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了丘陵旱地麦秸高茬覆盖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覆盖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5 cm耕层比裸地增加44.63%,10 cm耕层比裸地增加15.6%~22.8%;可提高土壤养分,秸秆高茬覆盖还田比裸地有机质增加2.75%,全氮、碱解氮分别增加7.39%和6.08%;全磷和速效磷分别增加8.76%和5.00%;全钾、速效钾分别增加2.79%和19.38%;可提高玉米产量3.02%~4.62%。  相似文献   

2.
超高茬麦田套稻是在麦子生长后期套种水稻,麦收时收茬20~30cm左右,其余麦秸就地散开、就近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沟内,自然腐解、还田的种稻技术.该技术集直播、免耕、套稻、秸秆全量还田于一体,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麦田套稻从播种到麦收一般需灌溉两次水,我镇属宁、镇、扬丘陵地区,水源紧缺是一大突出矛盾.为了减少灌水次数,确保一次灌水获全苗,2005年我中心在市作栽站的指导下,在殷河村实施了超高茬麦田套稻节水栽培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超高茬麦田套稻自然还田技术是麦秸就地全量铺盖还田新的栽培模式。节本、省工、增效明显,通过试验示范本表明,地区宜采用零共生期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麦秸不同形式还田的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麦秸不同形式还田效应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施垫麦秸发酵农家肥、覆盖麦秸、翻压麦秸、高茬收割还田4种处理第5年的土壤较还田前有机质增加1.98-2.53g/kg、全氮增加0.10-0.15g/kg、速效磷增加3.0-4.0mg/kg、速效钾增加23-25mg/kg,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透水性提高,有明显地增产效应,较对照增产13.5%-23.7%。其增产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垫麦秸发酵农家肥、覆盖麦秸、翻压麦秸、高茬收割。  相似文献   

5.
一、模式原理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指在麦子生长中后期,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散播在麦田地表,稻麦共生,收麦时超高留茬30厘米左右,自然竖立,机收多余麦秸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撒套沟内,任其在稻作期间自然腐解、全量还田的一种种稻技术。不耕地、不整地、不育秧、不栽秧、秸秆自然还田,是其主要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荣刚 《农家致富》2006,(22):47-47
一、模式原理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指在麦子生长中后期,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散播在麦田地表,稻麦共生,收麦时超高留茬30厘米左右,自然竖立.机收多余麦秸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撒套沟内,任其在稻作期间自然腐解、全量还田的一种种稻技术。不耕地、不整地、不育秧、不栽秧、秸秆自然还田,是其主要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秸秆全量直接还田两年定点试验研究,证实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配合常规施肥对水稻的分蘖,大麦的出苗率均未造成负面影响,并能提高土壤肥力,其有机质含量由试验前的4.23%提高到4.38%,速效钾、速效磷的水平由试验前的83 mg/kg、6.9 mg/kg增加到110.2 mg/kg和11.7 mg/kg 、全氮由0.205%上升到0.229%、碱解氮则净增了25.5 mg/kg.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杂草发生率大大降低,无论从株防效还是鲜重防效看杂草均减少了约三分之二;全量还田缩小了麦田耕层(0~20 cm)冬季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最低温时全量还田要比对照高出1~2.5 ℃,最高温时则比对照要低1~3 ℃,耕层土壤的的含水量全量还田比对照高1.5%~3%;秸秆全量还田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是指在小麦灌浆中后期,将处理后的水稻种子直接散播在麦田,与小麦形成一定的共生期,收麦时留茬25~30cm,多余麦秆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沟内,任其自然腐解还田。该技术是集直播、免耕、套播、秸秆全量还田于一体,具有轻简栽培、麦秸全量还田、培肥  相似文献   

9.
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设麦秸半量还田、麦秸全量还田和全施化肥(对照)3种处理,研究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构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还田初期,两个麦秸还田处理平均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分别比对照降低4.2%和19.8%,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土壤矿质氮含量较对照降低3.8%,导致拔节前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降低;还田后期,土壤矿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7.4%、10.4%、6.2%、4.5%,麦秸还田后根系伤流速率增加19.9%,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0.1%,氮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表明:麦秸还田可提高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群体质量,全量还田作用最为明显,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麦秸焚烧,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为了改善土壤、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麦秸全量还田数量、稻作方式、不同施氮水平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麦秸全量还田稻作方式较常规稻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单产,而且还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影响交通安全等问题;在一定施氮范围内,施纯氮270kg/hm2为最佳氮肥施用量,有利于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麦茬直播水稻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结合涟水县近10年温度、日照、降水量资料,对水稻生育期的温、光、水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的平均积温为3 327.5℃,平均日照时数为915.3h,平均降水量为756.5mm,满足麦茬直播水稻全生育期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以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超高茬麦田套稻与常规育秧不同带蘖秧苗的素质。结果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秧苗分蘖发生快、成穗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比常规育秧单茎苗高,与带3蘖的壮苗产量无明显差异,且具旱育秧及免耕田条件下秧苗根系活力强的优势,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小麦让茬时黄瘦的单茎苗不是弱苗,是增产潜力大的秧苗。  相似文献   

