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虾蛄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虾蛄( Squilla oratoria) 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中肠腺组成,前者包括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和中肠盲囊、后肠以及肛门。中肠腺甚为发达,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由分泌细胞、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胚细胞4 种类型细胞组成。分泌细胞的顶端有一明显的分泌囊泡,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可通过分泌囊泡外排或顶端细胞质崩解而向腺腔分泌水解酶类,后者进入消化道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吸收细胞细胞质内含丰富的RNA 和蛋白质,表明该细胞具有旺盛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储存细胞含有糖原和脂类,其基部质膜显示碱性磷酶酶活性,表明储存细胞可将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转运至腺管间的血窦。胚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嗜碱性,但细胞核大而圆。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柱状细胞,贲门胃和幽门胃上皮细胞表面有几丁质层覆盖。贲门胃肌层发达,主要起机械研磨食物的作用。幽门胃的几丁质层特化形成间壶腹脊和壶腹上脊,两者相互配合而起过滤作用。中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无几丁质层,上皮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表明中肠也能分泌消化水解酶。中肠上皮细胞具有微绒毛,亦表明中肠可能参与食物的吸收。后肠肠腔虽宽大,但其上皮细胞仅呈现较弱的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故后  相似文献   

2.
2008年6-12月在深圳市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开展海草的移植试验,第一批次开展了喜盐、川蔓藻的基地试验池移植试验,海草最大存活为20 d;第二批次进行了喜盐草和矮大叶藻的人工鱼礁区分水层移植试验,海草最大活时间为120 d,且表层的海草生长存活情况相对较好.依据海草存活状况结合原生长地和移植试验地的各种环境因子进行了限制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海草对光照和溶氧的要求较高,不同的环境因子均可成为海草存活生长的限制因子.同时,作者还对人工鱼礁区海草移植需要的注意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人工鱼礁区选择海草移植地时,需考虑与生长地具备相似的底质以及相近的海洋环境(包括温度、盐度、pH值、溶氧、光照等),一般水深不应超过2m,同时具备直接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在海草的移植过程,尤其是初始阶段,需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为海草提供生长空间以及防止敌害生物的啃食.  相似文献   

3.
黄德祥 《水产学报》1980,4(3):285-294
本文描述了达氏鲟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及仔鱼的食性.将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初期发育阶段、消化道分化完成阶段、发育完善阶段。这三个阶段与仔鱼的垂直游泳、水平游泳和进入底层生活三个生态阶段相对应.观察了仔鱼在池塘培育和室内饲养条件下摄食的种类、开始摄食时的长度及消化道内卵黄物质吸收的情况。根据仔鱼具有口腔齿及消化道结构的特点,认为仔鱼属底层肉食性鱼类的食性类型。其摄食对象主要是水蚯蚓和摇蚊幼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是在池壁和水底活动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仔鱼的混合营养阶段不是发生在水平游泳阶段而是发生在进入底层生活之后,与其他的鲟科鱼类仔鱼不同。  相似文献   

4.
鱼类配子和胚胎冷冻保存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02,26(2):161-168
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生产、优良品种培育及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水生生物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 ,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无序利用及人工放流等 ,造成了某些鱼类资源的衰退和濒临灭绝 ,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若干年后 ,在自然界中将难以找到上述鱼类原种、良种的遗传资源 ;由于忽视鱼类种质保护及品种选育的工作 ,养殖鱼类近亲交配越来越严重 ,造成种质退化 ,遗传多样性减少 ,生长速度减缓 ,品质下降 ,对病害…  相似文献   

5.
皱纹盘鲍心脏,肾脏,粘液腺和足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锼纹盘鲍心脏、肾脏、粘液腺和足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鲍心室壁和心耳壁由外膜层和心肌层组成,心耳外膜形成囊泡状结构;肾实质由众多的肾小管及集合管组成;粘液膜由位于外套膜凹陷处的粗大粘液腺组织组成;足由外至里的组织结构依次是麦皮,皮下组织和肌组织、足底部和四周边缘的组织结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池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3号”和丰产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nensis)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结果显示:体长/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长/尾柄高等可量性状参数比值差异显著,可作为两者形态区别主要参数;其中异育...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镜对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成熟精子、卵子及受精早期精子入卵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纹缟虾虎鱼成熟精子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呈圆形或近圆形,无顶体,细胞核长径为1.15±0.28μm,短径为0.97±0.22μm,尾部鞭毛长为8.17±1.12μm。核膜外具有双层质膜,质膜表面不平整,在核膜和双层质膜中间有较大空隙存在。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袖套两侧分布有2~3个较大的线粒体。鞭毛为典型的"9+2"结构,有侧鳍。成熟卵呈圆形,卵膜表面多沟和嵴,具单一受精孔,孔洞区外径约5μm,孔内壁呈螺旋嵴。在卵的植物极有一盘状突起,突起的中间为圆形,周边有呈网状结构的粘丝与卵壳膜连接。纹缟虾虎鱼精子入卵速度较快,受精过程较短,受精后10~18 s完成精子入卵过程。  相似文献   

