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总被引:135,自引:10,他引:135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氮素水平既能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又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达到同步增加 ,氮素水平过高虽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但籽粒产量下降。适当提高氮素水平可以提高源器官碳素同化能力和氮素同化能力 ,又能够促进开花前暂贮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物质向籽粒中运转 ,增加籽粒中淀粉合成有关酶和氮素同化酶的活性 ,从而导致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步增加。氮素水平过高 ,虽能促进源器官和籽粒中的氮素同化能力 ,但由于碳素同化酶和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和开花前暂贮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物质向籽粒中的运转效率降低 ,而导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杀菌剂对弱筋小麦宁麦9号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弱筋小麦杀菌剂的使用方法,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杀菌剂(粉锈宁、多菌灵)抽穗期喷洒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宁麦9号抽穗期喷洒粉锈宁和多菌灵,均可以显著提高其穗数、千粒重和产量(P<0.05),其中喷洒粉锈宁的增产幅度显著高于喷洒多菌灵处理(P<0.05)。喷洒粉锈宁可以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P<0.05),改善面粉白度。喷洒多菌灵能够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粉白度和沉降值(P<0.05),提高出粉率和面粉的心皮比(P<0.05)。  相似文献   

3.
为给中筋小麦宁麦14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杀菌剂三唑酮、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硼酸和亚硫酸氢钠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喷洒三唑酮、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硼酸,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产量,亚硫酸氢钠对产量调控不显著。喷洒三唑酮、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硼酸和亚硫酸氢钠可以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多菌灵和磷酸二氢钾可以显著提高千粒质量。喷洒三唑酮和亚硫酸氢钠可以显著降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磷酸二氢钾可以显著提高湿面筋含量、增加稳定时间,硼酸对品质的影响不大。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应重视多菌灵、磷酸二氢钾和硼酸的应用,实现宁麦14优质与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旱作麦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品种,在山西省闻喜县选择16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品种分为高产高蛋白、高产低蛋白、低产高蛋白、低产低蛋白4类。每类中选择2个品种进行籽粒蛋白质积累及组分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产量以运旱20410、运旱805较高,低产品种以运旱618、长麦251较高。花后5~35d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产品种以运旱805最高,低产品种以运旱618最高。总之,4类小麦中高产高蛋白品种运旱20410、运旱805的品质特性较高,是适宜该旱作麦区生长的高产、优质、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不同专用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幅度分别达107%~268%和7.4%~13.9%。长期磷肥与氮肥配合施用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仅施氮、钾肥处理的面筋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虽然大幅度提高,但面筋指数和产量显著降低至与对照相近的水平,表明土壤养分与肥料的均衡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形成较为重要。对于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较高的氮肥水平和适宜的磷、钾肥有利于  相似文献   

6.
简析氮素营养对超高产小麦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代谢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籽粒氮一方面来自开花后吸收的氮素,另一方面来自开花前营养体积累氮素的再运转。在营养体氮素的再运转中,蛋白质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的降解又与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上升相关,小麦籽粒中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开花前植株贮存氮素的再运转,只有少部分是开花后吸收的。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除了强调提高植株后期吸收氮素的能力外,应十分重视叶片蛋白质的降解,即氮素的再运转分配,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氮素再运转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既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又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此外,小麦籽粒也具有氮素同化能力,关于籽粒的氮素同化能力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氮素对小麦光合能力、生理活性、群体质量、籽粒产量及粒质量的调控,以及对库源流关系的影响,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河南若干小麦品种籽粒营养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个试点6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环境间、品种×环境间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品种效应的比较与品种×环境效应方差和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陕农7859、鲁早一号是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较高且稳定性尚好的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8.
采用蚜量比值法对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初步的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系)的抗蚜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小麦品种(系)表现为感蚜虫。小麦遭受蚜虫危害后,产量、容重、千粒重、籽粒沉降值、出粉率均明显降低,与危害前相比达极显著水平;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面粉沉降值、面筋含量有所增加,但均不显著;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也严重降低,与危害前相比达极显著水平。河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受蚜虫危害后,产量性状和各品质性状的变化最大。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抗耐蚜虫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氮肥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两个小麦品种(鲁麦8号和泰山1号)氮素营养、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亩纯氮施用量从10公斤增至20公斤,对两个品种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5%水平),但却显著增加其蛋白质产量;在各施氮期中,拔节期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揚花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效应最大,并且各施肥处理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比对照高。试验还表明,合理运筹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可成功地打破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间的负相关关系,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得到同步提高,并有效地增加单位籽粒中量重的赖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10.
