供试菌的抑制率达80%以上,属强拮抗菌株。【结论】香竹箐栽培古茶树内生真菌中广泛分布着抑菌活性菌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6%以上,且抗菌活性、种属分布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从马铃薯种植地的土壤中分离细菌,并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细菌对马铃薯晚疫疫霉菌的拮抗作用。经大量拮抗实验,筛选出一株细菌HC5,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抑菌试验结果表明,HC5菌株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黄瓜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晚疫疫霉菌、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马铃薯晚疫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菌率达89%。采用PCR方法对菌株HC5进行多种抗生素合成基因的检测,扩增到786 bp的硝吡咯菌素片段和587 bp的氢氰酸片段,表明菌株HC5能够代谢产生这两种抗生素,单一或协同发挥拮抗作用。研究表明,菌株HC5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细菌。  相似文献   

12.
放线菌NF0919的鉴定及生防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发新的防治作物病害的生防药剂,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放线菌NF0919(分离自牛粪微生物群落)抑菌谱,并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分类法研究其分类地位,同时对其发酵产物粗提物(CE)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放线菌NF0919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草莓炭疽病菌(Glomerella fragari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菌圈半径均大于15 mm;CE对葡萄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都显著优于化学对照药剂(多菌灵);根据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rchorusii)。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陕北野生苦苣菜内生菌资源,发现潜在药用活性成分和新的医药先导化合物。以苦苣菜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其对11株供试指示菌的抑菌活性,以苦苣菜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从中共筛选出95株内生菌,通过抑菌试验发现其中20株对1种或多种指示菌具有抑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数的21.05%,其中UG-004、UG-036、UY-085、CY-009、CJ-014、CG-033和CG-035 7株具有较强谱抑菌活性。薄层层析检测结果表明,菌株CG-035的发酵产物在R_f为0.35处有与苦苣菜提取液的层析带迁移率相当的显色带。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菌株CG-035能发酵产生黄酮类或其类似化合物,表明苦苣菜内生菌在次级代谢产物方面具有研究潜力,这为内生菌在微生物药物研究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为材料,筛选对黄芪根腐病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以期为黄芪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质菌种。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抑菌性能较强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TT14,并检测其对4株黄芪根腐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TT14进行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菌株TT14发酵液对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5株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中,11株具有抑制黄芪根腐病的能力,其中5株对供试的4株黄芪根腐病病原菌都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在这5株内生菌中TT14抑菌效果最佳,其对4株病原菌的抑菌率均在54.52%以上;经鉴定菌株TT14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盆栽试验显示菌株TT14发酵液对黄芪根腐病有明显的生防效果,其防治效果达65.68%,较对照组提高38.08%。综上可见,沙棘根瘤内生细菌TT14具有较强的抑制黄芪根腐病的活性,并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大黄联合药效对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nisin、大黄、抗生素及联合用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微板法测定各药物MIC剂量下致病性大肠秆菌的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总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nisin单独使用对Escherichia coli O_(78)无抑菌效果;大黄单独使用时MIC为62.5mg/mL,抗生素的MIC为0.016mg/mL,nisin和大黄联合使用MIC分别为0.333和10.417mg/mL。2)大黄和nisin联合药效,能够有效抑制E.coli O_(78)的生长,缩短对数期,效果优于大黄组(P0.05),仅次于抗生素组(P0.05)。3)nisin和大黄联合使用对E.coli O_(78)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有很强的破坏性,导致AKP和菌体总蛋白指数的升高,效果显著优于抗生素、大黄(P0.05)。由此可见,大黄和nisin联合作用E.coli O_(78)时,杀菌效果高于抗生素、大黄,抑菌效果高于大黄,但低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和组织研磨法对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放线菌进行测定,以期筛选出对植物枯、黄萎病生防作用较为全面的优良放线菌株。皿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11的抑菌能力最为突出,对3种靶标菌的平均抑制率接近80%,菌株153、SE2和F46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平均抑菌率均超过50%;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53、SC11耐药性较强,菌株F46在各杀菌剂存在条件下均不能生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53、SC11在不同作物上均有较强的定殖能力,对供试作物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室外盆栽模拟大田试验证明,153、SC11放线菌具有较好的防病促生效果。总体来看,菌株153和SC11的生防特性较全面,抗菌、耐药、易定殖并且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0%戊唑醇纳米可溶性粉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sp.mali)的室内毒力,并在2013年进行2个不同试验地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戊唑醇纳米可溶性粉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为6.53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戊唑醇纳米可溶性粉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用质量浓度125mg/L处理苹果植株,在春梢和秋梢停止抽生期防效达90%左右。供试药剂对苹果树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对防治草莓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安全有效的杀螨剂,选用9种常用杀螨剂,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它们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9种药剂LC_(50)值的大小顺序为:20%甲氰菊酯乳油110 g/L乙螨唑悬浮剂240 g/L螺螨酯悬浮剂25%丁醚脲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0.5%苦参碱水剂1.8%阿维菌素乳油。其中,1.8%阿维菌素乳油的室内毒力最高,24、48、72 h后的LC_(50)分别为0.042、0.013、0.011 mg/L,其次是0.5%苦参碱水剂和30%乙唑螨腈悬浮剂,杀螨活性最低的是20%甲氰菊酯乳油,24、48、72 h后的LC_(50)分别为51.055、37.017、30.016mg/L;在此基础上选用7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30%乙唑螨腈悬浮剂5 000倍液对草莓二斑叶螨的药效最好,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达43.25%、57.75%、73.02%,防效显著高于其他6种药剂,0.5%苦参碱水剂1 200倍液次之,处理7 d后的防效为69.86%,其后是43%联苯肼酯悬浮剂,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为41.82%,54.77%,68.23%;速效性最低的是22.4%螺虫乙酯悬浮剂,药后1 d防效为31.45%;持效性最低的是240 g/L螺螨酯悬浮剂,7 d后的防效为58.44%。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最好的1.8%阿维菌素乳油和目前生产上常用的240 g/L螺螨酯悬浮剂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1.8%阿维菌素乳油药后7d的防效为61.34%,仅高于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可能与所选试验区域内经常使用这两种农药,导致此区域内的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已产生抗性有关。因此,防治草莓二斑叶螨时建议在田间交替、轮换使用30%乙唑螨腈悬浮剂5 000倍液、0.5%苦参碱水剂1 200倍液和43%联苯肼酯悬浮剂。  相似文献   

19.
孜然提取物对几种病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孜然种子丙酮提取物为材料,测定了其对几种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05g/mL时,粗提物对所有供试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大于75%;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1g/mL时,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大于90%;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04g/mL时,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白菜黑斑病、稻瘟病及黄瓜霜霉病的保护作用均达60%以上,对稻瘟病治疗作用达89.5%以上。孜然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不同木霉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不同木霉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和防病作用的差异,筛选出高效菌株,为利用木霉菌防治土传病害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与致病菌对峙培养,研究竞争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能限制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扩展,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菌株竞争作用最强,菌丝扩展抑制率为67.70%。试验发现木霉菌株能够通过紧贴、缠绕、穿透等方式寄生于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上,最后引起菌丝断裂,细胞内容物外泄。通过无菌滤膜过滤获得的不同木霉菌代谢产物抗生作用明显,TH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9cm,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7.19%和68.35%。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育苗时施加木霉菌株不同程度控制苗期黄瓜枯萎病的发生,TH菌株防病作用最强,防效为64.34%,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V菌株促进黄瓜生长作用最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分别增加42.81%和86.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