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辽宁省谷子育种成就及今后育种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海金 《杂粮作物》2006,26(5):333-335
辽宁省西部地区为谷子主产区,朱碌科的小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辽宁省从58年开始谷子新品种选育工作。已选育出20多个谷子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特别是朝谷9号、朝谷11、朝谷12号、朝谷13号、铁谷5、铁谷7等谷子新品种已成为辽宁省谷子产区的主栽品种。今后辽宁省谷子育种工作重点是:坚强基础研究,利用多种育种方法选育出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光能利用率高的谷子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辽北地区现有8个谷子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对各品种生育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筛选出适宜辽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铁谷11号、铁谷8号、铁谷10号,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主要谷子品种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金 《杂粮作物》2007,27(5):343-344
辽宁省自开展谷子有性杂交育种以来,已育出很多高产、优质、多抗的谷子新品种。通过对辽宁省谷子品种遗传基础的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谷子育种的骨干亲本先后经历齐头白、铁谷1号、日本60日、晚猫爪粘、日本132、昭农21、夏谷矮88等的变化过程,对上述骨干亲本的系谱进一步追踪发现,含有齐头白血缘的品种占40%左右、含铁谷1血缘的品种占30%左右。这说明辽宁省育成的谷子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导致育成品种抗性脆弱,产量和品质难以取得较大的突破。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加强品种资源研究,广泛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亲本材料的创新,并不断进…  相似文献   

4.
王秀华  陈冰 《杂粮作物》1999,19(1):32-34
以往的高产栽培经验证明,确定适宜的密度,并配以合理的施肥是谷子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本试验通过田间测定,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模拟与寻优,研究谷子新品种“铁谷6号”产量达到3750kg/hm^2以上水平的肥密模式,探讨种植密度,磷肥和氮肥施用量的最佳组合。为新品种的生产,示范及大面积推广,栽培技术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谷子新品种辽谷8号品种特点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辽西地区"十年九旱"的基本气候特征和近些年对谷子需求的日益增长,以科学的育种手段,从农家谷子品种的混杂群体中选育了辽谷8号。对辽谷8号的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品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配套了该新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期望为辽西地区谷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杂谷10号是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两系杂交谷子新品种,该品种在保持高产的前提下,以米质优为育种重点,历经7年时间达到育种目标,2009年2月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在近几年的示范推广过程中,该品种产量高、米质优,深受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选育高产、稳产的谷子新品种是每个谷子育种工作者的育种目标,然而选育出的新品种更需要有一个综合指标衡量其高产稳产性。过去评价新品种的方法是,用该品种的平均产量(X)与对照品种增产百分数估算产量水平,用标准差(S),变异系数(CV)或回归系数(b)估测产...  相似文献   

8.
谷子是山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浮山县种植谷子历史悠久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土壤条件和小气候优势 ,生产出的小米营养丰富 ,色泽鲜亮 ,清香可口 ,倍受消费者青睐。为了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推动当地谷子生产的发展 ,我们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引进 5个谷子新品种进行引种观察试验 ,选择适合浮山县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抗病谷子新品种 ,摸清其生长发育特性 ,为当地大田谷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晋谷 34号、77 32 2、太选 2号、晋谷 2 9号、谷2 1号 (CK)。1 2 试验设计试验设 5个品种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  相似文献   

