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2003年,在内蒙古林区利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MP-342、性引诱剂和植物制剂等多种生物措施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防治试验.利用两种浓度(2.632×106 PIB·mL-1 and 2.632×107 PIB·mL-1)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2龄幼虫进行喷洒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和77.8%.BtMP0-342被用于舞毒蛾3、4龄幼虫的防治,防治效果达80%.性引诱剂在诱捕舞毒蛾成虫时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自制的植物性杀虫剂是从大兴安岭地区有毒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对舞毒蛾的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验室内应用原液防治舞毒蛾3,5龄幼虫的效果达82%.  相似文献   

2.
6舞毒蛾种群调查和监测技术 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健康检疫局联合各州相关机构每年对舞毒蛾在全国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检查某地是否存在舞毒蛾.此外,在舞毒蛾常发区内,常通过卵块调查预测下一年舞毒蛾在当地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网站"北美舞毒蛾"专题[4]提供了1989年至2005年全美的舞毒蛾监测数据. 卵块调查通常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平均卵块数为统计单位,威斯康辛州自然资源署设计的舞毒蛾卵块调查程序是:1)选择要调查的典型地块;2)将1个木桩钉在地块内,以木桩为中心用1根5.64m(18英尺6英寸)的绳子确定出1个圆形调查区;3)搜索调查区(圆形样方)内的所有卵块.使用双筒望远镜观察树冠高处的卵块(尤其是大树枝的下表面),并检查所有地面物体上是否有卵块;4)记录这个样方内的卵块数和样方的位置.5)距离第1个样方约45 m(150英尺)之外设置第2个样方.依次设置第3,4,5……个调查样方;6)根据各样方的位置,检查卵块密度是否存在空间格局.如果卵块密度沿某一方向增加,应在这一方向上设置额外的调查样方;7)计算调查区内舞毒蛾的平均卵块密度;8)进行卵块调查的最佳时间是在阔叶树落叶后.居民区内的平均卵块密度每100 m2若超过13个,小片林或森林内每100 m2若超过25个,说明该地块可能遭受较严重的舞毒蛾危害[3].这种发生程度恰好达到威斯康辛州采取飞机防治的最低标准[7].  相似文献   

3.
采用3种浓度的舞毒蛾NPV进行了舞毒蛾幼虫防治试验和柞蚕幼虫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防治舞毒蛾的效果在93%以上,对柞蚕幼虫无毒性和致死作用。应用舞毒蛾病毒方法简单,效果好,为今后在柞蚕场区防治舞毒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荧光增白剂Tinopal LPW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的增效机制,明确寄主植物、LdNPV地理品系对舞毒蛾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影响,用Tinopal LPW,LdNPV 3种不同地理品系(LdNPV-H品系、LdNPV-D品系、LdNPV-J品系)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共6个处理,蒸馏水及Tinopal LPW 2个对照,分别处理以青杨、华北落叶松和山杏为寄主植物的舞毒蛾5龄幼虫.在处理后12,24,48,72,96 h测定舞毒蛾5龄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PO)比活力,每处理30头5龄幼虫,重复3次.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对舞毒蛾5龄幼虫血淋巴PO比活力的影响差异显著.纯病毒品系感染舞毒蛾幼虫时,12 h取食3种植物的幼虫血淋巴PO比活力均高于对照,24 h后低于对照.3个地理品系与Tinopal LPW混合液感染舞毒蛾幼虫,其PO活力与取食的寄主植物有关,取食山杏时,3个品系的Tinopal LPW混合液对PO活力的抑制均显著高于纯病毒品系及对照.取食青杨或华北落叶松时,H品系和D品系的Tinopal LPW混合液对PO活力的抑制显著高于单独病毒品系,但J品系的Tinopal LPW混合液对PO活力的抑制与单纯J品系无显著差异.Tinopal LPW对照与清水对照比较,显著降低了舞毒蛾幼虫PO活力.  相似文献   

