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寻找天然的生物防腐剂和微生态制剂,对纳豆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及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最佳培养条件是接种量6%、含水量60%、物料厚度1.92 cm、后熟时间2 d;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RCEF091013的碳源、添加物、无机盐和发酵时间的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葡萄糖6%、酵母粉1%、MgSO40.3%、发酵时间48 h;抑制大肠杆菌RCEF091056的最佳组合为麦芽糖4%、酵母粉1.5%、MgSO4 0.3%、发酵时间48 h。纳豆提取物质在pH6~8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在80℃以下都有良好的热稳定性。Zn2+、Cu2+、Fe3+和Ca2+对抑菌物质抑菌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表明纳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纳豆提取物的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善瑾  杨贤强 《茶叶》1990,16(3):40-41,47
本文筛选了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胀杆菌、副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六种细菌,采用杯碟法对茶灰的提取物——茶多酚粗晶的抗菌活性进行测定。并与黄岑素作对照。结果表示:茶多酚对福氏痢疾杆菌等6种细菌的抑菌圈大于16mm 的浓度分别为1%、3%、与5%;而黄岑素对福氏痢疾杆菌等4种细菌的抑菌圈大于16mm 的浓度分别为10%与15%,并高达15%浓度的黄岑素药液对大肠杆菌无抑菌作用,对副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也不强。由此说明,茶多酚的抗菌活性比黄岑素强,抗菌谱也比黄岑素广。  相似文献   

3.
董金甫  李瑶卿 《茶叶》1992,18(3):46-49
以浙江农大茶学系提供的茶多酚为材料,采用滤纸圆片和牛津杯法进行抑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对铜绿色假单孢杆菌、伤寒沙门氏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等7种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最后还提出了开发茶多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了罗布麻茎叶粗提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黄曲霉的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并定性分析了脱胶后的罗布麻纤维对上述类型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罗布麻茎叶粗提物对黄曲霉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明显,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稍差,其中,罗布白麻和罗布红麻对黄曲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均为7.5 mg/mL,而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15 mg/mL;定性分析发现,经脱胶后的罗布麻纤维仍对细菌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霉菌类的黄曲霉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柳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滤纸片固相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了柳蒿水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由抑菌直径可知,各提取液抑菌活性顺序为:乙酸乙酯提取液乙醇提取液水提取液,不同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乙酸乙酯提取液为50 mg/m L、3.125 mg/m L;乙醇提取液为100 mg/m L、12.5 mg/m L;水提取液为100 mg/m L、25 mg/m L。结论不同提取液抑菌效果不同,其中乙酸乙酯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红辣椒、青线椒和黄灯笼辣椒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为原料,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比较分析以上3种辣椒油树脂对鸡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海南黄灯笼辣椒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青辣椒和红辣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与红辣椒相当,但低于青辣椒。青辣椒提取物的丙酮溶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75、0.6和0.9 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9、0.75和1.2 mg/mL;海南黄灯笼辣椒提取物的丙酮溶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6、0.45和1.2 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75、0.6和1.5 mg/mL;红辣椒提取物的丙酮溶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9、0.9和1.2 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2、1.2和1.5 mg/mL。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与绿原酸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研究茶叶与金银花中主要药效成分茶多酚和绿原酸生物活性的差异,应用过氧化值测定法、分光光度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分别比较茶多酚和绿原酸的抗氧化性、自由基清除能力、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6周的观测期内,浓度为100βµg/g和200βµg/g的茶多酚可将猪油的POV抑制在10βmeq/kg范围内,且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这与81%绿原酸有相似结果;20%绿原酸、81%绿原酸、95%茶多酚对DPPH和·O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7、1β432、65、135、52βmg/L和1β908βmg/L;95%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500βμg/g和250βμg/g,81%绿原酸和20%绿原酸相应值分别为500βμg/g、500βμg/g和500βμg/g、1β000βμg/g;研究结论为茶多酚(95%)在抗氧化性、清除DPPH能力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面都要强于绿原酸(81%),在清除·OH能力上要弱于绿原酸,在食品、药品行业中茶多酚有望比绿原酸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绿茶初制工艺对饮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尹军峰  林智  谭俊峰  袁海波  俞光兵 《茶叶科学》2005,25(3):189-196,202
将不同嫩度和加工工艺制作成的不同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绿茶汁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等主要化学成分、色差动态变化测定和感官品质审评以及一系列破坏性试验的研究,提出不同初制绿茶原料加工成饮料的品质特点和一套适合绿茶饮料用的较经济合理的原料初制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新型洗涤剂的抑菌效果进行试验,为这种天然果皮洗涤剂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抑菌环法、二倍稀释法和悬液定量法进行抑菌实验.结果:大肠杆菌最小的抑菌浓度为25%,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的抑菌浓度为20%,沙门氏菌最小的抑菌浓度为25%.结论:这种天然果皮洗涤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均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五指山绿茶为原料,研究绿茶汁的浸提工艺和绿茶酒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浸提条件为:茶水比1∶70(g/mL),浸提温度85℃,浸提10 min,所得的茶汁感官品质良好。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绿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0.05%,蔗糖添加量190 g/L,初始pH值4.0,发酵温度28℃。在此条件下生产的绿茶酒色泽黄绿透明;酒香淡雅,茶香怡人;酒体丰满,酸甜适口;具有本品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研究了添加外源优势菌种固态发酵云南晒青绿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主要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多酚类、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寡糖和多糖的变化最明显。发酵40天后,多酚类物质下降了约60%,儿茶素类下降了80%,黄酮类下降了55%,茶红素下降了90%,水溶性寡糖下降了65%,水浸出物下降了25%,而茶黄素、水溶性总糖和灰分的变化不大。但茶褐素类物质增加了4.5倍,水溶性多糖也增加了5.7倍。这说明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类、寡糖及多糖类物质可作为云南普洱茶的特征成分用于品质判定。实验结果还表明,利用优势菌种发酵晒青绿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熟普洱茶,其理化成分含量可达到陈年普洱茶的水平。实验结果同时还表明,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  相似文献   

