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改良效果2.1 改良牛头数增加推广黄牛改良配套技术10年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全国122个商品牛基地县统计,197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67.4万头,占当年存栏黄牛的12.50%,198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发展到291.3万头,占当年黄牛存栏的34.9%,比1978年增加223.9万头,年递增15.7%.  相似文献   

2.
<正> 河北省承德地区从1974年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已15年,是以肉用夏洛来和乳肉役兼用的西门塔尔牛的冷冻精液为主,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与本地母牛配种进行改良,现已累计冻精配种36万头,受胎率达85.2%,已达部颁标准。1988年以来改良牛占全区总牛数的33.8%,提前2年超过国家规定牛群中改良牛比重占15%的要求。在改良牛中杂交1代牛占53.13%,2代占29.77%,3代以上(含3代)占17.1%。通过丰宁县的调查和测定证实,黄牛改良效果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以下5点:1.体重明显增加。经测试,改良牛体重比本地牛体重明显增加,特别是犊牛初生重,增加极为明显,夏杂2代和西杂3代6月龄体重增加也较明显。详见表1。  相似文献   

3.
<正> 灵璧县共有17万农户,大家畜存栏15.8万头,其中黄牛12.7万头,占大家畜总数80.4%,能繁殖母牛5.6万头,占黄牛总数44.1%.该县黄牛属华北牛类型中的一个类群,体型小、役力弱、生长发育慢。为了改变这些缺点,从1981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冻精,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截止目前共冷配母牛40520头,近3年冷配头数连续突破万头,受胎率由1981年的42.3%提高到72.5%,已繁殖西门塔尔杂交牛2.1万头,西门塔尔杂交牛生长发育快,役用性能强,经济效益高,表现了明显的杂交优势,我县黄牛改良冷配工作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 绥化地区从1977年开始引用黑白花奶牛冻精改良黄牛,累计受配母牛33.1万头次,准胎27.2万头次,平均受胎率82.3%;累计得改良牛19.9万头,其中1代改良牛9.96万头,2代改良牛5.98万头,3代改良牛3.98万头,已晋级奶牛2.39万头。 多年来,由于坚持以挤奶促改良,促进了黄牛的发展。1987年黄牛存栏已由1981年14万头,发展到27.3万头,改良牛占黄牛存栏的41.3%,晋级奶牛的改良牛和参加挤奶的改良牛累计产鲜奶13万吨,增值5850万元;累计出栏改良肉牛60059头,为市场提供牛肉6900吨,为社会创产值2760万元。  相似文献   

5.
<正> 邓川黄牛是我国南方唯一的乳用黄牛品种,云南省洱源县从1954年引入荷兰牛改良,提高了该黄牛品种的产奶量,使养牛业有很大的发展。1977年底该县有牛35795头,比解放初净增79%,这两年发展更快,1979年10月总数达到40152头,适繁母牛占17200头,而挤奶母牛是7800头,其中各代杂种母牛3260头。改良牛在全县占17.7%,在坝区的7个公社占24%。根据1978年统计,该县  相似文献   

6.
1.前言我省自1974年开展黄牛改良工作,特别是1978年以来,经过15年的艰苦工作,已在全省86个地市县全面铺开,各地普遍兴起了养牛热和改良热。截止1988年来,全省黄牛存栏155.7万头,比1978年增长48.3%;改良牛存栏86.5万头,占黄牛总数的55.5%,比1978年提高47.2个百分点。其中一代改良牛45.0万头,占改良牛的52.0%,二代改良牛27.1万头,占改良牛的31.3%,三代以上改良牛14.4万头,占改良牛的  相似文献   

7.
黄牛生产是我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自1976年以来,经过试验、示范、推广,在全区普遍开展黄牛改良,取得显著成绩。累计改良配种8万多头,产活改良牛6万多头。适繁母牛比例由28.3%提高到45.2%,繁殖率由30%提高到38%,出栏率由1.04%提高到6.37%。累计出售改良牛4万头,收入2000多万元。其中:外贸出口改良牛4700头,换取外汇88万美元,群众获得收入270万元。目前全区改良牛存栏2万头,占存栏牛总数10%。改良牛比本地牛生产性能、经济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黄牛大改良     
黄牛大改良带来的巨大变化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山西沁源的整个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黄牛改良方面,七年来,我们用荷兰种公牛杂交本地黄母牛所生的改良牛,共计达到五千二百二十九头,占全县牛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这些改良牛,不论体质和生产性能,都优越于本地黄牛,据花坡、马泉、东村等牧场的实验,一代改良成年牛,体重六百八十斤,超过本地同龄黄牛重量的百分之十五以上,比同龄黄牛的力量大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泌奶期一百五十天至一百八十天,日产鲜奶十八斤左右,比本地黄牛提高一倍;二代改良成年牛,体重八百斤,比本地黄牛重百分之二十五,比同龄本地黄牛的力量大百分之三十多,泌奶期一百八十天至二百天,日产鲜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计划地引进西门塔尔牛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通过国家贸易和地方小额贸易从苏联引入,1976年以来又从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乳肉兼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这些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以改良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3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西门塔尔牛2万多头,各代杂交改良牛210多万头。  相似文献   

