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A_3超强优势高粱杂交种的选育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几年研究 ,发现了A3胞质雄性不育系小花不败育 ;培育出矮秆、穗大粒多、配合力强、育性又非常稳定的一批A3胞质雄性不育系 ;找到了难以恢复的A3不育系的恢复系 ,初配出了强优势杂交种 ;最后探讨了A3超强优势杂交种的选育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6A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新选育的优良不育系,适用于我国北方高粱春播早熟区,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等特点,由其组配的高粱杂交种吉杂133已在我国北方高粱早熟区大面积种植推广。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6A的成功选育,丰富了吉林省种质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杂交种分离群体中出现的不育单株为不育源,通过回交转育方法,成功选育朝天椒雄性不育系金椒1A,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可恢复性好,具有较高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棉花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在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对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类型、培育与利用、杂交种生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介绍17种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类型及其不育性遗传,通过采用自然突变体的选择、人工诱变、人工转育和改良、生物技术创造等方法培育核雄性不育系,应用于棉花育种研究,中国选育出利用ms14和ms5ms6的核雄性不育杂交种28个,杂交制种技术方法和标记不育系的研究进展为高效简化的杂交制种技术提供支撑。分析指出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前景较好,提出核雄性不育杂交种扩大应用的技术关键是要在标记不育系的研究和创造方面取得突破,在当前核不育杂交种制种中采取不拔除可育株、标记后人工辅助去雄可节约制种用工而不降低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5.
甜菜抗丛根病单粒型雄性不育系N9849A、B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N9849A、B甜菜抗丛根病单粒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是采用不育株与受粉株成对套袋,并结合田间淘汰的方法选育而成。在选育过程中,对亲本材料在丛根病重病圃进行抗性筛选,最终选育出了优良的抗丛根病单粒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的选育成功,为以后单粒品种的育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针对谷子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低、制种产量低等现状,我国谷子育种专家选育出高异交结实率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创建了完整的谷子高不育"二系"杂交种选育技术体系,育成了第一个适宜我国谷子中  相似文献   

7.
王斌  荣维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96-14097
[目的]选育品质优良、综合性状好、配合力强的不育系。[方法]利用引进种植的品系03P27中的雄性不育单株,采取田间选择和品质筛选相结合,不育株后代连续回交的方法对其进行选育。[结果]育成甘蓝型油菜双低不育系六020327A,经田间性状鉴定表明,属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芥酸含量0.3%,硫甙含量26.68 μmol/g,含油量达40.69%;其育性对温度反应比较迟钝,高温败育彻底;具有田间性状好、长势强、抗逆性和配合力较强等特点。[结论]不育系六020327A是开展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从1988~1992年,通过品种间大量杂交,田间鉴定研究了芝麻杂种优势的表现及选育强优势杂交种的途径。通过群体改良、系内连续姊妹交。育成了不育株率在50%,不育度完全,综合性状优良的芝麻雄性不育两系。并对雄性不育的形态、遗传及两系法制种效果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强优势杂交种只出现在极少数亲本品种间;用一般配合力高的地理远缘品种兼考虑母本细胞质效应组配芝麻杂交种是有效的。形态学观察结果,雄性不育株花粉败育彻底,花药呈绿色半透明,初花期可以做为识别标志。两系法制种产量夏播每亩25kg,春播可达每亩40~50kg。文章阐述了芝麻雄性不育两系生产杂交种的三个特殊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谷子高异交结实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选育高异交结实率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抗除草剂恢复系,配制优势杂交组合,"二系"配套,实现谷子的杂优化生产。【方法】对现有的不育系、恢复系进行杂交改良,系谱法选育符合目标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结果】选育出4个农艺性状好、异交结实率高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高117、高146、高229、高236,选育出K103等具有较高配合力的抗除草剂恢复系,研究创建了完整的谷子"二系"杂交种选育技术体系,育成第一个适宜中国谷子中晚熟生态区种植的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长杂谷2号。【结论】高异交结实率谷子不育系的育成,解决了谷子杂交制种和不育系繁种难题,实现了谷子的杂优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科技要闻     
<正>我国中晚熟谷子改良新品种选育成功针对谷子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低、制种产量低等现状,我国谷子育种专家选育出高异交结实率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创建了完整的谷子高不育"二系"杂交种选育技术体系,育成了第一个适宜我国谷子中晚熟生态区种植的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长杂2号"。经山西省两年  相似文献   

