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罗允  温毅娴 《绿色科技》2019,(9):289-291,296
从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高校定位转型角度着手,剖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及表现、高校教育转型过程中教与学存在的矛盾等问题。通过对比近四年湖南某地方高校各类比赛成果和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报告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比赛活动相辅相成的关系,并紧紧围绕“高校传统课程转型、三创活动意识引导以及初创项目长效培养”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实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以来,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时期教育扶贫的创新实践。通过对已毕业的农民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农民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认为解决农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建在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保障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全面提升农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毕业后“留得住、用得上、能带动”,推动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孙阳 《林产工业》2019,46(2):J0009-J0009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和大学生的意识有关,还有赖于成熟全面的就业指导。于静荣编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由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5月出版,该书结合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局面指出了发展问题,并积极借鉴相关经验,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改正的方面。该书全面解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指出其对于促进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也切实可行,具有实践价值。该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女大学生“高获奖率、低就业率”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出现的女大学生“高获奖率、低就业率”的尴尬局面,分析总结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包括大学女生人数急剧增加,并在某些专业高度集中,造成了就业“塞车”;评价优秀学生的“校园标准”与“社会标准”严重脱节;用人单位“宁用庸男,不要才女”的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高分低能”和“骄、娇二气”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冲破女大学生“高获奖率、低就业率”困局的对策,包括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校园标准”与“社会标准”的统一;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步伐,为女大学生就业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合理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女大学生自身要做好职业规划,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等。  相似文献   

5.
面对社会各种不良影响和学生因学业、就业、经济困难等产生的各种思想困惑,高校学生工作应结合自身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传承与创新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为此,南京林业大学在学生工作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育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工作理念,积极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首先,坚持德育主线不动摇,创新方式方法,抓好课内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党团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着力建设校园文化,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狠抓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其次,坚持日常管理不放松,加强学风建设,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高度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创新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第三,坚持就业工作重心不偏离,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实习实践渠道,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精心培育就业市场,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学校园里,逃课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该文结合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分别从学生、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对大学生逃课原因进行解读,并提出了解决逃课问题的对策:改革高校专业招生模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深化教学管理和更新教学观念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生涯教育的内涵是有效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业和职业等进行合理的认知、探索、决策、规划和行动。生涯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优化、拓展、深化作用,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针对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面临的机制建设缺乏全面性、内容缺乏系统性、过程缺乏连续性、落实缺乏协同性等问题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要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特点以及各高校生涯教育的实际情况,遵循主体性、创造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原则,理清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的思路,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入学前、求学中、离校后的生涯教育过程中,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生涯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思想内涵、以"专业""学风""自律""课程"为核心要素、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生涯教育新模式。通过用"专业"唤醒高校生涯教育的源动力、用"学风"激发高校生涯教育的驱动力、用"自律"培养高校生涯教育的行动力、用"课程"增强高校生涯教育的竞争力,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教育的融合,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加,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能使大学生更好实现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对扬州大学346名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创业创新中存在创业资金匮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相关创新创业培训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在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在就业创业方面获得校友资源的情况、对校友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资源的需求情况、在校期间参加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情况及其对活动的评价、对校友资源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评价以及校友与学校的联系情况、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评价、参加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意愿及提供资源的情况、对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评价等进行调研,得到以下调研结果: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没有足够的社会关系、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欠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校友资源对提升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有帮助,但是在校期间获得校友资源较少;同时,有96.4%的校友表示愿意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资源,且认为校友资源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效性有帮助,但是仅有21.4%的校友表示现阶段与母校联系较多,而大多数校友认为学校与校友的沟通联系有待加强。基于调研结果,就如何更好地依托校友资源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效性提出了以下建议:提高对校友资源的重视程度,做好校友资源的维护与管理;注重更新和完善校友信息,提高校友资源的使用效率;探索多样化的校友资源使用模式,促使更多校友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建立校友资源共享机制,形成母校─校友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当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创新思维的特点和本质的分析,论述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促进大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打破思维定势,挑战权威,树立创新意识;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从创新、创业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新时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如缺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单一、生源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针对这些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探索了艺术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一是应基于社会调研结果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三是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四是依托教师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创业基础能力;五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六是坚持以赛促学、办赛促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七是应提升教师的实践及研究能力,以适应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需求。艺术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后,学生参展参赛的成果丰硕,涌现了众多创业成功的案例,激发了在校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用性教育,并非单一的独立的教育,它强调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大学生对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结合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有利于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加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通过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促进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应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建设开放的创新实训基地和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保障"以赛促学"的实现以及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该文系统地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多年来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从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构建及保障措施的设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学校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引导,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成为未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坚实力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从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历史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道德教化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结构相对单薄、教学相对单一、实践相对较少等方面探讨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育理念、健全教育机制、创新教育模式3个维度提出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随着大学应庙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从经济、科技、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社会发展与需求形势,探讨了高科技教育问题及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促进国家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对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2010~2014届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区类别和城市类别、就业方向等基本就业信息数据的预处理以及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的整体分析,从就业地区类别和城市类别、学习水平、生源所在地、专业、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情况等方面对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决策树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了就业决策树模型,对就业影响因素之间隐含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促进高校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也为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高校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合理化建议,包括推动高校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人才流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毕业生工作不仅关系到数百万的大学生,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要问题。深化就业工作改革、提高就业工作效率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该文从“统一和提高认识,重视就业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做好就业工作的一些思路和对策,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从而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保证毕业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新时代对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提出的"创新""品质""三吃""自力更生"等思想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普遍较低,存在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合度不够、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不科学、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培养高质量的农业创业型人才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大学生择业所面临矛盾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高等农林院校的崇高使命,也是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路径。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对农林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但是热衷城市生活,服务基层的热情不足,追求短期效益,创业活动的层次不高。而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有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不健全,基础课教学的安排不规范,创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不足,配备的创业导师不强,以及社会干扰对大学生创业步伐的影响等。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采取措施,包括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理念;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做实"第二、三课堂",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巩固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等,以加强农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