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总体上从东到西呈现出从富裕到严重超载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耕地生态超载区与主城区分布具有较好的吻合性;(2)就县(区)数量而言,重庆市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盈余区和耕地生态平衡区;就人口数量而言,同样是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和耕地生态盈余区;就土地面积而言,耕地生态盈余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耕地生态赤字区面积最小.重庆市约3/5的人口分布在约4/5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土地面积上,而约2/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约1/5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土地面积上.可为重庆市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青海省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为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安全预警、区域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青海省 2017 年耕地生态承载力为研究出发点,运用GIS 空间分析和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生态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对青海省耕地生态足迹供需平衡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定性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1)青海省耕地生态足迹东部地区较大,西部地区相对较小,测算结果与各市(州)人口总数有较好的一致性;(2)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相关比值在区域分布上不匹配,主要因为各市(州)的耕地总面积存在差异性;(3)从整体上看,青海省各市(州)耕地生态承载状况都属于耕地生态盈余区与耕地生态平衡区,并未出现耕地生态赤字区;(4)青海省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空间分布依然存在不平衡性,西部地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较东部地区好,东北部的海北州、海南州和海东市已经处于临界超载的状态,且临界超载区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区域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结论】对于青海省土地的总体规划要格外慎重,要做好生态和经济两方面工作;同时在耕地资源方面坚守原则,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桑秋  苏飞  张平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42-1143,117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辽宁省1996~2005年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由1996年的0.337 6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0.395 9 hm2/人;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由1996年0.300 7hm2/人减少到2005年的0.269 6 hm2/人;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也不断扩大;在研究时段内,辽宁省耕地生态超载指数不断扩大,说明目前辽宁省耕地资源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1993—2010年延吉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利用灰色系统对其2011—2014年土地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延吉市处于生态超载、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至2014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1.522hm2/人。因此,需提出优化措施,以期适应延龙图一体化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延吉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规划藏北草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草地资源,保证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西藏北部那曲县高寒草地2009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那曲县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484 63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08531 hm2,人均生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域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我国耕地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供需平衡关系为切入点,以"hm~2"为计量单位,用"中国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算法,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盈余/赤字系数;以2015年为例,对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约70%的土地面积上仅承载着约30%的人口,而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仅约30%的土地面积上却承载着70%的人口,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已严重失衡。2)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从严重超载状态向富富有余状态过渡,且耕地生态赤字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7.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昌市1985—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西昌市20a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空间表现,以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总平均从1.1753hm2.人-1增加到5.2479hm2.人-1;除建设用地人均承载力上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人均承载力均下降,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85年的1.0372hm2.人-1下降至2005年的0.7769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呈现显著上升,生态足迹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洛阳市1995-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洛阳市1990、2000和2005年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为信息源,参考1995、2000、2005统计资料,结合其地貌区域划分结果,对洛阳市生态足迹、全市生态承载力以及3大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洛阳市199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加,人均可用生态供给力逐渐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1.1555hm2/人上升到2005年的3.0602hm2/人,说明洛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逐渐增加,目前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人地关系十分紧张;②各类土地生态足迹中,耕地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能源地和草地,反映出洛阳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③人均生态供给力以耕地减少最大,人均水域供给和人均建设用地供给变化相对较小,但水域人均承载力增加到2005年,也仅有0.0013hm2/人,表明洛阳市自然水环境的自然容量不高,在水资源丰富的表象下,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不足;④快速发展的平原区人均生态容量低,突显其人地关系的紧张,生态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动态生态足迹的测度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江苏省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江苏省生态经济可持续状况和资源利用强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并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提出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明显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逐渐增大,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渐减小趋势.