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在农村基层村干部开展工作过程中,以往的“干部讲、群众听,干部咋说、群众昨干”现象正在逐步减少:相反,“群众讲、干部听”,群众跟村干部摆政策、讲法律的现象在逐步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地方农民因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负担过重、经济纠纷、土地纠纷处理不公等),把乡政府告上法庭的案例。在法庭上,农民能够运用政策、法律进行维权,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每天要和千家万户的农民打交道,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通过村干部落实到基层。村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这些政策能否执行、能否执行得好。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农村需要怎样的村干部?怎样当好村干部?这关键是要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注重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练就工作本领。长期以来,对于村干部我们一直是重使用、管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担负着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任务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团结带领农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因此,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村级经济能否长足发展,能否造福一方百姓、维护一方稳定。近日,我以对乡镇村干部政绩观为课题进行了走访调研。在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交流过程中,发现有些干部存在"重稳定不重发展"、"计短效不计长效"、"唯主观不唯实际"的错误政绩观,他们在为谁树政绩、怎样树政绩、树立什么样的政绩等观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在农村的日益普及和贯彻,农民的法制意识逐渐提高,生产、生活早已摆脱了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正朝着法制经济建设的轨道迈进。但在农村工作中,一些地方官员和职能部门有法不依,“违法行政”依然横行乡里,祸害民众,不仅影响了基层政务工作开展,而且损害了党和人民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农村“违法行政”主要反映: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一刀切”,劳民伤财。有些地方官员,违背市场杠杆原则,脱离本地实际,从局部利益或地方利益出发,大搞“一刀切”,强迫农民毁麦种烟、种棉、种果等,或  相似文献   

5.
农民经常说:“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干部。”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群众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朴素要求。今天,要当好村干部,就要由过去那种“行政计划”为主的领导方式转变到以“服务,说服,示范”为主的领导方式上去,用新思路,新办法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区委组织部最近举办的“怎样办好村干部”论坛上,村干部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村级组织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和单位,与农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的基础。村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然而最近几年内地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村干部岗位乐于问津的人越来越少,在职村干部情绪低落,责任心不强,工作得过且过,甚至有一些“村官”“弃官”不做。当前,这种村干部外流的现象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在乡镇工作时,就结识了《中国农技推广》 (可惜是双月刊 )。人家不禁要问,你拿算盘搞收支,《中国农技推广》与你搭啥架,其实问者不知其道—— 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农户因缺乏农技知识而使农作物失收或歉收,造成农业税收的欠交,而这些农民又最痛恨只向他们收钱而不为他服务。要服务,要办好农民想办的事,要解决农民之所难,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缺乏适用农业科技的及时指导是首要一条,拿不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就谈不上其他配套性服务。作为基层财政干部,能为农民提供诸如“稼穑园地”、“种子天地”、“沃土原野”、“植物医院”等技术信息该多好呀 !虽说财政干部教农民掌握这些知识不那么内行,但《中国农技推广》上介绍的农技知识还通俗易懂,只要你在收税前为纳税人献出一点“爱”,农民朋友交税就顺当多了,难道农民抱着丰收的“金娃娃”还不愿交税吗 ? 因此,建议各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向当地基层财政部门推荐这本好杂志,让基层财政干部共同为农民送技术信息,也希望基层财政干部多掌握些为农民服务的本领,收好农民送上门的税。  相似文献   

8.
夏津县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点放在精减村干部、提高村干部的办事效率上,通过推行村干部交叉任职制度,最大限度地卸掉农民身上的“包袱”,去年,全县共精减村组干部1000多人,仅干部工资一项就直接减轻农民负担50万元。 1996年以来,夏津县按照“精减高效”的原则,在全县推行了村干部交叉任职制度,大力精减村组干部。  相似文献   

9.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础在村级组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基层组织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村级组织出现了“三难”:一是村干部难当。有些村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领导管理方式,搞行政命令,服务少,收钱多,结果干部威信低。二是群众“难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行政管理是以土地为“根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群众有吃有穿,不再像过去那样  相似文献   