氮素营养对超高产小麦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代谢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籽粒氮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开花后吸收的氮素,另一方面来自开花前营养体积累氮素的再运转。小麦籽粒中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开花前植株贮存氮素的再运转,只有少部分是开花后吸收的。蛋白质的降解与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上升相关,它在营养体氮素的再运转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除了强调提高植株后期吸收氮素的能力外,也应十分重视叶片蛋白质的降解,即氮素的再运转分配。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氮素再运转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既可提高籽粒产量,又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此外,小麦籽粒还具有氮素同化能力。通过氮素对小麦光合能力、生理活性、群体质量、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以及对库源流关系的影响,来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Two wheat varieties with similar y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rotein content were chosen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oliage spraying sodium bisulfite (NaHSO3) at low concentration to wheat plants receiving different levels of nitrogen on nitrate reduction along with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of grain, so a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metabolism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and find out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grain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raying NaHSO3 at grain-filing stage increased the yield of grain, but declined the capacity of nitrate reduction, which might result in decrease of protein content in the end. Whether receiving NaHSO3 or not, the variety with high protein content had higher final protein level and nitrate reduction capacity than that with low protein cont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籽粒形成期旗叶、籽粒氮代谢主要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分析,阐明其源、库氮形态以及相关酶活性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高、中、低蛋白质含量的小麦品种各2个,研究籽粒形成期硝态氮、氨态氮与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形成期蛋白质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蛋白质积累量呈现为高蛋白含量品种>中蛋白含量品种>低蛋白含量品种。随籽粒发育,3种类型品种籽粒硝态氮含量逐渐下降,成熟时高蛋白含量品种>中蛋白含量品种>低蛋白含量品种。籽粒、旗叶氨态氮含量与籽粒硝态氮含量呈类似变化趋势,成熟时氨态氮含量因品种而异。旗叶NR活性随籽粒成熟而降低,低蛋白含量品种NR活性低于高、中蛋白含量品种。旗叶和籽粒GS活性均随籽粒的成熟而下降,中、高蛋白含量品种趋势相似,而低蛋白含量品种籽粒和旗叶GS活性变化趋势不同,籽粒成熟时旗叶仍保持较高的GS活性,而籽粒GS活性则降至很低。【结论】籽粒硝态氮含量与旗叶NR活性和籽粒GS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氨态氮含量与旗叶NR、GS和籽粒GS活性的相关性均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蛋白含量品种由源(叶)向库(籽粒)供给硝态氮的能力强于中、低蛋白含量品种。但低蛋白含量品种对硝态氮的利用更为充分。高蛋白含量品种较高的旗叶NR活性和较高的籽粒GS活性使其氮素同化能力高于中、低蛋白含量品种,这为籽粒蛋白质合成提供了充足的底物,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冬小麦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特点,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盆栽水肥和田间肥料试验数据建立冬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关于土壤水分含量及氮磷肥的单因素和两因素效应函数,通过对函数曲线变化状态及其特点的分析,揭示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协同变化特点及其条件,并据此确定各种条件下高产优质的水肥管理方案。【结果】低肥和中肥(或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和60%)条件下,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土壤水分含量(或施氮量)增加的曲线分别为凸型和凹型。蛋白质含量最低值和产量最高值之间对应的施氮量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和60%条件下协同变化的施氮量区间。在高肥和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和80%条件下,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曲线均为凸型,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之前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高肥条件下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区间;产量达到最大值之前对应的施氮量为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和80%条件下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区间。【结论】在一定的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是可能的。用极差变换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理论值标准化,其标准值曲线的交点即为二者的最佳结合点。用等值线图描述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水氮和氮磷两因素效应,分析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确定实现一定生产目标的水肥管理方案。这为小麦高产优质水肥调控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小麦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以襄麦55和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设不渍水(CK)和开花期连续渍水7 d(WL)处理,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产量和产量结构等指标,并分析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变化与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结果】 0~20 cm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对渍水的反应强度较20~40 cm和40~60 cm表现更剧烈。与CK相比,WL处理下(渍水后0~7 d),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达65.7%~81.2%,铵态氮含量则上升48.7%~54.8%;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总氮含量上升,但变化幅度较小。