从生态足迹构成看,化石燃料生态占用面积最大.其次是耕地,牧草地居第三;除耕地外,牧草地、水域、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逐渐增大.从横向比较看,江苏省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却低于全球平均值.可见,江苏省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生态的需求已经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宝鸡市粮食安全及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陕西省2001—2017年统计年鉴中宝鸡市的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人口数量等指标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LCC)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模型定量分析宝鸡市2000—2016年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并预测其耕地资源的未来人口承载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6年,宝鸡市的耕地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人口呈不断升高趋势,并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16年宝鸡市的耕地资源可承载364.23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为1.054,人粮关系处于临界超载边缘。预测宝鸡市耕地资源到2020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64.08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31万人,超载率为8.43%;到2025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44.57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58万人,超载率为16.77%;到2030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28.61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81万人,超载率为24.75%;人口数量均超过耕地资源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出现超负荷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土地类型反映了土地的自然属性,是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利用的基础。本文结合公主岭市余庆号小流域实际工作,探讨了吉林省丘陵区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提出了分类系统和分类单元,对高级类型单元区域环境条件进行了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农业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陆地卫星TM 数据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制出1∶10万假彩色增强图像,通过目视解译制图获得黄河三角洲土地评价单元图。在此基础上进行野外调查,收集资料,室内化验分析,得到土地评价的基础数据。用聚类分析把全区资源分为5个类型;用判别分析验证表明五类间的差异显著,同时,筛选出了土样全盐量、土壤有机质,表土质地、排水、灌溉条件等五项指标,建立了精度较高的土地评价模型;用主成分分析进行了适宜性分析,编绘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图。研究表明: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适宜农、林生产的土地资源279.25万亩,占全区面积的32.8%,农业与林业之间用地矛盾突出;适宜牧业生产的土地资源437.74万亩,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面积大,但质量差,只适于劣质牧草生长,要发展牧业生产则需要对土地进行改良和投资。另外,盐光板地134万亩,约占总面积的16%,绿色植被覆盖利用这部分土地,对改善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作用,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矿区土地的管理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生产使大量的土地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笔者试图从煤矿开采合理的占地规模和已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两方面,提出了减少土地破坏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安塞县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用途土地征地补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用农民的土地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土地的经济价值逐渐得到体现,引起有关利益集团对土地收益的追逐。由于用地单位的性质、级别不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征地过程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征地有多种方式,而且土地征用补偿额度不同.以B县1999年至2001年实际征地资料为依据,探讨国家公益、地方公益和盈利性用地三类征地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地租赁均衡价格形成及演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又是非常之大。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现代化必须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笔者认为,在现行土地承包制政策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农地租赁实现经营权的流转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上海市枫泾镇93户农户的访问调查,以较发达农业地区农户农地租赁意愿为案例,实证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及演变方向,并提出土地规模集中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疆城镇土地资源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城镇用地现状、土地资源低效成因以及新疆城镇土地潜力的总量分析,提出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应采用控制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居住用地、居民住宅建筑面积指标、提高城镇建成区和居住区建筑容积率、提高工业用地地均产出率、提高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率等技术手段,促进内涵挖潜。  相似文献   

18.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投资结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有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以及土地复垦三种类型,并以土地整理类型为主。通过分析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及其它工程等主要分项工程的投资结构,得出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是项目工程投资的主体部分,且近年来土地平整费用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和道路投资比例逐年增加趋势,并对这种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完成后土地质量变化与评价以及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应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城镇土地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研究--以莒南县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土地定级是对城镇土地质量和使用效益及其在土地空间上分布差异状况进行评定,为全面地、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计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城镇土地定级分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两种。我们对莒南县城区土地进行了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研究不同定级结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定级、商业用地定级和住宅用地定级结果比较接近,工业定级与其它定级相比,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0.
陈明 《农业考古》2019,(1):262-265
人类社会早期土地制度的现代转向是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开始的。但土地私有制并不意味着土地制度"历史的终结"。现代土地权利既不等同于私有制,也不局限于私有制。衡量土地制度现代性的标准在于是否存在不受特权干预的、可在法律框架下自由交易的土地权利。当下中国土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公有还是私有,而在于公权(力)如何对待私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