10.
免征农业税后,村内要办诸如修桥修路、植树造林等公益性事业,大多采取“一事一议”,向农民筹资筹劳的办法来解决。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办;大家的事情,大家出钱办。“一事一议”的做法,得到了广大农民兄弟的支持。可是,最近笔者在农村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在一些地方,农村“一事一议”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村干部独断专行,暗箱操作,随意支配“一事一议”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1.
刘辉 《农家科技》2011,(4):13-16
很多人不知道重庆潼南双江镇,但一定知道杨尚昆和杨闇公,那是他们的出生地;很多人知道重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结穷亲大活动,却不知道双江镇是这场活动的发起地;人们更不知道,重庆的党员创先争优、小农水等都是从这里开始试点……可以说,双江镇承载了重庆人的无数幸福梦想,直到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2.
我是温州市永嘉县一个山区集镇的农技干部。我们办公室里订有许多报刊、杂志,但唯有《新农村》杂志最吸引人,每期一到,便成了办公室的“抢手货”。镇村干部总是争相仔细阅读,有些干部还利用笔记本摘录刊内自己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把《新农村》看作自己从事农业与农村工作不见面的“教授”。每期《新农村》杂志一到,我也总是必读,并联系工作实际,给《新农村》写稿。村镇干部认为,《新农村》好在:1.政策性强,有一定的指导性,帮助我们开展农村工作;2.栏目活跃,编排内容丰富;3.知识面广,实用性强,通俗易懂。4.信息可靠,实际实效,是致富良方。5.文章精悍、可读性好,定价也适当。我们县许多干部从《新农村》中汲取知识,收集信息,《新农村》成了村镇干部开展农村和农业工作的好帮手;有的群众依靠《新农村》成为种养大户、致富带头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农村的稳定关键是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的稳定。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农民的自主权增大,干部与群众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所放松。不少地方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老化,过去村里的广播室、图书室、报刊栏没有了,过去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少见了。有的地方要么不开会,要开会,内容就是“收税”、“计划生育”,群众称这些会为“要钱会”、“要命会”,对抗情绪很大。由于农村思想教育的放松,农…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入世后的挑战、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热切盼望乡村干部能为广大农民谋福利、办好事、办实事。归纳起来农民有五盼。一盼宣传政策“一口清”。广大农民希望村干部在宣传相关政策、法规时做到表述“一口清”、准确易懂,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二盼带领群众致富有新招。村干部应以致富一方百姓为己任,帮农民了解国内外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指导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环境,广纳各方能人,搞好结构调整,提高土地产出,引导农民搞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三盼量力而行办事业。当前农村中需要…  相似文献   

15.
自己不富,焉能富人?于是有人提出让先富起来的人当村干部,把不得富的农民朋友带富起来。这个办法从理论上看是说得通的,也有不少地方已经这样做了,有的地方还做得很好。比如江西南城徐家五帝的村支书吴木根(全国劳模)就是很好的“带富”典型。尽管这样,笔者还是认为“富者为官”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按家财多少来选拔村干部。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富人都愿意帮助别人,“为富不仁”者也大有人在。而且,即使他们富了,也未必就能带领别人致富。笔者的看法是,对“富者为官”至少应有三问:一问:“先富”者是怎么富的?是靠自己的经…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是件好事,通过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建设用地置换、土地流转,发挥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而从前段时间全国各地实施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许多问题:如宣传没有到位;群众不够理解;实施过程中盲目扩大整治范围、强拆强建等,给农民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也导致部分群众不理解,有些地方农民甚至“被上楼”,上访不断,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对此,笔者就如何维护土地整治中的农民利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制度具体实施尚不理想。一是有些地方“有事不议”或“有事乱议”比较突出,一些村干部独断专行,不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直接将预算方案报乡镇政府审批或直接向农民筹资筹劳。二是有些是“有事难议”或“议而不行”。如有些村议事  相似文献   

18.
处于最基层的村干部群体,掌管着农村政务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近年来,少数村干部的违法犯罪不仅损害了农民利益,破坏了干群关系,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建设好新农村,必先砍掉村官职务犯罪的“毒瘤”。  相似文献   

19.
时下,许多地方每年都要大张旗鼓地为村民办一些事。这本是利民之举,理应深得民心,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由于一些村干部办的“实事”都是村干部拍脑袋决策的产物,没有征求村民意见,不是民意的真实反映,而对村民反映强烈、难办的事,却极尽推诿,致使真正的服务对象——村民只有听的份儿,为民办实事项目成了“作秀”工程。对此,村民不仅不买账,甚至骂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双孢菇在我市部分县、乡、镇迅速发展,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但是,在许多地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未被农民真正掌握,生产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由于农民“无菌”观念不强,部分环节把关不严,尤其在老菇棚内,病虫害发生严重,包括蘑菇疣孢霉病、细菌性褐斑病、线虫、螨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