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0引言句容市鲜食葡萄经过近30年的发展,鲜食葡萄面积超过0.27万hm2,位居江苏省县级市首位,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鲜食葡萄产业已成为句容丘陵地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创立了国内领先的巨峰葡萄水平网架栽培技术体系及美人指、白罗莎里奥(贵公子)等优质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技术体系,并辐射省内外。通过引进筛选适合我市栽培的葡萄新品种,将使葡萄品种向多元化、高档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充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葡萄及其机械化 据农业部资料统计,2003年全国葡萄栽培面积42.1万hm2,产量517万t,栽培面积居世界第6位,产量居世界第5位,中国葡萄在世界已占有一席之地。葡萄种植多集中于新疆、山东、河北、辽宁、山西、吉林和河南等地,新疆占葡萄总产量的38.5%,以制干品种为主,近年来酿酒品种和鲜食品种也有大面积发展。山东葡萄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其中包括酿酒品种和鲜食品种。葡萄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但是作为葡萄生产理想的操作方式一机械化,这一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已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3.
姚新华  李冰  王新友  罗萍 《节水灌溉》2006,(4):14-15,19
为了探索葡萄滴灌与行间套种麻黄草微喷灌相结合的种植节水灌溉需水规律,2002-2004年在干旱半干旱的焉耆盆地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了葡萄滴灌与行间套种麻黄草微喷灌相结合的灌溉试验研究。通过3年的对比试验,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葡萄和麻黄草两种作物在整个生育期的需水规律和各生育期田间耗水量,为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合理确定灌溉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三,产量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疆土跨越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几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带,复杂的生态环境也形成了结构互不相同的葡萄栽培区域。仅从葡萄的栽培方式上看,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栽培:培土埋藤防寒越冬和非埋藤防寒越冬。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温度相对较低。以山东半岛地区为例,最低气温有时甚至会低于-15℃,极易冻坏葡萄树表层根系,这对于大部分品种的葡萄树越冬不利,还会影响到第二年葡萄生长和质量、产量等,严重的情况下,葡萄树会被直接冻死。  相似文献   

5.
针对行间覆膜和三垄栽培两种大豆生产模式,从栽培特点、生产工艺流程、机械配备、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行间覆膜有明显的增温、保水作用,减少了机器作业次数,机械作业费用降低96.6元/hm2;由于地膜费和肥料费的增加,其生产成本比三垄栽培高204.45元/hm2,但产量却高出557.75kg/hm2,经济效益提高了1134.15元/hm2。因此,行间覆膜栽培模式比三垄栽培模式有更好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6.
节水农业是世界农业生产面临的难题,为探索水稻如何实现节水栽培,尤其是在水源紧缺的丘陵地区实现节水栽培,1999年在茅山镇实施了水稻地膜覆盖保水栽培试验。1 材料和方法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试验点设在茅山镇茅山村下泊宫小组,试验田块面积1000m2,为缺水高土旁田,土质?..  相似文献   

7.
新疆吐鲁番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无核鲜食葡萄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全国少有的几个以葡萄为主产业的地区,葡萄生产形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优质生产栽培模式与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品系。但近年来,在世界葡萄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吐鲁番葡萄产业的发展却遇到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1国内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2002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392.4khm^2,产量448万t,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产量居世界第五位。我国葡萄种植集中在新疆、山东、河北、京津、辽宁、山西、吉林和河南等地,新疆产区产量占葡萄总产量的38.5%,山东葡萄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2%。我国葡萄生产以鲜食葡萄为主,产量占世界鲜食葡萄总量的34.7%,世界排名第二。葡萄制干也是我国葡萄生产的一个重要产业,年产量1万多t,世界排名第10位。  相似文献   