9.
“豫谷”系列谷子品种选育技术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功培育出豫谷9号、安93-15、豫谷11、豫谷12、豫谷13、豫谷14六个高产、优质、广适谷子新品种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育种经验,供育种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晚熟红麻新品种福红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红4号是福建农林大学以湘红1号与粤红1号杂交,采用混合系谱法与穿梭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于1990年育成的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在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中,其原麻平均产量5.328t/hm^2,比对照种粤743增产13.17%,差异达显著水平。且在丰产性、适应性和炭疽病抗性等方面也优于对照,是一个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谷子新品系抗除草剂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慧  闫天成  王秀华 《杂粮作物》2002,22(2):119-120
通过对抗除草剂阿特拉津谷子新品系DSB98-625SR喷施不同剂量的除草剂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与对照比较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而以2.25kg/hm^2除草效果与产量为最佳。目前我们巳进行杂交育种,预期选育出较为理想的抗除草剂阿特拉津的谷子新品系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高油玉米种质利用已经进入实质应用阶段,高油玉米新品种层出不穷,已经通过审认定的高油玉米品种有高油115、春油1号、吉油1号等10多个品种,山西省在2003年有两个高油玉米新品种通过了审定。高油玉米种质利用技术也将随着高油玉米研究的深入,从单交种技术逐步发展为以不育行普通杂交种授以高油玉米花粉的遗传三利用技术。临高油1号的选育、不育型临高油1号转育及超油化生产技术研究,使山西省高油玉米种质利用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高油玉米商品粮的含油量超过10%的育种目标成为可能。该技术在今后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高油玉米种质利用已经进入实质应用阶段,高油玉米新品种层出不穷,已经通过审认定的高油玉米品种有高油115、春油1号、吉油1号等10多个品种,山西省在2003年有两个高油玉米新品种通过了审定。高油玉米种质利用技术也将随着高油玉米研究的深入,从单交种技术逐步发展为以不育行普通杂交种授以高油玉米花粉的遗传三利用技术。临高油1号的选育、不育型临高油1号转育及超油化生产技术研究,使山西省高油玉米种质利用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高油玉米商品粮的含油量超过10%的育种目标成为可能。该技术在今后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熟玉米杂交种选育一直是吉林省育种工作的难点,生产上中熟生态区应用的品种也相对较少,且更新缓慢。本文以代表吉林省最新育种水平的2005~2006两年区试中熟组各育种单位选育参试新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高稳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中熟玉米新品种市场信息,推荐未来生产主导品种或接替品种,并对其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5.
高产节水型冬小麦新品种晋麦60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晋麦60号选育经验的分析,明确了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对品种的要求不仅是限于获取高额产量,而且要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形成稳产高产。同时对晋麦60号的选育技术、遗传背景和种质特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选育具有多抗性、高产、节水型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目标、品种类型和选择手段及其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谷子叶片表皮微形态学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3个谷子品种叶片表皮微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谷子叶片表皮主要由表皮细胞、气孔器、乳突和表皮毛等结构组成;下表皮表皮毛分布浓密,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均大于上表皮。豫谷1号、豫谷18和冀谷19下表皮气孔周长分别比上表皮长9.77%、20.51%和24.36%,单个气孔面积分别是上表皮的1.22、1.58和1.34倍,气孔密度分别比上表皮高4.79%、37.60%和4.56%,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分别是上表皮的1.31、2.23和1.52倍。品种间比较,豫谷18叶片上下表皮表皮毛分布最为密集,气孔密度最大(上表皮221.84个/mm2,下表皮305.25个/mm2),气孔较小(上下表皮单个气孔面积分别为262.49、414.13 m2),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最大(174162.13?滋m2/mm2)。由此可见,品种间叶片表皮微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可为揭示品种高产及抗性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灰色育种理论在安麦1号和安麦7号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克服传统经验育种的局限性,笔者等将作物灰色育种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小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其技术路线为:采用亲本灰色分类原理选配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原理评估F1重点组合;采用单株灰色选择原理选择单株;采用同异分析原理综合评价品种优劣;采用灰色相似性栽培原理实现良种与良法配套;采用中心灰靶布局原理确定新品种最适生态类型区.在这种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安麦1号、安麦7号.育种实践证明,这种理论与方法用于指导新品种选育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辽西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和谷子生产发展现状,对辽西春谷育种中育种目标的制定、杂交亲本来源及组配和后代性状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目前谷子育种目标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合理调整,在高产、多抗、适应性强基础上重视优质米谷子品种的选育。在常规育种方法中通过塑造理想株型、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以来我国玉米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育种是玉米遗传育种快速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在玉米分子育种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综述从"十二五"至今,国内研究者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在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相关性状基因/QTL发掘和基因克隆等方面的新进展,促进玉米分子育种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育种研究中,为提高育种效率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