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年生白桦种源变异及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6年生白桦种源试验林的调查,研究其地理变异规律,进行种源区划分,为各种源区选用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的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定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辽宁省本溪市山城实验林场与内蒙古金河林业局的16年生白桦种源试验林为对象,调查18个种源在每个试验点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性状,进行单点、多点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然后对各种源生长性状与其产地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果进行优良种源选择及种源区划。【结果】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性状在各试验点的种源间以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以各地点参试种源单株材积均值排序分别选择出各自的优良种源,在帽儿山试验点选出清源、草河口、帽儿山、辉南、小北湖和东方红6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23.23%;在草河口试验点选出草河口、清源和天水3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22.14%;在金河试验点选出莫尔道嘎、乌伊岭和绰尔3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105.00%。地理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帽儿山和草河口2个试验点,参试种源的生长性状均与纬度呈负相关,并且与年均温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说明位于低纬度并且年均温较高地区的种源在这2个地点生长较好;而在金河试验点参试的种源生长性状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位于高纬度且年均温较低地区的种源在金河试验点会生长较好,而来自较低纬度、年均温较高产地的种源因适应性差其生长表现较差。从总体来看,参试白桦种源的生长量与产地纬度、年均温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参试白桦生长量主要受温度与纬度调控,属于"冷-暖"型地理变异趋势,符合北方树种的以温度为主、水热因子相结合作用、随纬度渐变型的地理变异模式。依据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将18个种源分为5个种源区,其中3个分布在东北地区,2个分布在西北地区。【结论】分别在3个试验点进行优良种源选择,其中帽儿山试验点选出优良种源6个,草河口试验点3个,金河试验点3个。相关分析表明参试的18个种源属于"冷-暖"型地理变异趋势,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划为5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2.
从贵州、云南收集6个秃杉地理种源进行造林试验对比,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经过22 a的试验观测看出,秃杉种源间生长差异不大,都没达到显著水平[1]。秃杉各参试种源树高生长排序为:雷公山格头雀鸟云南小丹江桥水;各参试种源胸径生长排序为:格头雷公山雀鸟云南小丹江桥水;各参试种源材积生长排序为:雷公山格头云南雀鸟桥水小丹江。综合树高、胸径和材积数据来看,初步筛选出"格头"、"雷公山"和"雀鸟"种源为优良种源,可以作为今后引种秃杉种源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的7个种源的26年生的兴安落叶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兴安落叶松种源生长、形质和结实进行方差分析及种源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相关研究。以超过种源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值为标准,最终选出乌伊岭、伊春友好和嫩江中央站3个种源为青山林场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4.
以带岭试验点15年生大青杨种源林的生长性状为材料,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大青杨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评选优良种源并进行优良种源区的划分。结果显示:8个种源11个个体15年生胸径的变异幅度为8.60~30.5 cm,平均值是15.97 cm,超过平均值的有5个种源、6个无性系,占参试种源的62.5%,其中加格达奇种源的C7为最优种源中的优良个体,15年生胸径20.10 cm,大于群体平均值26%,年平均生长量达1.34 cm;从大青杨种源间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得出:胸径、材积在种源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看出,不同种源生长量存在着很大差异;综合胸径、材积生长指标评选优良种源,加格达奇、延边、苇河3个种源入选,其中加格达奇为最优种源,胸径、材积、指标均排在第一位;依据种源划分原则,划定为两个种源区,即长白山种源区和小兴安岭种源区。依据种源林15年的试验结果,确定长白山种源区最佳种源是延边;小兴安岭种源区最佳种源为加格达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7年生、6年生长白落叶松地理种源2次试验13个参试点、19个采种点生长分析表明:长白落叶松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优良种源总平均村积生长量分别为对照种源的2.5倍,最差种源的6.9倍。将参试种源共划分出四种类型,为各造林区选出了最佳种源及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6.