8.
邱盛尧 《水产学报》2000,24(1):28-31
根据1994 ̄1998年采集的851个样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北部近海栉江珧卵巢成熟度依据外部形态观察、切片镜检、卵子结构分析、卵径测量和成熟系数计算等分为Ⅰ ̄Ⅵ期。生殖腺周年内成熟一次,并存在形成、增殖、成熟和休止4个阶段。产卵期6 ̄8月,盛期在7月上旬 ̄8月中旬,性成熟年龄1龄,性比53.50:46.50,个体繁殖力173.10 ̄5381.59万粒,单位卵巢重繁殖力284.41万粒/g。  相似文献   

9.
对虾病毒HHNBV DNA构建质粒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UC18构建了对虾病毒HHNBVDNA重组质粒,提取后经斑点杂交及酶切分析,证实质粒中插入片段为病毒DNA,其中05#质粒的插入片段大于2Kb,与质粒的分子量相近。对05#质粒酶切后的Southern杂交亦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同时,还对05#质粒的插入片段进行了内切酶图谱分析,共进行了EcoRl、Hindlll、Small、Pstl、PUVl、Hindll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表明,只有Pstl在插入片段的一端有一个酶切位点,酶切位点的确切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中华鳑鲏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洋淀野生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Gunth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种群仅由Ⅰ龄鱼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021L2.714、生长良好;雌鱼的平均肥满度为1.12、雄鱼则为1.20;中华鳑鲏为杂食性鱼类;属分批产卵型鱼类;标本雌雄性比为1∶1.22;雌鱼平均绝对生殖力为93枚,平均相对生殖力为270枚/g。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利用当地鲜杂鱼全部代替进口鱼粉制成的配合饲料进行池塘养成鱼的试验。试验结果是投喂野杂鱼饲料平均亩产383.9kg,亩成本为1576.5元,亩产利58.78元,饲料转换率为58.01%,饲料投产比为3.72,比当地进口鱼粉饲料成本降低19%,亩成本降低15.5%。但单产略低于鱼粉饲料组。  相似文献   

12.
海洋低温溶菌酶的制备及酶学性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一株海洋杆菌产低温溶菌酶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20℃下将菌株在含有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的标准海水培养基中震荡培养40h。获得活性大约为150U/ml的溶菌酶上清液。上清液经SMB-20生物型错流超滤系统浓缩、透析及CM-Sepharose-FF阳离子交换层析(  相似文献   

13.
刀额新对虾输精管的组织学及精荚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刀额新对虾 (Metapenaeusensis)采自福建沿海 ,体长约 14cm。活体解剖、取样、固定 ,于OlympusBH 2显微镜下观察 ,其生殖管道分为前输精管、中输精管、后输精管和端壶腹 4部分。前输精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其分泌物呈嗜碱性 ;中输精管分泌物为嗜酸性 ,前段为高柱状上皮 ,后段则为柱状上皮 ,至后段共出现 2处上皮隆起 ,隆起间为扁平上皮 ;分泌管出现于中输精管前段 ,其分泌物呈嗜酸性 ,开口于中输精管后段 ,分泌物由此处流入中输精管腔 ;后输精管腔结构与中输精管腔相似 ,但管径缩小 ;端壶腹共分 3个腔 ,其中 2个由后输精管腔延续形成 ,精荚 1个。精荚由精子团和精荚壁组成。精荚壁分 2层 ,内层为均匀的嗜碱性初级精荚壁 ,精子团位于初级精荚壁中央 ;外层为次级精荚壁 ,呈嗜酸性 ,略呈“C”形包被于初级精荚壁之外。整个精荚横切面的外形似柳叶状 ,分为光滑区和皱折区 2部分 ,光滑区由次级精荚壁包被 ,皱褶区则为裸露的初级精荚壁。精荚形成于中输精管后段 ,它是由前输精管的嗜碱性分泌物、中输精管嗜酸性分泌物以及分泌管上皮细胞分泌物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  相似文献   

