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第一部盆景画册《中国盆景》封面上有一幅别致的古桩盆景,它就是江苏省南通市传统的“通派”盆景。南通盆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一个古老的流派,与苏派、扬派盆景鼎足于江苏大江南北。通派盆景的造型素以“两弯半”著称,品种又以尖短小叶罗汉松(本地称雀舌松)为主,其他还  相似文献   

2.
通派盆景与扬派盆景部属苏北派盆景,然而各有特色。通派以南通,如皋为代表,称“东”路;扬派以扬川、泰州为代表称“西路”。通派盆景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南通市文峰塔下一株盆景落地的古罗汉松和现存如皋的宋代古桧柏树桩盆景,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通派盆最以“二弯半”为其传统造型。方法是主干先攀成“二弯半”,每弯保留三个主枝,每枝扎成馒头型片干,形态也从古代“鞠躬式”演变成今天的“狮式”。因此,通派盆景又称“狮式盆景”。通  相似文献   

3.
说到如皋盆景,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如皋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宋代,必十明清。经过数百年来的技艺传承,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如派盆景,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别致造型在中国盆景各大流派中独树一帜,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4.
作为温江特色花卉产业之一的川派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影响。四川古称巴蜀,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剑南道,所以过去也把川派盆景称为“剑南盆景”。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  相似文献   

5.
自1986年在武汉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后,骤然间即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创派风。一时间全国各地盆景艺术界许多同志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评述各地区“风格”或“流派”特色的专论。整整10年过去了。成绩不能说一无所有。但究竟新的风格、流派创建了多少?恐无一人能避开“五大流派”再列举一个典型范例。反倒使一些传统格调如“三弯九倒拐”、“滚龙抱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盆景》2006,(9):27-27
一、名扬中外的如派盆景花木是如皋的传统特色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如派盆景始于宋代,到明朝进入发展盛期。明朝嘉庆年间的《如皋县志·产物》就记载了20多种花木盆景。清朝时,扬州的盐商对如皋的盆景犹为钟爱,所以当时如皋的盆景多数是销往扬州的。但如皋成为花木盆景之乡则是近20年的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新的盆景流派——如派盆景。如派盆景以“两弯半”为重要标志,“云头雨足美人腰”,具风、雪、雨、露之姿。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如皋盆景在意大利、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共获得了7个金奖,3个优秀奖,2个银奖,5个铜奖,在国内先后获得了100多个  相似文献   

7.
陆文龙同志发表在《中国花卉盆景》1986年第12期上的《也谈盆景的风格与流派》一文,关于先创各自风格再立流派的见解是正确的。但对流派的理解,值得商榷。按陆同志意见,只要数量“多”,加上“千遍一律”的“程式”或“形式”,就形成了流派。事实上,流派绝不仅仅是某一位“个人”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征,被子弟们千篇一律地重复而成。模仿不是艺术,更谈不上风格,千人一面怎能称流派?  相似文献   

8.
中国盆景艺术究竟有多少流派?至今没有权威的结论。日五大流派:即扬派、苏派、岭南派、海派和川派;亦曰八大流派:即在五大流派上再加浙派、通派、徽派;但也有人将属岭南派的福建盆景称为闽派。数来数去,大概就是这九派吧。中国盆景在近十几年中有了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不要轻易称派。我们也深感这是一种需要十分慎重的事。我在刊于《中国花卉盆景》1986年3期《谈盆景艺术风格》一文中说过:盆景界流派的提法,有其利,也有其弊。可以推动各地盆景事业的发展是其利,容易造成门户之见是其弊。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既然流派的弊病不足以阻止流派的继续流动和发展,看来我们浙江也就不能不随大势所趋而加入这一没有被冻结的洪流。岂但如此,我们还深感海内不少地区  相似文献   

10.
2、常熟派盆景的造型形式关于“常熟派盆景”,在以往的盆景书刊、报纸中没有专门提出过。1994年夏天我在常熟进行教学考察中发现,这一地方流派的盆景在历史上早已存在,而且其代表作品在常熟的园林部门仍然保存完好,常熟派盆景的传人至今仍在从事盆景创作(见发表于94年《中国花卉报》11月29日第三版上的拙作《苏派传统盆景探源》一文)。常熟派盆景长期被埋没是有各种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盆景界一些理论工作者,在编书写文章时没有深入发源地调查研究造成的。常熟传统盆景历史悠久,人材辈出,作品  相似文献   

11.
1993年第8期王金贵先生《无派胜有派》的观点笔者颇有异议。王先生对中国盆景的流派所加的贬词和罪名之多为本刊同类文章所少见。他除了重复别人早就重复多遍的,只停留在笼统贬低否定指责而没有深入剖析论证之外,没有讲让人茫然的“无派盆景”是怎样的,没有讲无派是靠哪些绝招来战胜有派的,更没有从总体上讲出一点实质性的理由,便下了一个“试看当今世界,无派胜有派”的结论。真是太轻松了!  相似文献   