10.
<正>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北部。人口87.6万,耕地面积182.5万亩。大家畜存栏15.8万头,其中黄牛13.4万头,占大家畜总数84.8%,能繁殖母牛5.6万头,占黄牛总数41.2%。该县黄牛属华北类型中的一个类群,体型小,役力弱,生长发育慢。为了改变这些缺点,从1981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截至1990年9月,共冷配母牛  相似文献   

11.
<正> 1982~1987年底,石楼县共用冻精配母黄牛7848头产犊6365头。除出栏外,全县5年来共培育短×本杂交牛4125头。短×黄杂一代,在农村分户粗放饲养管理情况下有良好杂交优势,适应性好,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比本地牛高。每头改良牛平均比同龄同样饲养的本地牛市价多约200元。87年全县由原11个改良点扩大到16个,改良牛占总牛头数的16.4%。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和杂交改良技术在我县得到了较快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全县存栏各类杂交改良牛达到7000余头、为充分发挥杂交改良牛的杂种优势,探索尿素氨化稻草对杂交改良牛的增重效果,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96年9~12月在平江县种畜场进行了杂交改良黄牛育肥试验.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购选本地杂交改良黄牛30头,其中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杂交一代(以下简称西×本杂)12头,短角牛与本地牛杂交一代(以下简称短×本杂)15头,本地黄牛3头,年龄均在18月龄至2周岁之间,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3.
前言西门塔尔牛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入我国,而后在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从前苏联、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了乳肉兼用、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1987年又从法国引入蒙贝利亚牛,引入的西门塔尔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于改良我国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我国西门塔尔牛育种群规模3万头,各代杂交牛  相似文献   

14.
我县从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用秦川牛改良本地黄牛的试验研究,特别是1980年以来,随着黄牛冻配技术的推广应用,改良的步伐大大加快。到目前为止,改良牛已达2.3万多头,占牛群总数78%。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改良效果,在邱怀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改良牛与本地牛役用性能对比测定,现将测定结果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15.
按照省上黄改总体方案,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3年来,应用短角红牛共配黄牛2785头,现已产犊牛2220余头,占黄牛总数的6.5%,实践证明,短秦F_1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8月龄在饲养水平偏低条件下,平均体重321kg,比秦川牛  相似文献   

16.
<正> 奉节县黄牛杂交改良起步较早,1957年—1978年间,先后从省外引进秦川牛、晋南牛、黑白花奶牛良种公牛58头与本地黄母牛杂交改良,据桂花乡调查5岁秦杂一代牛,未显示出杂种优势。1979年—1983年又用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配种7898头,存栏西杂牛3015头,出栏西杂牛(1.5岁体重250公斤)130头,仅占存栏西杂牛总数8.87%。更为突出的是云务、三桥、含瑞等5个乡4年配种552头,现无一头西杂牛犁田,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影响。 回顾黄牛改良实践,时间长,花钱多,费事大,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杂种犊牛断奶后饲养管理粗放,没有很好进行培育。为了证实这个问题,于  相似文献   

17.
麟游县黄牛原属典型的山地黄牛,个体小,生产性能低,经济价值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五十年代后期就引进秦川种公牛,开展了黄牛改良试验研究,特别是1980年以来,随着黄牛冷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改良步伐,截止1986年年底,全县改良牛已达到24,000多头,占牛群总数的80%以上。为了研究改良牛的育肥效果和产肉性能,我们开展了改良牛与山地牛短期强度育肥及屠宰试验。  相似文献   

18.
我县自一九八一年以来,在利用南阳牛改良山地牛方面,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采用以冷配为主、本交为辅的两种配种方法,并且落实了种公牛鉴定和劣牛去势等有关技术措施,全面开展山地牛改良工作,使黄牛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良牛占牛群比重逐年增加.为了阐明黄牛改良技术效果,我们组织专业技术干部5人,对余关、湍东、师岗和板场四个乡进行了随机抽查,在22个行政村中调查各种年龄公母牛(包括阉牛)572头,其中改良牛453头(公牛185头,母牛268头)占总调查数的79.2%,山地牛119头(公牛68头,母牛51头)占20.8%,就牛群的毛色结构、生长发育状况和役用性能进行统计分析,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把同年龄、同性别的改良牛和山地牛进行分组,便于对比分析,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9.
临夏州是我省黄牛改良重点地区之一,每年授配任务占全省1/5。全州自1978年引进西门塔尔牛为主的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到1989年底,累计冻精授配黄牛18万头(次),产活西门塔尔、黑白花、秦川为主的良种及改良牛8.8万头,包括本交繁殖,良种及改良牛达到13.4万头,占黄牛存栏  相似文献   

20.
<正> 西门塔尔牛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引入我国,但有计划引进西门塔尔牛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通过国家和地方贸易从苏联引入。1976年以来从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了乳肉兼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1987年又从法国引入西门塔尔牛(蒙贝利亚牛)。这些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于改良我国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西门塔尔牛两万余头,各类杂交改良牛250多万头。西门塔尔牛属于乳肉、肉乳兼用种,起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谷,有着良好的宜牧能力和产奶产肉性能。我国自1981年成立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以来,逐步建立和建全了纯繁体系及其杂交改良体系,在纯种繁育上,出现了9600公斤的高产个体,产奶量超过4500公斤的高产群体,平均乳脂率达到4.0%,最高可达7.2%。在杂交改良上,用西门塔尔改良我国黄牛,使其由过去单一的役用逐步转向乳、肉、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