14.
长吻鮠精子保存液在人工授精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安徽长江流域的无为和淮河流域的滁州进行长吻鮠的人工繁殖,使用LRH-A2、PG、混合激素B型、DOM 进行催产,从长江捕获的亲鱼立即催产,其催产率为66.67%,受精率80%-85%,经培育选择后催产率为83.33%,受精率65%- 87%。在滁州经多年培育的亲鱼催产率为100%,受精率78%-95%。精子保存液在精子保存和人工授精中使用效果良好。在冰桶内保存,20-30 h仍能保持良好的受精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国对虾的染色体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实验材料采用精巢、胚胎,无节幼体等,以气干法和压片法制片,吉姆萨染色,然后进行显微镜检查,选择分散良好的分裂相摄影。结果表明:中国对虾染色体数目为n=44,2n=88。并发现一对具有次缢痕的染色体。通过测量和计算,确定它的核型为2n=88=66M+16SM+6St。  相似文献   

16.
孙妙  李振兴  曲欣  林洪  吴丽莎 《水产学报》2012,36(11):1748-1753
为制备一种能够缓慢释放的鱼类过敏原——小清蛋白的海藻酸钠微球,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出形态完好的海藻酸钠-小清蛋白微球,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差式扫描量热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并初步探究微球中小清蛋白在模拟肠液pH环境中的释放动力学参数。测得海藻酸钠对小清蛋白的包埋率为69.24%, 蛋白装载率为21.06%, 微球表面粗糙并分布有大量的微小孔洞, 体外释放实验测得前5 h小清蛋白释放迅速, 而后逐渐达到最大值, 其释放动力学符合Higuchi模型和Ritger-Peppas模型。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可以作为包埋小清蛋白的载体并实现小清蛋白的缓慢释放, 其释放机理符合骨架溶蚀蛋白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姜永华 《水产学报》2005,29(4):454-460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凡纳滨对虾卵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卵原细胞结构简单,代谢水平低,核孔稀少,通过核周池来完成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卵黄发生前晚期和卵黄发生初期的卵母细胞变化显著:核膜凹凸不平,核仁数量多,核孔密集,大量核仁外排物经核孔输送到卵质中;卵质中胞器极为丰富和发达,代谢活性极强。卵黄发生旺盛期是卵黄大量形成的阶段,卵质边缘还呈辐射状排列了一圈椭圆形皮质棒,细胞出现微吞饮活动并形成卵黄膜。卵黄发生晚期卵质中充满了粗大的卵黄粒和脂滴,胞器锐减。另外,探讨了卵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卯黄形成的关系以及皮质棒的来源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漠斑牙鲆仔鱼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志强  冯丹 《水产科学》2007,26(3):171-17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漠斑牙鲆仔鱼摄食节律。试验结果表明:漠斑牙鲆仔鱼摄食具有昼夜节律性,其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在10:00光照度为400lx时摄食最为活跃,抵达摄食高峰,仔鱼夜间不摄食,全天表现明显的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19.
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活性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同时对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和脲酶活性,但不具有淀粉酶和卵磷脂酶活性,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肌肉注射感染发现,其对南方鲇有强致病性,其LD50为每千克鱼体重0.802 mg;注射后的南方鲇肌肉、心、肝、肾、脾、肠和胃等组织发生了严重组织病理变化,骨骼肌和心肌坏死断裂,炎症细胞浸润;肝脏严重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相似文献   

20.
舟山近海黄姑鱼胚胎发育及前期仔鱼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余方平  孙忠  程国宝 《海洋渔业》2005,27(4):265-270
通过对黄姑鱼胚胎发育全过程的连续观察,描述了黄姑鱼胚胎发育的特征、发育速度及前期仔鱼的形态特征等。观察结果表明,黄姑鱼的胚胎发育与其它硬骨鱼浮性卵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分裂。在水温22.0~22.5℃、盐度26.5的条件下,黄姑鱼受精卵经24h15m in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1.75±0.09mm,孵出后约50h,卵黄囊完全被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