枫杨种源苗期生长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枫杨24个种源1年生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苗高生长呈单峰型,7月下旬-8月下旬为速生期,8月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46.05%-60.81%,9月中旬苗高生长停滞,最大苗高2m;苗高生长最快的种源生长高峰期10d生长量可达38cm,根据峰值的位置可将参试种源初分为3个类型:峰值靠前型、峰值靠后型和宽峰持续速生型,参试种源的地径生长可分为2种类型,其中多数种源为双峰生长型,第1生长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第2生长高峰在8月中旬、8月下旬或9月上旬,种源间2个生长高峰期的相对生长量有差异;呈单峰生长型的种源,地径生长高峰在7月中句;高峰期生长最快的种源地径10d生长量可达0.45cm,多数种源到10月14日之前地径仍在生长,但7-9月的生长量占全年生长量的75.89%。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种源基因型×环境互作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4个地域91个种源10年生时试验结果表明:(1)各点马尾松种源生长上差异十分显著,树高、胸径和材积三个性状的遗传方差份量约占总变异的38.92%—42.75%;(2)种源×地点的效应,树高不明显,材积和胸径达显著水准,而种源基因型效应比较明显,其方差份量约为GE互作份量的1倍;(3)根据Francls和Kanuenbery模型计算种源GE互作效应及其稳定性,将参试种源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高产稳定型种源26个,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42.84%,可在全省各地区推广;(4)广西岑溪和广东罗定两个种源生长最为突出,平均村积遗传增益达88%。  相似文献   

8.
油松地理变异及种源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油松两批种源(共36个)在甘肃四个试验点的生长等性状进行了观测研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单点、多点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极显著,种源与立地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种源生长与年龄呈极显著正相关,油松地理变异趋向于不连续变异的格局。经17个变量的主分量分析和各种源生态价、生产力的计算,将参试油松种源分成速生型、中生型和慢生型三类。分布在陕西、河南一带的种源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分布在边缘地带的种源,普遍生长缓慢。并综合选择出一批适合甘肃不同气候类型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9.
以局部分布区的试验数据,分析油松参试种源的性状,适应性和生长的分化,差异显著。观测的6个形态性状、生态型、种源、机误占总变量的49.5%,19.3%和31.2%;针叶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密切,其余性状则表现为小—大—小的地理变异形式;生长趋势与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结果相同。生态型内种源间生长差异亦十分显著,种源×年度交互作用明显,种源×立地(同一生态区内不同地点)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杉木造林优良种源多性状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杉木种源两次全分布试验的13年生、1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材性测定资料进行系统研究表明,杉木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木材比重、形数等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其种源的遗传变异率在中等以上。从57个参试种源中,评选出贵州锦屏、福建建瓯、广西融水和福建崇安、浦城、大田、武平、南平共8个优良种源,其中贵州锦屏、福建建瓯为生长材质兼优的种源,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大田和南平为稳定性好的种源,村积遗传增益为41.7%~82.3%,生长性状与木材比重无显著的表型相关,但两者遗传相关呈负向,随林龄增加达到高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邓恩桉6个种源的28个家系子代测定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来自澳大利亚两个州的6个种源28个家系子代测定5.5年生结果表明:参试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及枝下高生长无显著差异,而家系间生长存在显著、极显著差异.参试种源家系生长量与原产地纬度、经度、海拔及雨量均相关不紧密;邓恩桉具有中等遗传力,经比较分析,初步选出D9、D39、D38、D2、D26、D25等6个家系为优良家系,其材积平均比参试家系平均增益21.3%,比对照柳桉的材积增益281.68%.邓恩桉可在桂中及相应地区一带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国30个白榆种源的生长性状、形态性状、适应性变异资料的主分量分析(PCA)和系统聚类的综合分析,将参试种源划分为3个类群。并对9年生白榆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进行方差分析和材积的显著性检验(LSR),选出适合于当地的最佳种源,即内蒙五原和北京种源,其立木材积生长量超过当地种源的18.8~28.4%,利用最佳种源的种子育苗造林,其高生长的遗传增益超过当地种源的5%。如在优良种源内选择优良单株,其高和径生长分别超过当地种源的38%和51.7%。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两次育苗试验的结果,对侧柏33个种源的性状变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苗高、地径、分枝间距、根系生长等存在着显著差异。1年生苗高生长快的种源比生长慢的种源高3.3倍,2年生苗高优劣种源间仍有两倍以上的差距。苗木生长与纬度、海拔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温、年降水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结果将参试种源划分为优良种源、一般种源和较差种源三类。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侧柏种源的早期选择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 35~0. 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著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 04cm、15. 31 m和0. 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 70%、11. 13%、40. 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 36%、8. 66%和31. 65%。【结论】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著,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的杉木地理种源生长状况的差异,筛选适宜于试验区发展的杉木优良种源,促进杉木种源水平的长期遗传改良。