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仕凡 《畜禽业》2011,(6):17-18
<正>做好雏鸡的饲养管理,是养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关系到雏鸡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进而影响生产性能,从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益。针对雏鸡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提高雏鸡的成活率,更好地提高鸡的生产性能,是搞好雏鸡的饲养管理的关键。1进雏前的准备工作1.1育雏舍及育雏用具的准备和消毒将育雏舍整修并打扫干净,备好育雏工具:料盘、饲槽、饮水器等。然后进行消毒,可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喷  相似文献   

2.
雏鸡从脱壳到脱温是育雏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创造良好的环境,配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疫病预防工作,才能提高雏鸡的成活率,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的育雏效果。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4,(4)
<正>刚出壳的雏鸡个体很小,绒毛稀少,对温度比较敏感,不能有效调节自身体温,既怕冷又怕热,应根据雏鸡的活动情况控制适当的温度,才能很好地生长,提高雏鸡成活率,降低雏鸡死亡率。因此,在育雏工作中,掌握必要的温度控制技术,对育雏十分重要。1育雏室育雏室的保温性能直接关系到控温效果,要求育雏室座北朝南,地势高燥,密封性好,没有贼风侵入。人口设有缓冲室,门口安装保温门帘,北墙窗  相似文献   

4.
<正>在现代养鸡生产中,人们对雏鸡进行人工育雏,雏鸡人工育雏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其后鸡的生产性能(蛋鸡的产蛋性能、肉鸡的产肉性能)。因此,人工育雏是养鸡生产中关键的第一环节,但雏鸡人工育雏成败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就此雏鸡人工育雏成败诸多原因与各位同行进行分析探讨,敬请同行指教。人工育雏成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因素,即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养鸡的不断发展,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是养鸡业的必由之路,但也给环境控制增加了一定难度。尤其是丽江的冬季气候寒冷、空气干燥。调节好鸡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与光照是育雏成败的关键。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与记录,对冬季育雏要采取的措施作一个扼要的总结,现归纳如下。1温度雏鸡与成年鸡不同的是它还不能很好地调节保持其体温,其体温受舍温的影响。雏鸡调节自身体温的能力需在两周龄后才能发育完善,因而它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5,(12)
在现代养鸡生产中,雏鸡人工育雏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其后鸡的生产性能(蛋鸡的产蛋性能、肉鸡的产肉性能),因此,人工育雏是养鸡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但雏鸡人工育雏成败受诸多方面的影响。文章就雏鸡人工育雏成败诸多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常胜  张本清 《畜禽业》2004,(8):11-11
育雏在乌骨鸡养殖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为以后生产打基础的阶段。乌骨鸡在出壳后2月龄内对环境非常敏感,饲养管理稍有疏急将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做好培育工作,以便提高群体的健康状况和成活率。1进雏前对房舍及设施应严格消毒雏鸡由胚胎期生活转  相似文献   

8.
陈赛  王碧和 《畜禽业》2001,(11):65-65
十多年来,科学养鸡普及农户,农户养鸡水平不断提高,蛋鸡育雏成活率从80%提高到95%左右,但雏鸡8周龄前体重却达不到品种标准要求.在长期的农村养鸡工作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使蛋雏鸡体重达到标准体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雏鸡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养鸡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鸡的育雏时期要精心照料,为雏鸡生长提供全面的饲料、清洁的饮水、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新鲜空气、适当的光照强度、有效的疾病预防和防疫措施,提高雏鸡成活率,减少雏鸡死亡数,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王玉祥 《畜禽业》2009,(8):66-67
<正>育雏期是指雏鸡在0~4周龄(速生型肉鸡)、0~5周龄(优质型肉鸡)、0~6周龄(蛋鸡)的时期,是雏鸡在人工给温控制的环境中饲养的时期。在养鸡生产中,育雏期是非常关键的,其饲管  相似文献   

11.
<正>1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1.1育雏室消毒进雏前首先对育雏鸡舍进行彻底清扫,育雏器具等用3%~5%来苏尔或2%烧碱水清洗消毒,并对育雏器进行检修、调试,使之保持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5,(2):12
<正>春季温度低、气温多变,雏鸡易患病,特别是育雏时雏鸡易缺氧。缺氧的鸡开始时表现出精神沉郁,尖叫,张口呼吸,喘气,伸颈甩头,不愿采食,停止饮水,咀喙发绀变蓝,严重时全身皮肤发绀,脚变蓝,最后倒地死亡。为此要合理解决保温与通风换气的矛盾。若人进入育雏室后,不感到郁闷和压抑则空气较为清新,氧气量较多,反之为空气污浊,氧气不足。必须注意的是决不能让雏鸡受凉发病,宁可一天多次以此方式换气,而不能一次彻底换气。  相似文献   

