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生产上常用的3个耐密玉米品种,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对其产量构成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行双株种植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玉米产量构成相关性状的发育和产量的提高。先玉335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采用双行双株种植方式较常规种植产量有显著的提高,增产3 867.38 kg/hm2。  相似文献   

2.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镇油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明确镇油7号最佳产量水平下的最适种植密度水平和栽培方式。结果表明:最适种植密度18万株/hm2时,镇油7号一穴双苗栽培方式比对照一穴一苗栽培方式可获得更高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种不同栽培方式下,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每角粒数与种植密度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种植方式对高产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密度和不同种植方式下对3个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穴三株种植方式有利于玉米穗部性状发育和产量提高。登海601综合表现优良。以穴三株方式种植登海601,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达21031.47kg/hm2。  相似文献   

4.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不同种植方式及密度下3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穴三株种植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补偿株间矛盾损伤,提高了产量;品种和种植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穴三株方式下,登海601的单株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最高,分别为418.90g和233.68g。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以摸索适合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的"轻简"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与种植方式存在互作效应,穴双株种植最省时节本,适合于中穗型及半紧凑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6.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在玉米高产创建中常采用的种植方式有单穴单株、一穴双株和“121”(单双株交替)等方式。为了研究玉米产量性状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选用当地推广面积较大的6个品种,于2015-2016年在山西省襄汾县永固乡开展田间试验。玉米收获前田间取样,调查果穗穗部性状,分析不同种植方式间的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单穴单株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在玉米生产中,推荐采用单穴单株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选择适宜引黄高扬程灌区耐密植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减穴增株种植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500~1800m的引黄高扬程灌区,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玉米宽窄行、减穴增株种植,每穴播种2~4株,较常规等行距、单株种植,平均增产1185~3930kg/hm2,增产率7.4~24.8%。一穴2株种植,种植密度为88050株/hm2时,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百粒重达最高为580.7粒、36.3g;一穴4株种植,种植密度为106200株/hm2时,产量达最高为19848kg/hm2,增产率24.8%。改进种植方式,提高种植密度,采用减穴增株种植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对芭蕉芋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芭蕉芋生产中合理的种植方式,比较了紫叶红花和绿叶黄花2个芭蕉芋品种单芽种和复芽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并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留株数试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均以绿叶黄花种较优,单芽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比复芽种差,生产上不宜采用单芽作种;绿叶黄花复芽种较合理的种植密度为80 cm×60 cm,此密度下产量比常规(60 cm×60 cm)种植增加14.75%;田间人工调控每穴留1~5株与自然生长每穴存株相同时,产量均与株数增加呈正相关,在栽培上,生长期间不宜进行疏株处理,保留其自然生长有利增产.  相似文献   

