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提高工厂化生产赤眼蜂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全省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年都在20万~30万hm^2左右,最高年份达到53万hm^2,对防治玉米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棉花等,一般年份造成减产10-20%,严重年份减产50%以上,随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农户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防治玉米螟的方法。因此我们从1990-2000年对玉为主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是世界性重大害虫,沈阳地区一般发生年份玉米可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减产达20%以上.目前,我国对玉米螟大面积防治主要靠化学药剂,生产上仍以人工投放高毒的颗粒剂为主,在配制和使用中极易发生中毒事故.为此,应用安全无毒功效高的新技术防治玉米螟,仍是当前植保工作的重大课题.为满足生产需要,近年来,沈阳市植保站组织有关县、区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害虫,在一般发生年份造成减产7%-15%,大发生年份减产20%,个别感虫品种减产可达30%-40%,试验证明,单独采用一种防治措施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采用赤眼蜂、白僵菌、高压汞灯等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也就是说防治玉米螟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使我县粮食产量损失降低到最低,保证我县粮食生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防控玉米螟,进行了玉米上释放赤眼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一代玉米螟等绿色防控试验。结果表明,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防效在70%以上,在中等以下发生年份可以控制玉米螟危害,在中等以上发生年份要结合药剂进行防治;应用生物农药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防效在70%以上;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防效在90%以上。释放赤眼蜂和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玉米螟,不仅效果好,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玉米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玉米螟连年危害程度居高不下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不仅是世界和全国性的大害虫,也是辽宁省玉米历史性的大害虫,危害十分严重,一般年份损失在10%~20%左右,严重年份30%以上。虽然历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玉米螟的防治,但是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危害程度一直居高不下,文中就辽宁省玉米螟连年危害居高不下产生的原因,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期对今后玉米螟的防治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56.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9.25%.因此,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对玉米螟二代幼虫有控制效果.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减少田间玉米螟一代和二代幼虫数量,在玉米螟多代发生区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在彰武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年播种面积占种植面积的1/2以上。玉米螟则是玉米生育期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减产5%~10%,大发生年份减产20%~30%。应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是近年来防治玉米螟的新措施,并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玉米螟发生二代...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对农作物危害较大,严重年份产量损失可达20%以上。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安全、无毒、无农药残留等特点,能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改善田园生态环境。文章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连续应用在长春净月区2年,探索最佳的放蜂时期和适用于长春城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可增加玉米产量22.04公斤/亩,增加产值44.08元/亩,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对玉米的危害十分严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玉米螟虫害的防治。该文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螟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改进并推广玉米螟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6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st of maize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basis for Asian corn borer resistance. The study included 162 F2:3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Mc37 (resistant) × Zi330 (susceptible) and fiel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2004 and 2005. A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from 118 SSR markers. Combin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analysis combined across environments was performed by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method (CIM). Four QTLs with additive effects were detected for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leaf feeding damage in chromosome bins 1.08, 2.04/05, 4.01, and 10.04. Three putative QTLs were detected for Asian corn borer stalk damage in chromosome bins 1.01, 2.05, and 9.01. Maize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and European corn borer, O. nubilalis (Hubner), may share a common mechanism. Genes responsible for DIMBOA biosynthesis are in chromosome bin 4.01 and may increase the observed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leaf feeding.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凯  缪勇  邵正飞 《农学学报》2014,4(12):33-37
为有效地实施玉米害虫的综合治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安徽淮北玉米产区33 个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品种在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螟性强弱亦不相同。在玉米心叶期,‘中农大311’、‘中科11’、‘登海3 号’、‘东单80’、‘蠡玉16’、‘郑单23’、‘济单8号’、‘滑玉13’等8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在玉米穗期,‘浚单20’、‘齐单1号’、‘中科4号’、‘农大108’、‘鲁单6018’等5 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心叶期和穗期的综合抗螟性较强的10 个玉米品种排序为‘中农大311’、‘中科4号’、‘济单8号’、‘郑单23’、‘郑单958’、‘齐单1号’、‘中迪985’、‘农大108’、‘蠡玉16’、‘登海3号’。  相似文献   

14.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于1933~1985年在泰安和平原县进行了亚洲玉米螟性誘剂誘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性誘剂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活性和?院芮俊UT测各代玉米螟成虫的高峰期与黑光灯、糖醋液盆基本一致。这一誘测方法经济、有效、简便,特別是不受电源限制,适于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螟虫害图像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常规玉米虫害识别方法存在的准确率和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GoogLe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玉米螟虫害图像识别方法。【方法】首先通过迁移学习将GoogLeNet的Inception-v4网络结构知识转移到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虫害识别的任务上,构建模型的训练方式;然后通过数据增强技术对玉米螟虫图像进行样本扩充,得到神经网络训练模型的数据集;同时利用Inception模块拥有多尺度卷积核提取多尺度玉米螟虫害分布特征的能力构建网络模型,并在试验过程中对激活函数、梯度下降算法等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引入批标准化(BN)操作加速优化模型网络训练,并将该模型运用到玉米螟虫害识别中。【结果】基于TensorFlow框架下的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神经网络算法对玉米螟虫害图像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6.44%。【结论】基于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适用性,可为玉米等农作物虫害识别、智能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控制秸茬内玉米螟虫源是综合防治玉米蚁的主要措施之一。1982~1988年我们进行了应用敌敌畏在秸秆垛内滞留熏杀玉米螟成虫试验。结果表明,敌敌畏气体对玉米螟成虫熏杀作用极强,接触气体1min死亡率100%。1m~3秸秆垛放敌敌畏10ml剂量,垛内熏杀效果接近100%,田间大面积防治效果50~60%。具有成本低、简便易行、安全、不污染环境、效益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性信息素防治技术一直是我国防治亚洲玉米螟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测试不同干式性诱捕器与不同浓度性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的诱捕效果,开展了捕虫室固定或摇摆、进蛾口口径、不同诱捕器类型对田间玉米螟雄蛾的诱捕试验,并对搭配4种性诱芯的桶状诱捕器在不同试验田诱捕玉米螟雄蛾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捕虫室固定的诱捕器比摇摆的诱捕器诱捕玉米螟雄蛾效果更好;②不同口径的塑料诱捕器中,外口直径14 cm诱捕器诱捕雄蛾效果较好,且对于相同口径诱捕器,橡皮性诱芯诱捕雄蛾效果优于牙签性诱芯;③比较桶状诱捕器、塑料诱捕器和三角板诱捕器,桶状诱捕器的诱捕雄蛾效果最好;④在玉米田、水稻田中,搭配2.6∶1-XP性诱芯的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较多;在大豆田,搭配1∶1性诱芯的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较多。综上所述,捕虫室固定、诱捕器进蛾口越大,诱捕玉米螟雄蛾效果越好;相同诱捕器,配置橡皮性诱芯诱捕雄蛾效果更好,不同作物田地的最佳性诱芯不同。结果为合理使用性诱捕器及性诱芯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对美国 Monsanto公司提供的转 Bt基因玉米及其近等基因品系进行的接种亚洲玉米螟试验。结果表明 ,在黑龙江省转 Bt基因玉米品系在心叶期和穗期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明显高于其近等基因品系 ,但在籽粒产量上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