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分类及危害稻水象甲以成虫和幼虫危害水稻,成虫食稻叶,幼虫食稻根。以幼虫危害为主。成虫在幼嫩水稻叶片上取食上表皮,留下下表皮;幼虫在水稻根内和根上取食,1~3龄幼虫蛀食根部,4龄后直接爬出稻根直接咬食根系,根系被害后还常变黑并腐烂,由于根系损坏,植株生长受助、变得矮小,分蘖率降低,抽穗成熟推迟,造成减产。一般减产在15%~20%,严重地块可减产50﹪以上。2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稻水象甲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检疫性害虫。该虫分为成虫、卵、幼虫及蛹(土茧)4个虫态。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水稻,成虫危害稻叶,幼虫危害稻根。成虫沿叶脉取食上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等和两头钝圆的白色长条斑。幼虫低龄时在稻根内蛀食,常将根吃成空筒状,3龄后从根内出来咬食稻根。由于根系损伤,  相似文献   

3.
<正>稻水象甲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检疫性害虫。该虫分为成虫、卵、幼虫及蛹(土茧)4个虫态。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水稻,成虫危害稻叶,幼虫危害稻根。成虫沿叶脉取食上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等和两头钝圆的白色长条斑。幼虫低龄时在稻根内蛀食,常将根吃成空筒状,3龄后从根内出来咬食稻根。由于根系损伤,使水稻  相似文献   

4.
稻水象甲幼虫危害根系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特别是幼虫破坏根系,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水稻生产危害极大。初步研究探讨了稻水象甲幼虫危害根系后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为害症状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6.
<正>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目,象甲科,中异名:稻根象、美洲稻象甲。稻水象甲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我国为对外检疫对象。稻水象甲的寄主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等20余种,水稻是其主要寄主。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水稻根系,稻根受害后,常腐烂变黑,稻株矮小,分蘖率降低,成穗率和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成熟期延迟。严重时稻株遇风易倒伏或飘浮在水面。水稻受害后一般减产10%~20%,严重田块减产50%~70%。成虫只危害水稻嫩叶,在叶片上留下狭长条斑,一般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是北方水稻产区主要害虫之一。在黑龙江省是水稻常发性害虫。水稻先后受负泥虫成虫和幼虫重复危害,其中以幼虫危害较重。成虫多从叶尖沿叶脉取食,形成白色条斑,后期为害严重时使叶片纵向撕裂。幼虫舐食上表皮和叶肉,也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条斑。所以在虫害发生重的田块,稻苗一片枯白,叶片枯焦破裂,致使水稻生长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减少,延误农时,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5%~40%。  相似文献   

8.
正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绝收。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发生危害,下面对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白茅、稗、芦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杂草及其他植物。成虫啃食叶片,沿水稻叶脉啃食叶肉,一般从正面取食,被取食的叶片仅存透明的下表皮,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长条斑。幼虫咬食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是一种主要危害水稻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其成虫啃食稻叶,严重时仅留叶脉,将叶肉吃掉;幼虫在稻根基部钻食新根,使被害根成为筒状,严重时只剩根基,导致水稻萎蔫,下部叶片发黄,比正常植株矮,分蘖少,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自88年在唐山稻区发现以来,由点片发生,发展到普遍危害,一般减产10-20%,重则达50%。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龄、3龄、5龄幼虫持续取食“克螟稻1号”时,死亡率极高,5龄虽存活了较长时间,但不能正常化蛹.而当取食“克螟稻1号”一段时间后,改以亲本对照“秀水11”为食时,除在初期死亡较多外,死亡率不随时间而显上升,能存活至下一龄期,部分还可化蛹,且幼虫总的历期与对照组差异不显.幼虫取食一定时间的“克螟稻1号”后改食对照时,除1龄外,3龄和5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蛹均能羽化,其中3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成虫体重和体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而5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成虫体重和体长均显低于对照组,但羽化率和产卵量并不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龄、3龄、5龄幼虫持续取食"克螟稻1号"时,死亡率极高,5龄虽存活了较长时间,但不能正常化蛹.而当取食"克螟稻1号"一段时间后,改以亲本对照"秀水11"为食时,除在初期死亡较多外,死亡率不随时间而显著上升,能存活至下一龄期,部分还可化蛹,且幼虫总的历期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幼虫取食一定时间的"克螟稻1号"后改食对照时,除1龄外,3龄和5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蛹均能羽化,其中3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成虫体重和体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5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成虫体重和体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羽化率和产卵量并不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彭进 《河南农业》2019,(16):36-36
一、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又名稻纵卷叶虫,别名刮青虫、小扯苞虫、苞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该虫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小麦、甘蔗、禾本科等杂草,以幼虫吐丝,卷住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隐居其中,并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最后叶片只剩下表皮,剩下表皮呈透明白条斑状。每个虫苞只食一叶片,成纵卷,管状。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稻水象甲田间调查与检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是我国对内、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水稻生产上一种毁灭性害虫。自1991年传入辽宁省以来,目前已在全省13个市、56个县(市、区)、413个乡(镇、场),发生面积约35.5万hm2。稻水象甲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水稻,成虫取食叶片,幼虫啃食根部,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分蘖,严重时造成漂苗。一般危害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70%,甚至绝产。对辽宁省水稻生产、稻田养殖和水稻产品出口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着重介绍了稻水象甲的田间检验和调查方法,旨在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指导农民适时防治,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防止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缀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结成虫苞,并藏在苞内取食叶肉,叶片只留下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导致减产。成虫羽化多在夜间9时后,少数在白天羽化。交尾、产卵、活动多在夜晚1头雌成虫一生产卵40-50粒,多的170-210粒。  相似文献   

15.
<正>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稻水象、稻根象,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取食麦类、红苕、玉米及禾本科、莎草科等多种杂草,是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北美洲。1发生与危害1.1危害特点。稻水象甲的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水稻,成虫在幼嫩稻叶上取食叶肉,在叶片的叶缘或中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叶  相似文献   

16.
李秀文 《天津农林科技》2013,(2):F0002-F0002
稻水象甲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枪疫性害虫。该虫分为成虫、卵、幼虫及蛹(土茧)4个虫态。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水稻,成虫危害稻叶,幼虫危害稻根。  相似文献   

17.
水稻食根叶(虫甲)又名水稻食根金花虫,俗名饭豆虫,是云南普遍发生危害的水稻害虫.成虫和幼虫都危害,但以幼虫咬食稻根为主,稻根受害后,稻株生长缓慢,稻叶发黄,严重危害时,根发黑,叶发黄红枯焦,稻株轻拔即起,造成落塘,很象坐秧田.一般损失率10%~15%,严重受害的田颗粒无收.在云南稻区,低洼田、常年积水和靠近水库的稻田发生多,危害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稻纵卷口十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1a发生1~11代,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的达9~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因此,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猖獗发生。稻纵卷口十螟对水稻的危害非常大,必须做好预防预报。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普查范围、防治药物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稻水象甲是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水稻,造成水稻严重减产,一般损失达20%-30%,严重达70%-80%,甚至绝收。自从发生稻水象甲以来,在疫情监测与防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0.
柳蓝叶甲(Plagioderu versicolora)属鞘翅目叶甲科,常危害菜用玉米、大豆、桑、各种柳树及杨树等植物。在我市以幼虫和成虫在垂柳上产生危害,成虫取食垂柳叶片成缺刻或孔洞,幼虫取食叶肉仅剩上表皮或下表皮,危害严重时将垂柳初生的嫩芽及嫩叶食光,影响垂柳正常生长。为筛选防治柳蓝叶甲成虫和幼虫的有效药剂,特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