5.
山东昆嵛山舞毒蛾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收集到舞毒蛾天敌19种,其中寄生性昆虫9种,捕食性昆虫8种,病毒和真菌各1种。绒茧蜂、悬茧蜂和病毒可杀死毒蛾幼虫62.13~70.00%,对抑制舞毒蛾种群数量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舞毒蛾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森林食叶害虫,取食多种阔叶和针叶树木。为了解舞毒蛾在我国危害较轻的原因,作者在林间设立样方,调查下树将要化蛹的舞毒蛾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及致死因素,蛹的死亡率及致死因子。发现病毒是导致老熟幼虫死亡的主要因子,死亡率高达96.6%。蛹的致死因子较多,其中一种皮蠹取食导致的致死率较高,达到58%,舞毒蛾黑瘤姬蜂的致死率也较高。研究表明,舞毒蛾化蛹阶段致死因子及死亡率较高,可能是舞毒蛾发生危害较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舞毒蛾防治策略应通过卵期调查查清舞毒蛾发生范围和卵密度,综合分析其消长趋势,根据2~3龄后的幼虫虫口密度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杜绝大范围、大空间滥用广谱性杀虫剂,保护好舞毒蛾天敌并进行人工繁殖释放,增加生态系统的天敌数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8.
舞毒蛾是农林业上的重要害虫,具有食性杂、危害重、分布广、幼虫随风移动等特点。该文综述了近年来舞毒蛾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舞毒蛾在形态特征、分布及危害、防治措施、外界胁迫、寄主病毒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同领域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舞毒蛾严重危害多种针阔叶树种和果树,特别是亚洲型舞毒蛾雌成虫迁飞能力强,被我国列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依据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对舞毒蛾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舞毒蛾的风险值R= 2.01.评价结果表明,舞毒蛾在山西省属于高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0.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为林业重要害虫之一,食性杂,危害树木达数十种之多,如杨、柳、栎、松、杉等。该虫在欧洲、北美及亚洲均有分布。国内分布于东北、河北、江苏、台湾、四川、辽宁等地。在大兴安岭主要危害柞、山杨、落叶松。 1976年在辽宁省盖县杨树林舞毒蛾大发生区,我们经过镜检,发现患病致死的大量幼虫为病毒所致。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广泛发生于美国、欧洲,在德国的部分地方也有发生。最初称作树顶病Smith,K.M.(1976)。Rollinson,W.D.et al,(1965)试验证明,将多角体喷于舞毒蛾取食的植物上,能引起舞毒蛾病害的流行。国内关于舞毒蛾核型  相似文献   

11.
文章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的舞毒蛾管理及其相关的防控技术,全文分2部分发表.第1部分主要介绍美国联邦政府的舞毒蛾管理机构、防控策略以及州一级舞毒蛾管理的各相关方;以美国威斯康辛州、明尼苏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为例介绍了州一级舞毒蛾管理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措施.此外,简述了美国有关舞毒蛾的公众教育和宣传.第2部分重点介绍舞毒蛾的种群调查和控制技术.在美国,对舞毒蛾的调查和监测普遍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在舞毒蛾常发区内,卵块调查也较为常用.在政府机构执行的舞毒蛾管理项目中,最常采用的种群控制技术是苏云金杆菌(Btk)和除虫脲(商品名为敌灭灵)这2种杀虫剂以及基于舞毒蛾性信息素的交配干扰和大量诱捕技术.在文章第2部分的末尾,讨论了我国舞毒蛾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分布遍及我国大约18个省(区)、为害多种森林植物及果树,并且往往造成局部地区暴发成灾。1976年以来,在辽宁省、北京和河北省先后发现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3年,我们又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林区的杨树上,采集到舞毒蛾的病死幼虫。在试验室内经捣碎、过滤、离心,得到的灰白色沉淀物,经过电镜观察,确定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为不规则形,近乎球状,大小约在0.8—2.7微米,病毒粒子的大小约为380-396×84-88毫微米(见图) 1982年,美国科学考察队与我国合作,曾在北京、敦化、蛟河、镜泊湖、亚布力、孟家岗等地,采集到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与  相似文献   

