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主观评定与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对常压、微压、高压3种熟制方式处理后的鸡胸肉进行风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压力煮制的鸡胸肉风味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微压组>常压组>高压组。鸡胸肉经常压、微压、高压煮制后分别检测到57、63和55种挥发性物质,微压煮制更具优势。本研究为酱卤肉类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脂肪酶作为一种绿色生物催化剂,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结构容易破坏,稳定性差,固定化脂肪酶是提高其稳定性的关键。采用微球酶、改性核桃壳固定化脂肪酶和LX-1000HA树脂固定化脂肪酶3种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猪肉内源性脂肪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检测鸡肉经固定化猪肉内源性脂肪酶处理前后的风味变化,并分析鸡肉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同一条件下,3种脂肪酶固定化方法中以改性核桃壳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最高,达169.8 U/mL;电子鼻结合HS-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烯烃类、芳香族类、酯类、醇类和含硫化合物等,脂肪酶经固定化后可以有效改善鸡肉的风味。  相似文献   

3.
丁香对卤制鸡肉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道口烧鸡工艺中丁香与鸡肉的配比制作卤鸡腿,运用SPME和GC-MS测定鸡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了丁香对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组与空白组鸡肉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72种成分,其中59种为共有成分。与空白组相比,丁香组鸡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新增了13种物质,其中丁香油酚、乙酸丁香酚酯、芳樟醇、连四甲苯、2-丁酮、6-甲基-1-辛烯和1-癸烯等7种物质差异显著,2-辛烯醛的含量减少,而苯甲醛、正辛醛、十六醛、己醇、庚醇、十三烷、(+)-柠檬烯、2-庚酮、2-戊基呋喃、乙酰苯、萘等11种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MS)对酱牛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共检测到73种化合物。生、熟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主要体现在醛类物质、酮类物质,以及醇类物质的含量上。通过与生、熟牛肉样品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初步判定酱牛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为α-蒎烯、β-蒎烯、间异丙基甲苯、3-羟基-2-丁酮、芳樟醇、萜烯醇、对丙烯基茴香醚、2-甲基-5-(甲基硫代)呋喃以及1,8-桉树脑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的糟辣椒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4种糟辣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糟辣椒中共检测出64 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醇类、烯烃类、酯类为主。主成分结合聚类热图分析表明,反-香叶醇、醋酸牻牛儿酯、二烯丙基二硫醚、棕榈酸乙酯、α-法呢烯、β-倍半苯乙烯、1,8-桉油精为糟辣椒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韦恩图分析表明,4种糟辣椒中有19种共有成分,醋酸牻牛儿酯、棕榈酸乙酯、α-法呢烯、β-倍半苯乙烯、1,8-桉油精共同构成糟辣椒的主要风味骨架。  相似文献   

6.
为评定不同地区藏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组成,选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藏羊各20只,分别取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脂肪酸以及挥发性成分组成、感官评价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产地的藏羊宰后pH45min和pH24h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甘南藏羊的色泽和嫩度优于海北藏羊;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其中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和11种不饱和脂肪酸。两种产地藏羊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甘南藏羊脂肪酸组成比例更佳,ω-6/ω-3接近1∶1,显著低于海北藏羊(P<0.05)。共检测出12类7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气味活性值(OAV)分析结果表明,甘南藏羊肉比海北藏羊肉具有更丰富的肉脂香味和果香味。综上,甘南藏羊肉的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组成都更加优异,感官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黄金百香果采后品质变化规律,本试验测定常温贮藏果实内外观品质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组分含量及差异。结果表明,常温贮藏过程中,果面逐渐转为金黄色,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略有下降,而VC含量略有上升。GC-IMS技术共鉴定出18种酯类、8种烯烃类、6种醇、4种酮、1种醛类、2种硫醚和1种呋喃类挥发性化合物,其中33种化合物在贮藏4 d后才检测到,且多数物质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有4种烯烃类和2种酯类在贮藏4 d后一直保持高水平含量。黄金百香果有8~10 d的常温保鲜贮藏期,果实内外观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在贮藏4 d后出现明显变化,贮藏时间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鉴定的大部分风味化合物是不同贮藏时期百香果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8.
以风鹅为对象,研究不同浓度植物乳杆菌发酵对风鹅风味及品质改善效果。采用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共检测到挥发性风味物质57种,其中醇类11种,酸类7种,酯类9种,酮类6种,烃类13种,醛类9种,其他类2种。其中,接种量为1×10~7CFU/g的植物乳杆菌发酵的样品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最高,为478.79μg/kg,对风鹅产品的风味改善效果明显。随后测定了各组的a~*值,b~*值,L~*值,pH值,Aw值和TBARS值,结果表明,接种植物乳杆菌可以有效改善风鹅产品的色泽及品质。综上所述,在风鹅风干期间用接种量为1×10~7CFU/g的植物乳杆菌发酵可以有效提高风鹅的风味物质含量,有助于其风味形成,并且可以对风鹅品质改善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智能控制仿天然风干和烘烤干燥加工腌腊高原冷水鱼,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产品水分含量、水分活度、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TBA)、色泽、质构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干燥方式对水分活度与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烘烤风干组硫代巴比妥酸值(TBA)显著更高(p0.05)。仿天然风干产品色泽红亮,硬度较小,弹性更好。2组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1种,Ⅰ组检出24种,相对含量90.42%;Ⅱ组检出22种,相对含量为94.25%,挥发性风味物种类和对产品风味贡献较大的醛类Ⅰ组显著高于Ⅱ组,表明仿天然风干条件有利于腌腊高原冷水鱼整体风味物质的形成,可为高原冷水鱼的产品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发酵终点对坛子肉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风味的影响,采集不同发酵终点的坛子肉样品,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及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坛子肉样品中获得有效序列数的平均值为 24 763条,OTU丰度最高的是90 d发酵坛子肉,为761个;60 d发酵坛子肉和90 d发酵坛子肉的OTU相同种类数最高,有638个;发酵60 d、90 d坛子肉中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发酵75 d坛子肉,且60 d、90 d发酵坛子肉的细菌群落结构较相近。不同发酵终点坛子肉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存在较大差异,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发酵75 d坛子肉中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少,共检出44种挥发性物质;发酵 90 d时,挥发性物质种类达到最大值,共检出65种;发酵60 d坛子肉中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为85.89%。60 d发酵坛子肉与90 d发酵坛子肉的感官评分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坛内细菌群落结构、坛子肉风味,建议冬季生产采用60 d左右的发酵时间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电子鼻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鼻技术是一种风味分析的新技术,近年来在食品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介绍了电子鼻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特点,综述了电子鼻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电子鼻在风味突出的食品方面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研磨时间对咖啡感官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咖啡在研磨过程中因咖啡颗粒破碎,使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为了探索咖啡研磨对咖啡感官风味的影响,笔者利用植物粉碎机和臼式研磨机,将焙炒好的咖啡豆按不同时间粉碎研磨,用色差仪分析研磨过程中咖啡的光敏性变化以及用电子舌、电子鼻对咖啡研磨过程中感官风味进行定性表达。Lab数据结果表明,在前9 min颜色逐渐变浅,然后随之逐渐加深。在前9 min有大量风味物质逸散,其后逸散速率减缓。电子鼻和电子舌PCA和DFA分析均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口感和香味逐渐变化,SQC结果表明不同研磨时间的样品虽然气味变化不是很大,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是口感变化较大,只有研磨5 min样品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他均不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咖啡研磨时间要控制在5min以内,以避免咖啡中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使咖啡感官风味降低。  相似文献   

