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树种类繁多,杨属(Populus)的分类系统一直比较混乱。1950年国际杨树委员会通过了将杨属分为五大派,即胡杨派、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和大叶杨派的分类系统,但不少学者仍有不同意见,提出了一些其它分类方法。近半个世纪,生物学家对植物的花粉粒外壁结构进行了微观观察,并将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在分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常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外壁雕纹、沟孔的结构比较困难,不易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近年来,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开辟了植物分类微观形态观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3种常见具有疏水性能的植物叶表面微观结构以及亲疏水性能进行研究,探究自然界植物表面的超疏水机制。【方法】选取13种植物叶表面进行分析,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分别观察测定植物叶片除蜡质前后表面的微观结构形态和静态接触角,测定同一种植物正反面的静态接触角以及成熟度不一叶片的静态接触角。【结果】13种植物叶表面主要呈现单级(球冠凸包型、圆柱凸包型、条纹结构型)、双级微纳双凸型和多级网状空心型等不同的微观结构形态,表面蜡质和微观结构对不同植物叶疏水性能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此外,植物叶背面接触角均大于正面接触角,同一种植物成熟度不同的疏水性也有很大差异。【结论】植物叶表面的疏水性主要受到表面蜡质的含量、微观结构形态的大小与分布影响,根据其影响程度不同将植物叶片分为3类:A类主要受微观结构的影响;B类主要受蜡质的影响;C类受表面微观结构和蜡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扫描电镜对黑荆树花药及花粉微观形态进行观察,其形态结构与以往报道的花药形态结构有差异。绒毡层以外是由结构块交错排列而成;花药纵裂的两侧及两花药片之间的结构块比较规则。每一个花药产生8个花粉复合体,每个复合体由16个花粉粒组成,复合体花粉的纹饰与绒毡层的形态结构吻合。  相似文献   

4.
浙江润楠属植物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浙江润楠属(Machilus)植物11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润楠属花粉呈圆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22.5~29.7μm,无极面、无萌发孔;花粉粒表面具三角形或乳突状小刺,通常刺小而密集;小刺基部有圆形垫状隆起或无,隆起边缘光滑或具一圈颗粒状或脑纹状小突起。花粉特征,特别是花粉外壁小刺基部垫状隆起的有无和边缘有无颗粒状突起及突起的形态差别可以作为种间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扫描电镜技术在叶绿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酒精浸泡和戊二醛固定相结合的方法,制同常青植物叶片的叶绿素扫描电镜样品,解决了叶绿素的样品制备难题,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叶绿素在萃取过程中的结构形态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冬青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丰富,最佳浸泡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6.
对苞萱草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苞萱草的花粉粒,其形态特征是:花粉粒为椭圆体,具单沟;色壁具明显的网状雕纹,网脊粗糙。西北地区萱草属植物自然地分为2大类群,对苞萱草属于第2类群。  相似文献   

7.
<正> 植物分类,特别是落叶松属的分类,至今仍然是以树皮裂卷情况、小枝颜色、叶子着生状况等宏观的外部形态特征为基础的,还很少涉及微观形态特征。为探索落叶松属花粉粒表面形态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1980年我们对4种落叶松花粉粒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报如下: 一、花粉来源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采自抚顺市哈达林场;日本落叶松(L.leptolepis)系1980年4月27日采自清源县大孤家子林场;兴安落叶松(L.dahurica)由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花枝,经水培收集;朝鲜落叶松(L.olgensis Var koreana)采于桓仁县木孟子林场。  相似文献   

8.
笔者用过去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但也不完全依靠前面叙述这种分类的方式,而是对分类的标准进行了新特性的探讨。其结果在夏孢子、冬孢子世代上,明确的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分类的特征: (1)担子孢子的形态和大小:把形成冬孢子堆的病叶放在培养皿内保湿培养,用显微镜观察落下的担子孢子。以前的锈菌分类不重视担子孢子,有的锈菌有特殊的特征,如以紫苑属(Aster)、Kalimeris属植物为寄主的C.asterum的担子孢子为球形  相似文献   

9.
竹类花粉形态及萌发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类植物属禾本科竹亚科,由于其开花周期长,常常是几十年,多则百年以上,因而竹类开花甚属罕见。有关竹类花粉形态观察和萌发试验研究尚未见专门报道,植物花粉最富于保守性,形态比较稳定,是植物分类的一个重要性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花粉形态的观察研究对于竹子的分类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竹子花粉的萌发试验,对于探讨竹子开花后结实率很低的原因以及进而实行杂交育种等研究将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就今年所收集到的若干种鞭生竹类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和萌发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阿拉善荒漠特有和特征植物的孢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的孢粉在大小、形状、萌发器官和表面纹饰都有明显的差异。同科属内共性明显,差别细微,表明孢粉形态是分类学的一项重要依据,并对研究物种起源、进化、发展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花粉形态多样性的分析,来体现阿拉善荒漠植物的多样性和阿拉善荒漠植物区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活性炭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用扫描电镜可以鉴别不定形颗粒炭的原材料;用透射电镜观察到了活性炭微观结构中的属无定形结构和层状微品结构的照片。  相似文献   

