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紫鞘病的发生观察及试验马夕龙,汪军,于祥之,汤铎(江苏通州市兴仁区农技站,226371)水稻紫鞘病为水稻叶鞘腐败病菌AcrocylindrirumoryzaeSawada侵染所引起,是近年来我区新发生的一种病害,1990年部份水稻品种上发生危害较...  相似文献   

2.
水稻新病害——紫鞘病的症状及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紫鞘病又名紫鞘黄叶病、紫杆病,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病普遍,病株减产15%左右。病因曾有生理性、跗线螨、叶鞘腐败病诸说。  相似文献   

3.
水稻褐(紫)鞘病因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褐(紫)鞘、鞘腐两种症状的诱发因子进行了描述。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将不同来源的菌株在常规的水稻品种上接种,均可引起褐(紫)鞘和鞘腐二种症状,它们出现的频率随接种方法、品种和菌株的不同而异。作者认为把褐(紫)鞘症状看作为一种新的病害是不能成立的,它只能是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另一种症状。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水稻叶鞘腐败病病原菌Sarocladium oryzae,在水稻各生育期和植株不同部位的叶鞘上之致病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症状。该病原菌不仅在水稻各生育期发生危害,还能侵害叶鞘、谷粒、叶片中脉等。水稻剑叶叶鞘受害,常呈现为典型叶鞘腐败病病斑以及"紫鞘"或"紫鞘黄叶"症状。病谷常引起秧苗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30℃、湿度为70%(RH)。但发病对温湿度要求并不甚严格。适当的氮、磷、钾配比和适量施用能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氮肥过多或缺乏均会加剧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明显差异,但与水稻类型无关。以病原菌分生孢子液对21个常见杂草和野生稻接种,其中属于禾本科的15个种可引起发病。经田间调查,该病原菌也在自然条件下侵染若干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5.
 水稻紫鞘病是我国南方稻区生产上的一个新问题,发生面广,为害较重。经1978~1984年的研究,找到了引起紫鞘的病原茵是Acrocylindrium oryzae。带菌种子是本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保存在干燥状态下的病稻草也有传病作用,稻田后期的某些虫、螨,可以传播病菌。紫鞘病病原菌的主要侵染方式是系统侵染。水稻孕穗期喷雾接菌,也能形成紫鞘,但注射法伤口接种时,大多形成虎纹斑烂鞘。因此,紫鞘是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又一种典型症状。病菌生长与产生孢子的适温为25~30℃。孕穗期接菌,其潜育期:30℃为1天,25~28℃为2天,23℃为3天,19℃为4天。  相似文献   

6.
水稻叶鞘网斑病原是鱼台县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次要病害,仅零星发生。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品种的更换,近几年来逐渐有发生严重的趋势。1999年全县发生面积3000hm2,病株率24%,减产11%左右。该病主要为害叶鞘,致使叶鞘干枯,严重者可导致病鞘上部叶片枯死,影响水稻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7.
水稻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初孵幼虫(蚁螟)吐丝下垂或爬行至稻株基部叶鞘,通过叶鞘缝隙或蛀孔侵入叶鞘,在叶鞘内侧蛀食组织,4d~5d后叶鞘开始受害发黄形成枯鞘。幼虫进入3龄后开始蛀食稻茎,水稻进一步受害后,在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期形成枯孕穗,抽穗扬花期形成白穗,乳熟期形成虫伤株。枯鞘对水稻危害较小,在防治上一般在枯鞘激增期开始药剂防治,适当推迟防治时间,在幼虫开始钻蛀茎秆前施药集中杀灭,可以前后兼顾。  相似文献   

8.
谈水稻紫鞘病的为害与病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希树 《植物保护》1984,10(3):35-35
多在水稻上部第一节叶鞘部分或全部变深紫色或紫褐色的紫鞘病在安庆—带早、晚稻上也普遍发生。1978年开始发现时就较普遍,那时当成是品种形态特性,未予重视。近年来不少地方报导此病日趋严重,并就病原问题展开了讨论,我们自1982年晚稻开始调查和观察。  相似文献   

