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培训机构作用,做好农民工培训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四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2010年农村劳务输出人数和收入均呈增长态势,全市农村劳务输出总数达到78.4万人次,劳务总收入达72.8亿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达3452元.通过劳务输出等增收项目,农民增加了收入,增长了知识、扩大视野、推动了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垫江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至2006年9月底,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3%,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7%。2005年全县劳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人均创收5263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劳务输出是该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对促进该县农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区从实际出发,选择了跨地区的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使农村劳务输出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达到7390元,当年农民工务工总收入已超过9300亿元.不少地区农村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村人均增收部分的50%以上,成为农村人口增收的主要来源.实践证明,劳务输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无疑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务开发呈现出了新的矛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笔者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务开发呈现出了新的矛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笔者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务输出事业不断发展,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并对有关于扶贫、人民收入增加以及国家的的财政问题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濮阳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濮阳县通过发展劳务输出,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濮阳县地区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就劳务输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和劳务输出中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从完善配套服务措施,发挥在家劳动力作用,吸引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等方面拓展农村劳务市场,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全面发展。近年来,农村劳务输出转移人数猛增。农村劳务输出转移不但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富裕的问题,给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由于大量劳动力输出转移外流,打破了农村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在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社会、尤其是农村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及时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区从实际出发,选择了跨地区的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使农村劳务输出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达到7390元,当年农民工务工总收入已超过9300亿元.  相似文献   

9.
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农村变革,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邮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就业的渠道也有所拓宽。但仍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培训力度不够、组织程度不高、现行制度制约等问题。需要强化组织引导、加强技能培训、制定激励机制,加强对劳务输出的全程服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村就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工商业和专业化、多元化农业转换。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村贫困家庭的工薪收入和经营所得,极大地推动农村贫困减少。研究表明:农村就业结构调是导致农村贫困减少的重要根源,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尽管短期中专业化农业就业和工商经营就业的增长不利于农村减贫,但在长期间工商受雇和经营就业、专业化和多元农业就业的增长有效地推动了农村贫困减少。因此,必须通过规范劳务输出、推动农民工商创业、发展专业化农业和推动多元化农业发展等途径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推动农村贫困减少。  相似文献   

11.
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菏泽市充分发挥农村劳动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农村劳务输出,组织百万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锻炼造就了一批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县地处沂蒙山区,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力达12万人。从1986年开始,我县把有组织地进行劳力输出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来抓,收到了明显成效。1993年,全县从事劳务输出的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年创劳务收入1.85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0.5%,今年预计实现收入2.5亿元。 劳务输出活而不乱 ——组织的统一有序性。全县建立健全了劳务输出组织管理体系,以县劳务输出服务公司为主体,乡镇和有关部门配合,统一组织输出,从输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到输出后的管理服务,直到输出人员回乡后的选拔使用,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服务体系。全县10万名劳务输出人员,由劳务输出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的占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2007,(4):18-18
2006年,江苏省金湖县戴楼镇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收入达9000多万元.人均收入11000多元。近年来,戴楼镇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到2006年底.该镇共输出劳务人员9316人。举办劳动力技能培训班8期,共培训瓦木工、计算机应用、电动缝纫工共359人.劳务收入已成为该镇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我国农村劳务输出信息化的现状分析,挖掘当前农村劳务输出信息化发展缓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农村劳务输出信息化改革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限制,西部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分有限,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根据目前情况,在寻找非农就业机会方面,有两条途径:一是兴办企业,构建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本地工业经济;二是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总之,  相似文献   

16.
常德忠 《吉林农业》2011,(9):216-216
在抓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退伍军人作用,把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鼓励并积极支持农村退伍军人外出就业,并且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要把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积极的劳动力转移政策,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输出转移的步伐,四平市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人数达到70万人以上,其中异地输出转移就业50万人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万人次,全市劳务性经济总收入实现60多亿元,外出务工农民年人均劳务性经济收入超万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陕西省韩城市2004-2008年农村经济收入及农民人均收入的调查分析,找到了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低下、产品质量差、资金投入不足等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并结合韩城的环境资源及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建议,对指导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石屏县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发展劳务输出经济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石屏县劳务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和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加快全县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力度,拉动农民收入呈较快增长态势。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降低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推动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加,形成了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民也获得了一定收入,但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严重存在着劳务输出的高投入,直接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提高,并进一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全面向小康迈进,本文拟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提高农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