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两系杂交稻‘福龙两优863’的生产栽培和今后系列新型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开展了‘福龙两优863’生育后期的衰老特性研究。以‘福龙两优863’和‘两优培九’(CK)为材料,采用叶绿素计测定法、NBT法、硫代巴比妥酸法和脱脂棉吸附测定伤流量法,对其生育后期剑片中的叶绿素含量、SOD总活性、MDA含量以及根系的伤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叶片衰老进程,两品种均呈现出剑叶中的SOD总活性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而两者剑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伤流量均在始穗后先上升达到一个峰值,而后呈下降趋势。进一步比较‘福龙两优863’和‘两优培九’剑叶和根系的衰老进程表明:在始穗20天以后,‘福龙两优863’的叶绿素含量、SOD总活性以及根系伤流量均始终显著高于对照‘两优培九’,而其MDA含量则自始穗后一直低于对照‘两优培九’。综合各指标分析,‘福龙两优863’的抗衰老性要显著强于对照‘两优培九’。  相似文献   

2.
宁麦9号功能叶衰老过程中光合膜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小麦新品种宁麦9号为材料,自旗叶全展始对其3片功能叶衰老过程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叶片衰老早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电子传递链活性呈上升趋势;衰老中后期,则呈迅速下降趋势.同时在衰老后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弱,意味着膜的保护系统受到损坏,导致超氧阴离子(O-2)含量急剧上升,进而引起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衰老期间所测指标的变化都是倒3叶最先变化且变化较快,倒2叶和旗叶次之,表明宁麦9号的3片功能叶的衰老是由下而上的顺序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3的生理特征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片衰老是作物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功能叶早衰将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叶片早衰的分子与生理机制对于培育耐早衰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0Co辐射诱变籼稻N142,获得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3,其叶片早衰始于分蘖期,最先表现为叶尖变褐及叶中上部出现褐色斑点,并向叶基部蔓延而使叶片枯死。生理分析表明,野生型剑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倒二叶和倒三叶,而突变体的含量则分别低于野生型且依次显著降低;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O2?含量和H2O2含量基本不变,而突变体的这些活性和含量则依次显著升高;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显著,而突变体则依次降低。遗传分析表明,ospls3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借助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的RM6953与RM28753之间,物理距离为294 kb,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OsPLS3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衰老过程中,剑叶光合膜蛋白质复合物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光能吸收、转化、传递的关系,以大田栽培自然衰老剑叶为材料,利用活体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并结合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蓝绿温和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类囊体膜蛋白稳定性等都在抽穗期达到顶峰,随后开始衰退,在扬花期、灌浆期尚保持较高水平,而进入籽粒成熟阶段衰退明显;随着衰老进程,光合膜蛋白质复合物有序非同步降解,稳定性为LHCII > PSIIcore > PSIcore > ATPase & Cyt b6/f > LHCI;PSI和PSII蛋白和相应电子传递活性的稳定性及下降幅度差异较大;衰老过程叶绿素a/b的不断下降与相对于反应中心更稳定的捕光天线有关,剑叶生长后期LHCII维持高水平保持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并可能在调节光系统间能量分布和协助过剩能量耗散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了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胁迫下“两优培九”功能叶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水分胁迫的前期,抗氧化系统中各成分的反应并不完全一致,SOD活性略有下降,而POD和CAT的活性则快速上升;AsA和GSH的含量不同程度地下降;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大幅增加。O2.- 的产生速率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始终  相似文献   

6.
低温对水稻剑叶膜脂过氧化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夜间低温对剑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囊体膜脂过氧化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a/b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和温度降低而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绿素总量的比值上升。低温处理4 d后,两个品种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同时也比处理2 d时高。超氧阴离子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两个品种的SOD活性在处理4 d后都下降。两优培九的CAT活性平缓下降,而汕优63则显著下降。脂肪酸的不饱和度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汕优63上升幅度较大,推测其对低温更为敏感。夜间低温引起剑叶类囊体膜脂过氧化加剧,脂肪酸不饱和度上升,这两方面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都与杂交稻的冷适应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幼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常规低温敏感型杂交稻汕优63和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幼苗期对低温胁迫的抗性,处理低温为10℃,以常温25℃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类囊体膜PSⅠ、PSⅡ活性明显下降,类囊体膜的室温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也明显下降。低温使两优培九的O2.- 产生速率和MDA含量下降,而汕优63却出现相反的结果;同时,SOD的活性与对照相比两品种都有所提高,而CAT活性则是两优培九高于对照,汕优63低于对照。这些指标的变化幅度都是汕优63较明显。低温处理后,两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上升,但两优培九增幅较汕优63高。SDS-PAGE表明低温处理后,可溶性蛋白条带增多,但类囊体膜蛋白条带没有明显的增加。对照组中,除了PSⅠ和PSⅡ活性外,其余各项指标都是汕优63较两优培九高,意味着幼苗期的两优培九光合功能虽不如汕优63高,但其对低温的抗性较汕优63强。  相似文献   

8.
以龙船花为材料,测定龙船花在花蕾发育的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的含量,并分析它们随着花蕾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花蕾的发育,龙船花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大致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大致呈增加趋势;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随着可溶性糖达到最大值后呈现下降趋势。通过研究其花蕾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揭示其衰老的内在规律,拟为龙船花的开花生理及花期调研究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母本“培矮64S”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为研究材料,采用14C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了“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能力与叶鞘光合产物的分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净光合速率均值比汕优63高0.10 µmol CO2 m-2 s-1,尤以第3期,即灌浆关键时期,极显著高于汕优63,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其叶鞘叶绿素含量的均值比汕优63高2.36 SPAD值,各期均高于汕优63,其中,第1、3期显著高于汕优63;其剑叶叶鞘的Rubisco初始活性和总活性与汕优63差异不显著,但Rubisco活化率均值比汕优63高1.52%,具有平均优势,其中第3期显著高于汕优63;其叶鞘光合产物输送到穗部的量即转化为经济产量的量比汕优63高;与父母本相比,其剑叶叶鞘光合能力的均值具有平均优势或超亲优势;水稻叶鞘完全具有同叶片一样的光合能力,只有值的大小差异;水稻叶鞘的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一般为10%~20%。两优培九叶鞘及叶片光合功能都较强是其具有超高产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超高产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金两优36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剑叶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优培九、金两优36在每公顷施氮120kg、165kg、210kg 3种水平下,剑叶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比对照汕优63高,这可能是两优培九、金两优36高产的生理基础之一。在每公顷施氮120~210kg的范围内,两优培九剑叶光合速率及产量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金两优36剑叶光合速率及产量在公顷施氮165kg最高,增加到210kg时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