13.
前言在1982年以前,有关中国境内舞毒蛾天敌的专门报道较少,在散见的出版书刊中曾提到一种病毒和一些寄生天敌。1982年我们在北京市、黑龙江和吉林省的52个考察地点进行了为期8周的考查。本文主要报道考察中所采集到的有关舞毒蛾的天敌。材料与方法考察地点及详细情况见Schaefer等的文章。在考察的52个地点采集了舞毒蛾的幼虫和所见到的捕食舞毒蛾幼虫的天敌,并将舞毒蛾幼虫进行饲养,直到寄生天敌全部出来为止。舞毒蛾的幼虫饲养在90×15毫米的塑料培养皿,纸盒或塑料袋中,用蒙古栎  相似文献   

14.
舞毒蛾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一种食性杂、繁殖力强的森林害虫。根据舞毒蛾发生危害特点,改进防治技术,加强营林措施,突出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合理运用各种措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食叶害虫,被我国列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多种针阔叶树种和果树.通过分析舞毒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提出了昆虫性信息素、植物源引诱剂、遥感监测3种监测方法,从营林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灯光诱杀、微生物防治5方面介绍了舞毒蛾的防控技术,以期为今后山西省舞毒蛾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在林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在林业上的应用赵连吉(公主岭市森防站)舞毒蛾(LymantriadispavLinnaeus)是公主岭市林业的一大食叶害虫。1993年至1995年在23个乡、镇大发生,危害面积达1700hm2,成灾面积160hm2,严重林地杨树叶被...  相似文献   

17.
卵寄生物大蛾卵跳小蜂Ooencyrtus kuwanae是寄生舞毒蛾卵期的一种多化性跳小蜂,每年可繁殖5—6代。从7月末到12月末寄生舞毒蛾卵;然后掉到落叶层下越冬。在少量寄主卵块密度时特别有效, 幼虫寄生物 Apanteles melanoscelus是寄生舞毒蛾幼龄幼虫的一种多化性茧蜂。已知雌蜂约产卵1000粒。这种寄生物一年繁殖两代,并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茧通常黄色,形似稻粒。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舞毒蛾寄生昆虫和捕食昆虫初步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世界性大害虫。1982—1983年美国政府两次派出舞毒蛾天敌考察组前来我国考察,共采得舞毒蛾天敌34种。本名录系根据国内外学者记述的中国舞毒蛾天敌资料整理而成,计4目12科64种(亚种)。名录中的部分标本,由赵建铭、虞佩玉、何俊华、任树芝、Virendra Gupta、Thomas J.Henry、Paul M.Marsh、Curtis W.Sabrosky、Paul W.Schaefer、Michael E.Schauff、  相似文献   

19.
根据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了LdMNPV的PCR检测技术体系,其对LdMNPV基因组的灵敏度可达到1fg·mL-1.应用该技术体系从舞毒蛾带毒幼虫、卵、蛹的基因组中扩增出目的片段,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对不同浓度的多角体悬液的扩增结果显示:其检测最低量为5 OBs·mL-1.形态学研究表明:从内蒙舞毒蛾体内分离到的LdMNPV中,少数表面有凹陷的孔洞,病毒粒子从这些孔洞中游离出来,这也阐明了此技术能够从多角体悬液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原因.在将来LdMNPV的检测中,可用虫体进行研磨过滤离心得到的组织液作为模板进行扩增.  相似文献   

20.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3个地理品系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食料给毒法测定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3个地理品系LdNPV-D(北美品系)、Ld-NPV-H(中国黑龙江品系)和LdNPV-J(日本品系)对取食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的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2龄幼虫的致死中量及致死中时间.结果表明,致死中量依次为24(14~38),30(16~67),4 472(1 149~79 335)OBs/μL.3个地理品系的致死中时间依次是9.6(8.6~11.9),20.6(17.6~28.5),20.2(17.7~25.5)d.LdNPV-D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量低,致死中时间短,毒力最高;日本品系LdNPV-J的毒力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