12.
紧压茶儿茶素和有机酸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云南紧茶、湖北青砖、浙江奉化紧压茶和浙江绿茶的儿茶素和有机酸分析表明,紧压茶加工过程中发酵时间越长,其儿茶素总量、有机酸含量越小;三种紧压茶有机酸含量分别为绿茶的354.6%、319.8%、209.0%,每种砖茶的草酸和琥珀酸的含量占到其有机酸总量的80%;三种紧压茶儿茶素含量分别为绿茶的21.8%、15.3%、4.7%。  相似文献   

13.
绿茶活性成分在酵母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绿茶发酵过程中还原糖、茶多酚、儿茶素及有机酸的检测,以及对pH、糖度的分析,发现在发酵开始的12-24 h多酚和表型儿茶素含量迅速下降,菌体中儿茶素积累增加,部分儿茶素被酵母吸收利用;在发酵过程中几种有机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总糖和pH随发酵的进行而下降,还原糖的含量在48 h前均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抑制冠突散囊菌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儿茶素的降解,本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和冠突散囊菌对绿茶液态饮料进行联合发酵,试验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工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串联气质联用(HS-SPME/GS-MS)法分别检测了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儿茶素含量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干茶添加量10βg·L-1、冠突散囊菌添加量10βmL·L-1的前提下,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添加量20βmL·L-1、蔗糖添加量75βg·L-1、30℃下静置发酵3βd。在此工艺下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总儿茶素含量为1β419.94βμg·mL-1,与冠突散囊菌发酵绿茶液态饮料(848.72βμg·mL-1)相比,显著增加(P<0.05);且醇类化合物(30.27%)、醛类化合物(15.25%)、烃类化合物(11.35%)、酯类化合物(9.86%)和酮类化合物(9.01%)含量与未发酵绿茶液态饮料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5.
茶梗木质纤维素对儿茶素类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茶梗为原料制备木质纤维素,通过静态吸附,研究茶梗木质纤维素在绿茶提取物溶液中对儿茶素类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茶梗木质纤维素对儿茶素类总量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经验方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茶梗木质素纤维素对儿茶素类的平衡吸附量降低;动力学研究数据用拟一级速率方程和拟二级速率方程模拟,其中拟二级速率方程拟合程度更高,在不同温度下利用拟二级速率方程计算的总儿茶素类饱和吸附量与实测值吻合。随着温度的升高,速率常数k1和k2提高,而总儿茶素类的初始吸附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  相似文献   

17.
茶树紫色芽叶的呈味特征及降低苦涩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群体品种常见的紫色芽叶所制成的绿茶苦涩味明显。分离测定了茶树紫色芽叶主要苦涩味特征成分,用苦涩味阈值和苦涩味指数定量评价了各成分的呈味特征。结果表明,茶树紫色芽叶花青素含量高达1.14%,紫色芽叶中花青素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是绿色芽叶的57倍和1.13倍,花青素和儿茶素含量较高是其苦涩味较强的主要原因。茶叶苦涩味成分阈值的大小顺序为:咖啡碱(0.30)<花青素(0.40)<儿茶素(0.80);以苦涩味指数评价成分对紫色芽叶苦涩味实际影响大小顺序为:儿茶素(3.32)>咖啡碱(2.13)>花青素(0.57)。研究还表明,在紫色芽叶加工绿茶的过程中,添加约0.2%的酪蛋白具有降低苦涩味的作用,可使品质得到改善,使茶汤中多酚类浓度降低19.5%,苦涩味指数由3.70降至2.98,由此提供了一种降低紫色芽叶苦涩味的技术途径。采用多酚-蛋白复合反应模型,提出了用相对沉淀率(RA)作为酪蛋白对多酚类物质的苦涩味抑制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滋味是茶汤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绿茶茶汤滋味主要由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等共同作用形成。多酚类是绿茶茶汤中最主要的滋味物质,儿茶素又是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组分是茶汤苦味与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不同儿茶素种类和含量的组合形成了茶汤不同的苦涩味强度,并影响茶汤整体风味。现阶段对于茶汤滋味评价主要是采用人体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在食品风味评价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就绿茶茶汤中儿茶素呈味特性、滋味物质间互作及滋味物质感官分析方法 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完善儿茶素呈味及其互作理论体系,为感官分析方法在滋味物质呈味特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膜系统加工冷溶型去苦味速溶绿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证实速溶绿茶中简单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的比值为0.5以上时可达到去苦味特性的基础上,试验采用中试设备,对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超滤蒸青绿茶微滤液的超滤效果和不同浓缩方法的浓缩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35℃、1.74Mpa条件下,采用3500Da膜超滤绿茶微滤液,且在滤液重量接近粗滤液重80%时,以10%粗滤液重纯净水透析两次,滤析混合液中的简单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可达0.53,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总儿茶素的得率分别达到57.00%、20.00%、20.00%、30.00%,含量分别达到14.47%、12.78%、8.34%、26.32%,产品呈现无苦味特性。在35℃、2.4Mpa条件下,采用300Da纳滤膜对超滤滤析混合液进行浓缩,工效高,产品0.45g兑140ml4℃冷水,20s内溶解,且品质成分损失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