[方法]利用1981年营造的杉木种源试验林在5、10、31年生时的测定材料,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参数变异规律,利用早晚相关和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林龄的杉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31年生时最大种源的各性状值较最小种源的各性状分别高75.86%,48.55%,263.76%;杉木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以纬向变异为主,由南向北,杉木的生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即我国西南和东南部种源生长较好。参试杉木种源不同林龄时各性状的遗传力为0.750~0.875,说明各性状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不同林龄间表型相关和秩相关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杉木早期选择宜在10年生左右;从16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29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大部分种源来自福建省,还包含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的种源,其中,生长最好的是福建崇安、顺昌、尤溪等福建北部种源,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3.21%~31.45%、15.60%~20.19%、59.94%~89.97%。[结论]早期选择的年龄对缩短杉木育种周期影响明显,在10年生选择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从31年生杉木成熟林中选择出的29个优良种源较当地种源有较大增幅,适宜在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收集油松分布区范围内的种源 4 5个 ,经两次全分布区及局部分布区历时 1 8年试验结果表明 ,种源间生长和适应性状差异显著 ,种源与立地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种源高生长与年龄、冠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据 1 7个变量的主分量分析 ,参试种源分为速生型、中生型和慢生型 3类 ,黄陵、洛南、南召 3个最优种源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 6 5%、1 0 2 %和 2 6 4%,增产效益显著。陕西、河南一带的种源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 ,是甘肃今后油松调种的主要范围 ,分布在边缘地带的油松种源生长普遍较慢 ,一般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7.
尾叶桉与细叶桉8个种源生长性状与保存率的差异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除高径比外各性状的差异极显著,种源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43.25%~88.14%,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16.00%~65.01%;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间呈紧密的正相关,保存率与生长性状的相关不显著。3、5年生时尾叶桉14532种源和细叶桉13541种源在各自的树种中生长最优,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这0.09636m^2时0.04516m^3。经综合评价,细叶桉13541、13544和尾叶桉14532、14531为优良种源。估算了参试种源各个性状的育种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文冠果优良单株选择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引进的24个文冠果种源为材料,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文冠果生长结实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种源中,生长指标地径变异系数最大(21.9%),叶长变异系数最小(13.1%),结实性状中总果数变异最大(74.3%),种子纵径变异最小(14.3%)。单株产量与总果数、干果质量、种子横径、种子纵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鲜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小叶数呈显著正相关(P <0.05)。在主成分分析中,共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05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参试的24个种源分为5类。第1类为G-9种源,属于产量最高等级;第2类为坤156种源,处于较高产量水平;第3类为Q-2等种源,处于中等产量等级;第4类为G-23和建2种源,位于较低产量水平;第5类为BD-7等种源,位于最低产量水平。24个文冠果种源中以产量水平最低的第5类居多,产量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产地闽楠(Phoebe bournei)幼苗生长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来源于6个省区的12个种源的种子培育的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闽楠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性状的种源差异,苗期生长性状与种源产地气候或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各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种源间生长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制约;地径、地下生物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地径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观测性状与无霜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供试的12个种源可划分为优、良、中、差4类,其中广西、贵州种源具有较明显的生长优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显示:闽楠各种源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地理隔离导致幼苗的生长性状变异丰富,西南地区种源普遍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20.
经过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树高、胸径、材积生长与纬度呈紧密负相关,胸径早晚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参试的优树,优良林分及湿地松与马尾松种源之间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差异显著,根据试验结果:选出了适宜桂中及相应地区引用的广西宁明,广东高州和广西忻城三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