12.
由难化易─—对植物解剖教学改革的体会北京农业学校赵淑萍植物学是农林院校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植物解剖是植物学课程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比起植物学中的植物形态和植物分类部分,植物解剖比较微观,又由于在讲解时,因不易利用实物而显得“抽象”,因...  相似文献   

13.
竹秆表面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产31属51种竹材中部秆表面微形态进行了初步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有许多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难以区分的竹种,而在竹秆表面微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属与属之间或种与种之间在微观特征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Iadosasa与Sillobambusa; Clavinodum与Pleioblastus; Sinocalamus与Dendrocalares; Cephalostachyum Schjzostachyum与Bambusa, Dendrocalamus, Gigantochloa, Oxytenanthera之间或O. felix与O. nigrociliata之间。文中都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有些竹种秆表面上的微观特征在文中没有描写,但在表格2及图片中也能看到它们的不同。利用这一方面的特点,可以把在营养体和繁殖器官难以区分的竹种,加以区分开来。这将对研究竹种分类和鉴定竹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23种竹子叶片表皮微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隶属大节竹Idosasa、唐竹属Sinobambusa、酸竹属Acidosasa共23个竹种的叶表皮微形态,发现其表皮特征,尤其是下表皮气孔上方乳突的排列类型和钩毛的类型有重要的分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产阔叶树材晶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非  姜笑梅 《林业科学》1993,29(5):424-428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国产阔叶树材620种(隶76科262属)木材的构造特征。其中含晶体的有231种(隶44科111属),占所观察树种的37%。晶体的主要形态为菱形,其它为针晶体,针晶束,柱状晶体,晶砂,晶簇等。晶体的形态,分布及其方式与树种有关,品体在木材识别与分类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晶体可以视为区分阔叶树材属或种的辅助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几种主要的植物分类方法:形态分类、化学分类、花粉分类、染色体分类、血清分类,数值分类。并指出寻找一种既准确,而又简便易行的植物分类方法,是植物分类学需要迫切解决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碱蓬属2种植物碱蓬和盐地碱蓬的花粉形态,并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盐地碱蓬4变式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外部形态成球形;大小在15.4-24.0μm之间;具有散萌发孔,萌发孔数量在46-55之间,萌发孔直径为3.1-5.4μm;花粉粒表面光滑,其上散布许多颗粒状小突起,萌发孔上亦有数目不等的小突起。以上数值在不同种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在盐地碱医宵同生态变式间亦有差异,但差异较小。这些细微的特性差异可为碱蓬属植物分类提供参考依据,是研究该属植物分类及生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山茶属植物分类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山茶属植物的分类现状,对张宏达分类系统和闵天禄分类系统作了对比,列举了这两个分类系统在分类学和系统学上的主要分歧, 阐述了将山茶属植物的形态性状和细胞学特征等作为分类依据的优缺点, 最后简述了山茶属植物的分类前景  相似文献   

19.
前言竹类植物开花结实不常见,营养器官的形态变幅又大,给竹子分类带来很多困难。近年来,不少学者试以新的科学手段与方法来探索竹子分类的新途径,例如在我国陈守良先生等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量分类,对我国散生竹类的数量分类和确定分类等级进行了探讨;温太辉先生等根据竹秆的维管束类型进行了竹子分类的尝试;有的学者对竹子的染色体数目与其组型进行研究;还有的学者则正在进行化学分类的研究等。总之,大家都想用新的方法,来弥补单纯形态分类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使竹子分类逐步臻于完善。对于竹叶内部结构的观察,过去尚未有人作过系统的比较解剖,最近,陈守良先生等对竹叶表皮细胞的显微构造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为竹子分类  相似文献   

20.
按张宏达分类系统,贵州分布的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有4个亚属13组46种4变种。但《贵州植物志》出版较早,仅记载了42种3变种,且部分物种已在《中国植物志》第49卷3分册作异名处理。该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很相似,野外分类较为困难。为方便应用,本文结合《中国植物志》和近几年的野外分类实践,主要以分类检索的形式,分组、分种对贵州分布山茶属植物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