11.
棉花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但由于棉花雄性不育系在利用上存在一定困难,限制了棉花杂交种的推广。对棉花雄性不育的类型以及棉花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棉花利用不育系选育杂交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谷子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低、制种产量低等现状,我国谷子育种专家选育出高异交结实率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创建了完整的符子高不育“二系”杂交种选育技术体系.育成了第一个适宜我国谷子中晚熟生态区种植的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长杂2号。  相似文献   

13.
3238A属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不育度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是培育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的优良不育系。本文阐述了不育系3238A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结合利用高度雄性不育系配制强优势两系杂交种,根据育种目标及其亲本与杂种的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组合后代的不育株,利用其不育基因所控制的不育性建立了三种不同的育种方案,使杂优、常规育种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育种效果。1、实施利用单个高度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作用完成几个优良品种聚合杂交的品种改良育种方案选育出矮秆耐密型品种麦谷1号。该品种用矮秆不育系桂741作为聚合杂  相似文献   

15.
提高杂交种种子纯度,协调杂交种高产与优质、多抗矛盾,一直是油菜杂交育种的主攻方向。利用笔者研制的NEA胞质雄性不育(NCMS)材料及其恢复材料,通过测交、连续回交、连续自交、杂交,实现三系配套,再经过品质测试、育性鉴定、抗性鉴定和产量比较试验,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高纯度杂交种。川油58为甘蓝型油菜NEA胞质雄性不育高产双低三系杂交新品种,不育系JA1,保持系JB1,恢复系JR2。JA1花朵不育度、不育花朵率及群体不育株率均达100%,不育性稳定彻底,不受环境因素影响,异交结实高,完全不同于现有波里马胞质不育(Pol.CMS)类型。JR2恢复力强,花粉量充足,散粉性好。川油58制种程序简化,制种产量高,杂交种纯度易保证,杂交优势强,综合性状好,品质优,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高,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耐)病性强,在各级中间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2005年10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蓝型油菜NEA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及其恢复材料实现双低三系配套,不仅保证了杂交种种子纯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高产与优质、多抗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针对谷子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低、制种产量低等现状,我国谷子育种专家选育出高异交结实率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创建了完整的符子高不育“二系”杂交种选育技术体系.育成了第一个适宜我国谷子中晚熟生态区种植的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长杂2号。  相似文献   

17.
用天津型大白菜津绿75连续自交,分离出雄性不育株;通过系内兄妹交,找到两用系和保持系;用两用系中的不育株与保持系杂交,选育出雄性不育系9769A.2005年用9769A与自交系9531杂交,配制成杂交种福青一号,证明不育源在天津型大白菜品种中存在.  相似文献   

18.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于农艺性状不够优良,很少在育种中得到利用,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易引进和易获得杂交种子的特性,利用合理的育种策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能在三系保持系、三系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选育中得到广泛利用,包括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培育近等不育系进而选育三系保持系,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引进粳稻血缘选育三系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介绍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关育种情况并展望了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一、品种来源新疆康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由德国引进新疆,参加我区2004~2005年甜菜区域试验,2006年2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命名为新引KWS3117。二、品种类型1.属二倍体雄性不育单粒杂交种。2.亲本组成①母本3117MS 为二倍体单粒雄性不育系。它是以自育的二倍体单粒雄性不育系为母本,用与之配对的单粒保持系为父本,单株成对杂交、回交选育而成,种株不育率达100%。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39年前苏联育种家Ο.Φ格勒麦尔首次报道有关糖甜菜雄性不育和美国科学家F.Owenl942年报道关于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及1945年发表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和遗传假说的论文以来,各国相继开展了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不育机理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较系统全面的综述了这种现象在不同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