当撤去水分处理后(渍水后7~14 d),硝态氮含量急剧上升,甚至恢复至与CK相同水平,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与CK变化趋势相反;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化与CK趋势一致。随后至小麦成熟期,CK和WL处理下各氮素含量总体上均逐渐降低。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花后氮素积累量(P<0.05,下同),并导致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下降;襄麦55花后氮素积累量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郑麦9023。此外,WL处理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与CK相比襄麦55和郑麦9023的产量分别降低25.24%和34.81%。通过对渍水条件下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与产量及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冗余分析可知,渍水第7 d (渍水终止当天)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小麦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均呈正相关,铵态氮和总氮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呈负相关,与土层深度关系较小;碱解氮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存在土层间差异。【结论】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对土壤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以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对渍水的响应最敏感,其中硝态氮含量与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而铵态氮与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钼营养对冬小麦无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钼营养对冬小麦无机氮组分的影响,越冬期冬小麦总氮、非蛋白氮及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壤有效钼含量提高而下降,且分别在土壤有效有效钼含量0.096、0.136、0.216mg/kg以后趋于稳定。施钼能提高冬小麦幼苗硝态氮含量,随后体内硝态氮含量均因施钼而下降,缺钼时,冬小麦硝态氮含量在拨节期前不同断提高,而在适宜供钼水平下则相反,;冬小麦叶绿素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及产量成显著的相关,正相关关系,缺钼导致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可能是硝态氮的积累降低铁的活性,进而阻碍叶绿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浓度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新型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灌浆期玉米功能叶、茎秆中氮素的转运,功能叶硝酸还原酶与蛋白水解酶活性,功能叶和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与转化酶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在调节剂的3个浓度中,以PGRCl较合理.PGRCl处理玉米籽粒的蛋白氮含量比对照提高0.83g/kg,籽粒产量比对照增加13.18%,籽粒蛋白质产量比对照增加19.59%.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花生高产化控栽培技术,对盆栽花生盛花初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NaHSO3溶液,结果表明:100mg/L、200mg/L、300mg/L NaHSO3处理均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亚硫酸氢钠浓度越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越高;100mg/L、200mg/LNaHSO3处理较利于提高叶片蛋白质含量,而300mg/L则使蛋白质有所下降;喷施NaHSO3后,所有处理叶片POD酶活性明显上升,但以100mg/L、200mg/L处理较高。此外,单株荚果数和饱果数、有效分枝数、单株分枝数以200mg/L处理最多,单株饱果率以100mg/L处理最佳。因此,总体上以200mg/L NaH-SO3浓度处理效果最好,有利于促进花生植株生理代谢过程,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对花后喷肥的反应,选用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种类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后混喷多种肥料对三种筋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喷肥可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强筋型小麦品种郑麦366旗叶净光合速率增幅大于中筋型品种太空6号和弱筋型品种豫麦50。喷肥后茎节单位长度干重减少,茎节贮存物质向穗部转移量增加,以郑麦366较为明显。混喷多种肥料后三种筋型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籽粒容重、吸水率、蛋白质、湿面筋等品质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而降落值因小麦筋型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不同土壤硝态氮残留梯度下减施氮肥后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变化,为保证合理减施氮肥,有效降低麦田土壤硝态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硝态氮残留情况下氮肥减施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农户施肥相比,监控施肥的氮肥用量减少55 kg·hm-2(26%),产量为5 885 kg·hm-2,比农户施肥增产3.1%,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32.4 g·kg-1,与农户施肥相比无显著差异。当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55 kg·hm-2时,小麦产量最低,为4 252 kg·hm-2,硝态氮残留在55—10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7 186 kg·hm-2,硝态氮残留量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100 kg·hm-2时,不施氮肥小麦产量会显著降低,但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合理减施氮肥,无论土壤硝态氮残留多少,均不会减产。土壤硝态氮残留>300 kg·hm-2时,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平均为146.93 g·kg-1;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200 kg·hm-2时,不施氮肥会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但通过监控土壤硝态氮合理减施氮肥,无论硝态氮残留高低,均不会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硝态氮残留介于55—100 kg·hm-2时,农户与监控施肥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4.5和123.1 g·kg-1。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小麦氮肥吸收效率(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36 和45.7 kg·kg-1,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61.5%和57.1%。【结论】综合考虑维持北方麦区小麦较高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收获期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应介于55—100 kg·hm-2。基于小麦目标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监控,确定合理的氮肥用量,对实现小麦氮肥减施、绿色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