13.
陈洁 《畜禽业》2008,(2):79-80
<正>多种疾病和应激都可能引起雏鸡的糊肛,雏鸡糊肛多发生在出雏3~7d的雏鸡羽毛脏乱,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粪便粘稠,粘于肛门周围的绒毛上,严重的堵塞肛门为主要症状。雏鸡常因肛门被堵,排便困难而发出尖叫声,病程后期可因衰竭而死亡。在育雏过程中雏鸡糊肛症是常见的病症,虽然危害性较小,但如果对本病重视不够或不及时防治,就会生长缓慢而延长  相似文献   

14.
免疫即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摸索制订出了自己的免疫程序,它是通过血清抗体检测,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此程序进行免疫,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病情。现公布于众(本程序仅供参考,应根据当地疫情适当调整):1免疫程序表表1免疫程序表2育雏注意事项2.1雏鸡远距离运输,一定要注意通风、保暖千万别闷死、热死或冻死。2.2育雏室温度第一周应保持在37℃,以后每周降低2℃。雏鸡进舍,如温度不够,应先调温后放鸡,放鸡时最好用庆大涮嘴一次。2.3育雏室必须上下有通风孔,昼夜不关,室温…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村养禽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村育雏条件限制,农民从孵抱房购回的雏鸡,由于没有良好的保温育雏条件,导致死亡率极高,养殖成活率低,最终养殖失败,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为此,探究农村电热毯育雏技术,以期提高农民对家禽生产的养殖水平,推动我国养禽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建平 《畜禽业》2011,(10):12-13
农村养鸡生产中,育雏是关键。雏鸡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养鸡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物价不断上涨,农村养鸡业也得到了恢复和迅速发展,但雏鸡死亡率相对较高,经济效益不显著,雏鸡死亡率高是困扰广大养鸡户的一大难题,怎样提高雏鸡成活率是养鸡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养鸡成败的关键。为帮助广大养殖户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从地址选择、鸡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影响雏鸡成活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探讨,科学的提出了提高雏鸡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有助于农户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谢林荣 《畜禽业》2023,(8):63-65
育雏阶段对鸡场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面对开口、环境温湿度控制、消毒以及生物安全管理等问题时,必须结合鸡场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措施进行解决;首日龄雏鸡开口药物可从抗生素、中药、微生态制剂以及消毒药中进行选择;育雏过程中须结合日龄变化逐步调低环境温湿度,使实际温度和体感温度保持一致;加强舍内消毒,对外来人员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将场外病原带入;不断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雏鸡平稳度过育雏期。  相似文献   

18.
去冬今春,我市两个养鸡户饲养的雏鸡先后发生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雏鸡疾病,经综合诊断为黄曲霉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饲养情况及发病经过2003年11月20日,养鸡户张某,购1日龄海赛克斯蛋雏鸡1870只,饲养在2间25m2育雏舍内,采用火炉供温,地面育雏,盘式饮水器饮水。  相似文献   

19.
在养鸡生产中,育雏是关键,育雏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备鸡的生长发育、成活以及将来的生产力和种用价值,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2008年9月7日至10月2日,通过对平南县大新镇大廊鸡场的1656只雏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25日龄统计,雏鸡存活数是1598只,死亡数是58只,总耗料600kg。随机抽取127只雏鸡称重为32.4kg,结果是25日龄雏鸡成活率达96.5%,绝对增重225g,相对增重882g,肉料比为1∶1.67。  相似文献   

20.
陈赛 《畜禽业》2001,(2):63
近年来,科学养鸡普及广大农户,蛋 鸡育雏成活率从80%左右提高到了 90%以上,但8周龄之前的体重却始终 达不到品种要求的标准.笔者在长期的 农村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养鸡户使蛋 雏鸡体重达到品种标准的新方法. 在育雏过程中,除了搞好卫生消毒 防疫、科学免疫、合理投药、保证育雏温 度、通风良好、饲喂精细外,采用了以下三 种方法使雏鸡体重达到了品种标准要求. 1 及时调群 在蛋雏鸡十日龄左右(结合免疫或 断喙)进行第一次调群,即将大小或发育 情况不同的鸡进行分笼饲养.简单的方 法是在免疫或断喙时将明显大或强壮的 鸡和弱小的鸡挑出来分笼饲养.对弱小 的鸡给予细心的管理和饲养,这样便可 使其体重跟上正常鸡群.按照此法,以 后,可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调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