9.
水稻紫秆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紫秆病近年来从次要病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每年都有发生和危害。从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省的局部地区调查,此病异名多,如稻螨褐鞘病、黑骨、水稻紫鞘症、紫鞘黄叶病、紫秆症等。现将对此病的调查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稻褐鞘症又名紫秆病、紫鞘症等,是近年南方水稻上出现的新问题。据报道,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西、台湾等省都有发生。为交流各地的发生和研究情况,推动此项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经多方协议,由湖南常德地区农科所组织、邀请南方各省从事水稻褐鞘症研究的有关单位的同志,于1984年2月25—28日在湖南省常德地区农科  相似文献   

11.
水稻紫鞘病是一种新病害。作者将病株分为0~3级,以百穗实粒干重为统计量,分别在常规早 稻和单季杂交稻上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所定分级标准是适当的;紫鞘病可致早稻产量平均损失13.6%, 单季杂交稻产量平均损失14.1%。紫鞘病主要是通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造成减产的。  相似文献   

12.
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紫鞘病为探寻防治稻纹枯病和紫鞘病的有效药剂,我们试用双效灵、抗枯灵和常用药剂多菌灵、托布津、粉锈宁、井岗霉素等6种杀菌剂,于1989-1991年在本校实验农场早稻上进行防治效果比较试验。3年中用感病早稻二九青、华矮837于拔节孕穗...  相似文献   

13.
水稻紫鞘病发病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紫鞘病在我地普遍发生,重病株不实粒增加,千粒重降低,损失15%左右。对于紫鞘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有争论。主要有螨害和半知菌病害之说。两年来,我们对此讲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为害株消长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蚁螟孵出后。首先侵入水稻叶鞘造成枯鞘。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枯心(分蘖期)和死孕穗、白穗、死秆株(穗期)。枯鞘株的消长动态呈抛物线趋势;枯心株的发展趋势呈Logestic曲线上升;白穗(含死孕穗)和死秆株的发展趋势指数呈曲线上升。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30%以上。2013年崇阳县水稻二化螟发生面积10.4万hm2次,防治面积19.3万hm2次,挽回损失29454.7t.实际损失5875.4t。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供试水稻样品的采集田,系经采用塔氏器Tullgren apparatus烤螨法;50%乙醇浸泡法和直接剥检法等检查证实,其叶鞘内侧不存在趺线螨Tarsonemus spp.或狭趺线螨Steneotarsonemus spp.为害,而且在其典型的水稻紫杆病株上,能分离到Acrocylindrium sp.等病原真菌。这些病,健株体内多种有机物成分的测定揭示,水稻紫杆病株体内有机物含量的改变,也呈现一般侵染性病害共有的若干病理现象。所测水稻紫杆病植株,其体内多种游离氨基酸,例如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酪氨酸Tyr、丙氨酸Ala、谷氨酸Glu、丝氨酸Set、门冬氨酸Asp、门冬酰氨Ash、组氨酸His等11种氨基酸的含量普遍减少;而可溶性糖、糖苷酯、脂肪酸、木质素、多酚类等有机物含量普遍增加。其中以游离氨基酸的减少、木质素和脂肪酸的增加,尤为显著。试验结果对水稻紫杆病的病原性质及品种抗病性的可能机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稻新病害“紫鞘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紫鞘病(学名待定)是水稻一新病害。据报道南方广大稻区近年来已甚为流行。我区各地自七十年代以来有零星发生,尤以近年病情发展很快。使水稻高产造成了一定损失,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病原问题国内尚无统一,1975、1976年广东、广西曾  相似文献   

18.
水稻紫鞘病株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紫鞘病(Sarocladium sinense)在安厌市自80年代初发现以来,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病害一般在孕穗-抽穗期开始发生,灌桨期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9.
龙梦玲 《广西植保》2007,20(1):30-31
水稻叶鞘腐败病最早于1922年首次记载于我国台湾省[1].此后,在日本、南亚、东南亚各产稻国也相继有发生报道[2].该病是继水稻稻瘟病之后,又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3].本病主要引起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劣,一般流行年份减产10%~20%,严重的可高达5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近年来,有关水稻叶鞘腐败病的研究报道较多,特别是在发生特点、防治等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第一代二化螟造成的枯鞘对水稻有效分蘖、水稻根的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导出了二化螟造成的枯鞘株率(x)与水稻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7506+0.9793x,相关系数为0.9938。根据该方程及湖南省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了新的化学防治指标,即枯鞘株率为3.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