9.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828-1835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 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 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 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 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玉米"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讨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群体生物性状、果穗性状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穴双株"种植模式下,密度为7000株/亩的处理可少量增加玉米生育时期各项指标,但改变密度无法改变生育时期节点与生育时长等与品种相关的因素;可以在增加种植密度的前提下,避免因增加密度而发生病虫害并造成作物减产的隐患;在大多数果穗性状上具备增产优势;具备相当的增产效果,较产量最少的处理增加了29.04%。故在"一穴双株"种植模式下,合理密植确实能起到优化生育时期性状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但是若密度过小或过大则会导致产量下降,通过研究探索实现玉米高产的新途径,为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明星  李勇超  李秀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514-11515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新研9648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新研9648为试验材料,田间试验分别设置7个种植密度(15000、22500、30000、37500、45000、52500、60000株/hm^2),收摘后测定铃数、产量、衣分等指标,研究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新研9648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在15000~60000株/hm^2时,新研9648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最佳种植密度为37500株/hm^2。种植密度对新研9648的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影响显著;霜后花率和僵瓣率随种植密度增加均有下降的趋势;衣分与种植密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适宜密植可以减少新研9648的霜后花和僵瓣花,提高新研9648的产量,减少单株铃数和单铃重降低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当地3个不同类型的主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种不同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共9个处理,3次重复,观察记录其农艺性状并测定产量。[结果]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均以单行双株种植模式最佳;平展型品种正大999单行单株种植的产量最高,单行双株种植的产量次之;半紧凑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单行双株种植模式的产量最高。[结论]平展型玉米品种适合于单行单株或单行双株种植;半紧凑型品种和肾凑型品种适合于单行双株种植。结合生产实际考虑,建议在轻简栽培中,玉米采用单行双株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密植油菜苗期和成熟期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菜幼苗期和成熟期各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在高密度下油菜苗期冠层特性和成熟期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为选育适合高密度栽培的油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油菜幼苗期不同叶型品种(系)的冠层覆盖面积和叶片重合面积不同,有显著性差异,其冠层覆盖面积越大,叶片重合面积越大;其中以叶片重合面积、分枝部位和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在株型方面有较大的改良空间;在相关性分析中,株高、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冠层覆盖面积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重合面积与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可将相关农艺性状分为"产量贡献因子"、"密植株型因子"、"丰产遗传因子"、"密植苗形因子"4大类,在主成分综合评价中以ZX5的得分最高,ZX1得分最低。合理的性状特征是密植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黑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密植是芝麻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以黑芝麻品种赣芝6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2万株/hm2、14万株/hm2、16万株/hm2、18万株/hm2和20万株/hm2)对黑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黑芝麻植株生物学性状如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侧根数、根重,以及经济性状如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结蒴部位、千粒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黑芝麻植株个体性状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差,株高和最低结蒴部位提高,单位面积群体的叶面积、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也增加。但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再增加密度,则产量降低。种植密度对黑芝麻产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黑芝麻最适宜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该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 82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以抗玉米粗缩病的稀植大穗型玉米新品种冀植5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追肥量以及生长期喷施矮壮素类化控药剂,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冀植5号高产高效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50kg/hm2,产量较高且较为经济合算;生长期化控进行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高及倒折率,并具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播期和密度对张选1号黍子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置3个播期水平和5个密度水平,通过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和密度对黍子张选1号主要生育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张选1号的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主穗长、茎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主茎节数、主茎叶片数和茎粗呈逐渐降低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大,其株高、茎长逐渐增加;主穗长、茎粗则逐渐降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播期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密度。同一播期不同密度间或同一密度不同播期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播期最适密度不同,第1期的最适密度是60万/hm2,第2、3期最适密度均是90万/hm2。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成穗数、穗粒数影响大,而对粒质量影响较小。综合考虑张选1号在冀北适宜的播期应在6月15日左右,相对应的最适密度是90万/hm2。  相似文献   

17.
垄作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裂区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平作为对照研究垄作、种植密度与棉花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作改变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比平作平均增产12.35%;垄作与密度之间存在优良的互作效应,较好地改善了棉花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邯东599在冀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在冀南地区中等肥力地块,以高产耐密型夏玉米邯东599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对比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邯东599在冀南地区适宜种植密度为7.20万株/hm~2,在该密度下玉米产量高而且经济性状好。[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邯东599产量和种植效益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以龙粳14、龙粳18、龙粳20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18、20穴/m2)下氮肥用量(150、165、180、195kg/hm2)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增加N肥用量可提高3个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2种密度下,龙粳20的有效穗数最多,龙粳14和龙粳18的有效穗数差异不大;20走/m2种植密度下,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18穴/m2密度下相应施肥处理;氮肥用量为165ks/hm2时龙粳14和龙粳18的产量最高,氮肥用量为180ks/hm。时龙粳20的产量最高;龙粳14和龙粳18的出米率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而龙粳20的出米率随施氮量的增加略有升高。[结论]施氮量为165~180k吕/hm2时,3个品种的最佳移栽密度为20穴/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合理的群体密度,以提高黄岩小芥菜个体的商品性和群体的综合生产力。[方法]以"黄岩小芥菜-1"为材料,研究秋季在大棚和露地2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秋季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用种量为1.0 g/m2时,产量最大,达40 456.5 kg/hm2;经对用种量模拟优化,当用种量为1.2 g/m2时,达理论最大产量。而露地栽培用种量为1.5 g/m2时产量最大,为37 609.5 kg/hm2;经模拟优化,当用种量为1.8 g/m2时候,达理论最大产量。[结论]大棚栽培的植株性状整体优于露地栽培;影响单株产量和群体数量的因素是单株叶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