13.
肉品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的研究对评价肉品质量、鉴别肉品掺假、改进肉制品加工工艺及提高肉制品价值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肉品风味物质检测技术众多,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嗅闻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各自的优势。通过对常用的风味物质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应用、优缺点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米中风味物质的形成与变化,本研究归纳了大米中主要风味物质的组成,分析了生长因素、遗传因素对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储藏中挥发物含量的变化,并对大米释放香味的方式进行探讨,阐述了大米中的风味物质从来源、积累到释放的全过程。在风味物质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挥发性化合物产生的条件并未明确,且对大米遗传因素研究方面还较不全面。目前对于香气物质2-乙酰基-1-吡咯啉(2-AP)的研究较广泛,而其他物质的遗传因素不全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云南临沧晒青毛茶香气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所测得的香气成分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晒青毛茶的香成分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电子鼻及GC-MS技术分析临沧不同地区的16个晒青茶样的香气成分。[结果]结果表明临沧地区16个茶样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醇类、杂环类、酯类、醛类4大类物质,其中醇类化合物和杂环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电子鼻分析显示茶样LC-11与茶样LC-15较其它茶样差异最明显;GC-MS分析结果表明LC-11、LC-15及LC-10与其它茶样差异最明显;LC-11检测出的香气成分最多53种(占86.86%),杂环类含量较其它茶样最多,LC-15检测出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最少(占59.05%),醇类含量最少;通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LC-10及LC-15与其它茶样区别明显。[结论]本试验明确了临沧不同地区的16个茶样可以通过电子鼻结合 GC-MS 方法可以有效分析其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电子鼻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鼻是一种新颖的仿生系统,通过模拟人的嗅觉来分析、识别挥发性气味,具有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等特点,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介绍电子鼻分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分析程序,综述电子鼻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判别品质、霉变、虫蚀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情况,并展望了电子鼻技术在粮食品质判定方面有待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电子鼻评价甜瓜成熟度及风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探讨了采用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品种资源和成熟度的甜瓜进行分析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PCA) 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表明采用电子鼻可以很好区分半熟期和完熟期的甜瓜。当采用PCA 方法分析时, 电子鼻可以100%地区分和判定不同成熟度的甜瓜。对不同品种甜瓜进行电子鼻检测的研究表明,电子鼻可以区分不同品种的甜瓜,区分力值很高。样品在切开和不切开状态下气味有所变化,导致各品种之间的区分力有所改变。对于某些在不切开状态下香气非常接近,难以区分的样品,可以考虑通过切开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判读不同品种甜瓜的成熟度,改变以往仅通过人为的主观判断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红酒、食盐、D-异抗坏血酸钠、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为复合腌制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以牛排感官品质、嫩度、熟肉率为评价指标,确定红酒牛排复合腌制剂的最佳配方,同时采用电子舌测定该配方下制得的牛排的风味变化。结果表明:按牛排质量计,用1.2%的食盐,0.13%的D-异抗坏血酸钠,20%的红酒,0.32%的TGase腌制的牛排综合评分最高,为33.4分;通过电子舌对腌制不同时间的牛排进行风味分析,得出最佳腌制时间为6 h,此时的牛排咸淡适中、嫩滑鲜香,肉香中伴有浓郁的酒香。该研究可为红酒牛排的加工和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