13.
不同高度麦茬田中兑水量对除草剂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兑水量情况下,除草剂在免耕麦茬土壤表面和麦茬上的沉积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无麦茬的情况下,增加除草剂兑水量,并不能提高除草剂在地面分布的均匀性;而在有麦茬条件下,增加兑水量可提高提高除草剂在地面分布的均匀性,减少除草剂在麦茬上的沉积。  相似文献   

14.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超高茬麦田套稻的超高产机理,对徐稻3号10 500 kg/hm2产量典型田块定点,研究其产量形成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徐稻3号在超高茬麦田套播种植方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前期少,中后期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10 360.65 kg/hm2;稻麦共生21 d小麦让茬时叶面积指数(LAI)0.10,孕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LAI)为7.71,总叶片16~17叶;小麦让茬至6月底白根率达100.0%,拔节期降为25.0%,孕穗前回升至36.9%;徐稻3号套播全生育期158 d;基本苗8.10×105,让茬后有15 d左右的缓苗期。分蘖启动日为麦收后15 d左右,有效分蘖终止于倒7叶期,苗蘖最高峰为1 hm26.06×106,成穗率58.9%,总颖花量1 hm24.75×108;平均株高96.2 cm。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小麦植株不同层次的秸秆养分特征,科学估算不同留茬高度下麦秸养分还田量,通过采集江苏省生产上主推的9个春性品种和1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植株,用分层切断法,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取4段长度为5 cm的秸秆,剩余部分为第5段(分别用0~5、5~10、10~15、15~20 cm和>20 cm表示5段秸秆),对穗部单独进行脱粒处理获取颖壳与穗轴,对植株各部分秸秆分别进行烘干称重,并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基部0~20 cm范围内,4个层次秸秆干重占植株秸秆干重的比例都表现为半冬性品种大于春性品种,20 cm以上部分则相反;在同一空间层次上,春性品种的秸秆氮(N)与磷(P)含量高于半冬性品种,而秸秆钾(K)含量低于半冬性品种;春性小麦品种秸秆N与P含量都呈现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半冬性小麦品种从基部向上秸秆N含量变化不大,而P含量呈“U”型变化,两类品种秸秆K含量都表现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增加的趋势。在留茬10~20 cm且秸秆还田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与春性品种相比,半冬性品种秸秆N归还量高23.4%~26.9%,秸秆P归还量高16.7%~30.8%,而秸秆K归还量低20.4%~25.9%。江苏省小麦秸秆N、P、K总量分别为10.20×104、1.16×104 t和19.52×104 t,在留茬15 cm高时,小麦秸秆N、P、K养分归还量分别为4.90×104、0.56×104 t和8.47×104 t。江苏省2种类型小麦品种秸秆养分含量不同,在麦秸还田后不同麦区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超高茬麦套稻是一项新型稻作方式,不仅省工节本,而且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减少了空气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初步探讨其高产栽培技术为:适期播种,保一播全苗;及时防除草害;肥料管理以平衡促进、少吃多餐为主;水浆管理以浅湿灌溉为主;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  相似文献   

17.
在油菜、大麦茬上,利用接茬问隙,以简易的湿润育秧法,培育适龄、整齐、健壮的小苗;据最适LAI、高产株型及单株成穗等要素确定群体最适起点;以平衡施N模式配合水湿灌溉模式。在稻苗早发条件下提前抑制无效生长。平衡扩大中期个体生长量。改善生育中、后期群体质量,由这三方面为主体构成了麦茬小苗稻高产节本的栽培技术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晚茬小麦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早熟晚粳面积的扩大及后期用肥的增加,特别是直播稻、机插秧等稻作方式的迅速发展,扬州市水稻成熟期推迟、收获腾茬越来越晚,小麦迟播面积不断增大,给小麦生产带来一定影响。近几年来,通过对晚茬小麦进行跟踪田间调查和研究,初步形成450kg/667m^2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研制出一种气压式硬茬精密播种机(2BQYF-6A),该机可在小麦机收后的高茬麦地里直接进行夏玉米(或大豆)的播种和侧深施肥作业,既满足作物栽培技术的要求,也简化了作业工序,减少了机具进地次数和动力消耗。试验示范表明,该机总体配置合理。作业质量优良,达到了高麦茬地精密播种兼侧深施肥的农艺要求,在两茬平作技术体系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设计了我国新型的气压式精密排种器。  相似文献   

20.
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陕西旱地小麦高产的第一限制因子,。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0-20cm土层含水率平均提高2.58个百分点,0-200cm土层含水率平均提高1.97个百分点;土层含水率平均提高1.97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0.1%,全N1全P、全K分别提高0.0093、0.024和0.0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