12.
仲秋的一个周末,我怀着对盆景艺术的痴情,访问了著名盆景大师傅耐翁先生。幽柔的灯光下,白发如云的傅老正在伏案疾书。原来,他要赶在今年十月在湖北举行的全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之前,撰写论文:《盆景流派之我见》。他郑重地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地方对‘派’字不求甚解,个别地方并无鲜明观点和独特风格,而却以地区划界,急于创建新派,或已被称为一派者,这种无学求意义的派,必然给盆景界造成混乱。”他主张群策群力,集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去年第二期载钱安同志关于《我国现代盆景的风格流派》一文,认为我国现代盆景可分为北派和岭南派两大主要流派。从地域、选材、手法和整体造型等方面分析,我以为我国现代桩景风格流派已不再是北派与岭南派的两军对峙局面,而已形成了以成都、杨州和南通等地为代表的北派,以厦门和广州等地为代表的岭南派与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盆景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部沿海一带,由于文化、观念、树种、技法等不同,就艺术风格而言通常分成七大流派:严整壮观的“扬派”,清秀古雅的“苏派”,苍劲自然的“岭南派”,虬曲多姿的“川派”,明快流畅的“海派”,庄严雄伟的“通派”和古朴奇特的“徽派”。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市盆景协会和北海公园主办的“北京市盆景协会20年成果展览”于2000年9月20日—10月10日在北海公园植物园内举办。北京市盆协自1980年建会以来,在市园林局正确领导下,经全体会员的一致努力,取得了如下七大成果: 1.创立了三派一家的佳绩。三个盆景创新流派是指于派小菊盆景、刘派燕山山水盆景(图1)和周杨祁派京桩盆景以及罗氏卵石山水盆景。 2.发现了北京三大赏石:金海石  相似文献   

16.
开展盆景艺术风格、流派的讨论,重点应放在分析流派产生与形成的背景、条件,流派在盆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及对盆景创作的影响方面,不应当以流派论盆景作品的优劣。更不应站在地方流派本位主义的立场上,各执己见,对流派作夸大宣传,甚至纠缠在风格和流派的表面形式上。对流派的评价要掌握分寸,恰如其分。一个地方产生和形成流派,表明那个地方盆景创作的繁荣,作些介绍,以利交流,当然是好事。但是流派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讲流派,离不开时代背景地域及人文因素。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因此,流派应是那些在艺术风格上有共同倾向或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举行了多次盆景的评比活动,这对于盆景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加快了我国盆景走向世界的步伐。但由于盆景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真正评选出大家一致公认的优秀作品,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委们易执门户之见,视己派作品为“阳春白雪“,而视他人之作品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创盆景流派的高潮,如北京要创京派,南京要创金陵派,天津要创津派等等,这是我国盆景艺术兴盛的重要标志,可喜可贺。然而,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什么水平才可自称一派呢?众说纷云,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因而确定一个衡量盆景流派的共同标准就成了盆景界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笔者在我国盆景五大流派要素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盆景艺术流派的四条标准,以期与同行共同磋商。做为一个盆景艺术流派由哪些要素构成呢?依我之见,大致有四大要素:1.突出反映地方特色的适合做盆景的植物材料(主要盆景树种)。如扬派的松、桧、榆、黄杨,苏派的榆、雀梅、三角枫、石榴、梅,川派的金弹子、银杏、竹、紫薇、梅、罗汉松,岭南派的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朴、榕、水横枝、满天星,海派的五针松、真柏、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感到盆景艺术在创风格立流派方面,各有所说,各有所爱。这种内在的流派之争,是否有利于盆景艺术的发展?是以创风格为主,还是以立流派为主?仅谈些个人看法。盆景原本无派,只是近百年才分化而立。犹如戏曲唱腔中的流派出现一样,经传入子弟的宣传与第三者的张罗所致。然戏曲唱腔流派的产生基础,是以个人的表演风格为楷模,并受此约束与发展的。想来盆景中流派的产生也是这样。原本是以个人的表现风格为楷模,并受此约束与发展。只因传入多了,  相似文献   

20.
力的抒发     
盆景的鉴赏,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因为盆景有着不同的流派、风格和审美趣味。如将枝托修成云片状的扬派盆景所体现的是工整和谐的装饰美。而疏淡俊逸的岭南画意派盆景则重在意境的营造。有些盆景给人的感觉是娟秀玲珑,有些则是遒劲豪放,如洪建民创作的榕树附石盆景便属于这一类(如上图)。该作品着重在于力度的抒发,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劲根系是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