9.
葡萄种植产业是宁夏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之一。宁夏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使得当地的种植户在入冬前必须把葡萄藤埋入地下以保温、保湿,保证来年的正常发芽;每年春季再进行人工放苗清土。如此一来,既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时间。当前,宁夏葡萄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大幅度制约了宁夏葡萄产业的发展。文章以宁夏葡萄放苗作业为例,提出了葡萄清土放苗整地一体机的设计方案,设计了葡萄双边清土放苗整地一体机,动力源采用拖拉机,机组悬挂于拖拉机后方,工作时双边同时作业,完成清土和整地,保证进入田间可以一次完成两行葡萄藤的清除埋土,并把土刮运到行间摊平,恢复葡萄藤的行间地表平整。此外,作业机组还可以实现行间距可调功能,满足不同行间距的葡萄种植需求,有效推动葡萄种植产业的全面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葡萄生产机械产品的开发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葡萄是我国水果生产的重要品种.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农业部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葡萄栽培面积392.4千公顷(588.6万亩),产量448万吨.种植面积据世界第六位。产量据世界第五位,已在世界葡萄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国.葡萄种植集中在新疆、山东、河北、京津、辽宁、山西、吉林和河南等地,新疆产区产量占葡萄总产量的38.5%.多以制干为主.近年来酿酒品种和鲜食品种也有大面积发展。山东葡萄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2%.其中包括酿酒品种和鲜食品种。我国葡萄生产以鲜食葡萄为主.产量占世界鲜食葡萄总量的34.7%,世界排名第二。葡萄制干也是我国葡萄生产的一个重要产业,年产量1万多吨。世界排名第十位。  相似文献   

11.
一、增产机理 1.抗旱保墒效应保墒作用是大豆行间覆膜栽培的最重要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旱作农业地区。采用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机械化技术的地块,其膜宽70—80cm,膜间露地宽度40~50cm,地膜覆盖占60%~70%之间,大豆生长在膜的两侧,抗旱保墒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冠层温度的温室葡萄CWSI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并建立了适合于镇江丘陵地区温室葡萄水分状况监测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通过田间实验和观测,得到了适合温室葡萄的CWSI经验模型中的经验关系.初步的检验和分析表明,这一模型是合理的,可以用于温室内葡萄基于冠层温度信息的水分状况监测.  相似文献   

13.
朝阳市葡萄生产机械化现状调查及推广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国内葡萄生产基本情况葡萄是我国主要的水果产品之一,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葡萄种植业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农业部资料统计,2003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已达42.1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设施延迟栽培葡萄生育期灌溉水量的优化配置,根据2013—2014年设施延迟栽培葡萄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处理下的耗水量与产量关系的资料,分别分析了Stewart模型、Blank模型和Jensen模型3种不同水分生产函数对设施延迟栽培葡萄的适应性,计算了不同模型对应的设施延迟栽培葡萄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结果表明,设施延迟葡萄水分敏感指数在果实膨大期最大,该时期为需水关键期,亏水处理会明显降低产量;萌芽期最小,该时期适度亏水对产量提高有积极影响。确立了Stewart模型和Blank模型为适用于设施延迟栽培葡萄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在灌溉水量有限的条件下,应采取萌芽期适度亏水,将灌溉水量调配给果实膨大期的灌溉水配置方式,以期在合理调配灌溉水量的同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大豆行间机械覆膜技术是提高地温、抗旱保墒、保肥、控制杂草、改善品质、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增效十分显著的农机化新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新技术采用“平播行间覆膜”的方法,即在上一年秋整地、施肥的基础上,选用优质适宜品种、平地播种不起垄,然后用六行或八行大  相似文献   

16.
正1温岭大棚葡萄产业概况浙江温岭葡萄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塑料大棚内种植,经过一系列综合技术研究与创新,葡萄栽培方式从露地栽培、单膜栽培、抗风栽培、促早抗风栽培,一直发展到目前的三膜促早综合栽培。一个个技术的突破,为全市大棚葡萄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2009年开始栽培面积平均每年以213 hm~2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大,至2017年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葡萄保护设施栽培管理试验,提出了保护地葡萄设施栽培连年丰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豆行间机械覆膜技术是提高地温、抗旱保墒、保肥、控制杂草、改善品质、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增效十分显著的农机化新技术。这一技术是继大豆垄三栽培、大豆窄行密植技术后又一重大增产技术,是大豆种植技术上的革命。大豆覆膜栽培新技术打破了传统和垄上覆膜方式,采用“平播行间覆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值分析的设施葡萄可持续性评估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设施葡萄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能值分析理论,系统分析了设施葡萄栽培的业务流程,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估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开发了C/S架构的设施葡萄可持续性评估系统,并在河北省昌黎县葡萄种植基地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是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葡萄生产领域实际问题的有益尝试,可以有效地评估设施葡萄栽培系统的可持续性,辨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葡萄园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设施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农机》2010,(6):59-59
最近,天津市蓟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成功地研制出葡萄行间筑埂机,并获得国家专利。该机与11.02~22.06kW的拖拉机配套,由动力输出轴提供动力,适用于葡萄行距为2~2.4m的筑埂作业,工作效率为0.333hm^2/h,是人工作业的40倍以上。使用该机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